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网络编辑专业课程建设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媒体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编辑这种新兴的职业。目前高职院校中开设网络编辑专业的还很少,课程建设也不成熟,还存在着与实际需求脱节、培养口径小、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培养合格的网络编辑人才首先要完善专业课程体系,要按岗位需求培养、重视实践、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论网络编辑专业学科建设中的课程体系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路振光 《新闻界》2006,(5):127-128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一个新的使命摆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的面前,那就是培养网络传播内容“把关人”的网络编辑人才。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网络编辑员的职业定义是:“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并进一步解释说:“内容,是一个网站的灵魂,它直接反映着网站的水平,也决定着网站的生存与发展。内容同时还是网站与网民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的平台。……网络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发布,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  相似文献   

3.
网络编辑的问题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编辑的内涵“编辑”是个多义词.既指新闻出版机构对稿件的组织、审读、加工整理等工作.又指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网络编辑”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网络编辑工作.二是指网络编辑人员。这里主要是从网络编辑人员的角度对“网络编辑”的定义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4.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为适应新时期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要求,网络编辑需要提升平台适应力、信息掌控力、产品原创力、用户亲和力和平台创新力.与之相适应的,高校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实践也随之改变. “面向应用,道德引领,才能担当,技能优化,产学结合”的“1+3+1”人才培养模式便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探索.  相似文献   

5.
江兴松 《新闻世界》2013,(9):312-313
以手持移动电子设备及移动网络的发展为背景,微课,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出现在教育者视野。微课具有视频化、时间短、内容精、情景化等特点,符合网络编辑课程的发展,将微课与网络编辑课程结合,将微课更好的应用于网络编辑课需要系统的开发、高质量的制作以及融入更多的多向互动。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使网络编辑成为广受关注的新兴职业。作为网络媒体的“把关人”,网络编辑的决定性作用不言而喻。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网站的整体水平与形象,影响着网站的生存与发展。优秀的网络编辑必须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树立起强烈的把关意识,并承担起应有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根据项目化课程特点,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以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为核心,围绕课程项目实践任务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将高职网络编辑实务项目化课程学生考核评价分为职业技能考核、职业素养考核两个部分,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网络编辑职业技能水平和网络编辑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8.
段鸿彦 《新闻窗》2012,(5):97-97
近年来,网络媒体凭借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主流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技术和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不仅产生了大量的网民,而且还推生了一个新的行业——网络编辑。2005年我国就将网络编辑列到10种新的行业中,网络编辑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在信息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引起了业界的热烈讨论,而且引起了传统媒介同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当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遭遇著作权“瓶颈”,在渴望相关法律条例点亮指路明灯的同时,全面提升网络编辑的版权意识,无疑已经成为一切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网络出版的编辑技术初探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周荣庭 《编辑学报》2001,13(1):38-40
提出了网络编辑技术的概念,归纳出适合于因特网的网络编辑技术的5大特点。从Web出版、电子函件出版总结了网络编辑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并对网络编辑技术所产生的编辑培养、编辑环境和技术管理等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韦家瑜 《大观周刊》2012,(22):143-145
旅游策划课程是职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在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采实施和组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更好的完成和突出旅游策划课程的教学特点,对“四位一体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网络信息生态中Web虚假信息的传播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网络媒体混乱不堪的信息生态状况,互联网信息管理受到各国政府及相关网络组织密切注意,网络信息生态治理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着重对Web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目的是为网络生态治理策略的选择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14.
阐述Web2.0的定义,并结合相关教学实例,归纳出Web2.0的四点核心思想:参与体系、共同协作、去中心化、长尾效应,分析其对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活动的影响;介绍三种最常见的Web2.0技术:Blog、RSS、Wiki以及它们在文献检索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15.
Web2.0在高校图书馆应用案例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新技术的推动和原有技术的新应用,互联网已经进入到了Web2.0时代,Web2.0不只是技术或解决方案,更是一套理念体系。我国图书馆界对Web2.0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文章在概述Web2.0产生的社会背景与Web2.0为图书馆带来的机遇挑战基础上,举要了部分Web2.0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典型应用案例,最后分别从服务理念、技术等方面分析了Web2.0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成功应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陈玲  王明华  顾凯  邹栩 《编辑学报》2012,24(5):486-48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传统的纸质媒体面临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深刻变革。面对数字化出版环境以及投稿作者年轻化的特点,科技期刊编辑部应因地制宜,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各种平台,实现信息网络化环境下的作者友好:提高刊物的可检索性及潜在作者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准确性;通过建立自主型期刊网站提供在线稿件处理、教育服务等功能;借力优先数字出版,提升学术研究的传播力以及基于Web 2.0时代与作者交流方式互动化等编辑作为体现作者友好,适应数字化出版的需要,为作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获得竞争优势,从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Web2.0对编目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b2.0的研究和讨论已经引起了图书情报界的巨大热情。Web2.0作为下一代的互联网,会对各个方面造成巨大的影响,编目工作也不例外。本文从Web2.0对编目环境、编目技术、编目方式、编目内容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指出Web2.0环境下的编目工作将为知识组织的实现举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综合性学习的复兴与发展为文检课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综合性学习理念,将专业教学与文献课教学结合起来,构建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支撑的文检课教学新模式可有效地实现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文章对这一模式总体框架、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和测评机制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当前文检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介绍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进行课程改革的做法,具体包括课程内容、考核标准、教学方式、教学技巧和教学效果评估等,提出学科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是改进文检课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Various authors have highlighted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the internet to enhance the interactivity, transparency, and openness of public sector entities and to promote new forms of accountability. The search for new styles of governance which promote higher levels of transparency and the engagement of citizens is viewed as a way of improving citizens' trust in governments. As the social media are becoming ubiquitous, both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need some initial and reliable background data about the deployment of this kind of technology at all levels.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provide an overall view about the use of Web 2.0 and social media tools in EU local governments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local governments are using these technologies to increase transparency and e-participation, opening a real corporate dialog. In addition, the paper tries to identify which factors promote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these tools at local level. Our results show that most local governments are using Web 2.0 and social media tools to enhance transparency but, in general,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dialog and the use of Web 2.0 to promote e-participation are still in their infancy at the local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