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跨语言区随迁子女的语言学习特点表现在语言学习环境的特殊性、语言态度的"暧昧"不定及语言适应的复杂性。当前西南地区跨区随迁子女在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及语言适应上都存在着部分问题。为提升跨区随迁子女尤其是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普通话使用水平及使用频率,应在学校加强普通话推广以及针对当地教师说普通话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考核;家长要积极正确看待家乡话,把握儿童语言学习关键期,择机选取"一人一语言"或先后跟进策略来学习多种语言尤其是家乡语言;应引导儿童积极归因并在当地培育包容欣赏文化等。  相似文献   

2.
胡戌杰 《考试周刊》2011,(60):29-30
作者对农民工离开家乡前后使用方言和普通话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外出务工之前农民工的语言比较简单,进武汉务工后农民工使用普通话和家乡话两种语言变体,他们对普通话接受程度很好,对于自己的家乡话在情感上的认同感仍旧很强,但忠诚度不高。作者认为提高农民工语言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普”和“方言”齐头并进是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成都、重庆两地跨西南地区随迁子女及其家长语言状况的调查,并运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家长语言使用和态度与子女语言使用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普通话是跨区迁移家庭成员的主要使用语言,家乡话在他们的语言使用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他们逐渐意识到四川本地方言的实用价值。随迁子女与其父母语言使用同质性较高,在家庭、公共场所和学校均主要使用普通话。研究还发现,普通话在子女第一语言习得中占据优势地位,这与家长对孩子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支持态度密不可分。这同时也启发我们,今后推广普通话可以多考虑从家庭方面入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论文以西南地区跨区随迁子女语言情况为基础,选择西南官话、家乡话、普通话作为考察目标,采用自编的跨区随迁子女语言调查问卷,对跨区随迁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语言态度及语言使用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迁子女的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关系,既具有一致性,同时又受到家长语言态度、语言评价以及照看人的影响,产生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邓红华  邓力嘉 《文教资料》2020,(2):12-13,123
语言资源的传承和使用,关键在中小学生身上。中小学生群体语言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语言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汝城县城乡接合区域中小学生语言态度的调查发现:一是对普通话和家乡话的评价各有不同,说明普通话和家乡话各有优劣,都比较重要;二是对普通话和家乡话的期待程度都较高,对普通话的期待程度稍高于家乡话,说明“推普”效果显著但方言也不会快速消失。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作为语言的传承者和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对语言的态度既会影响自身对语言的选择与使用,也会影响语言格局的发展与变化。通过对郴州市宜章县农村中学生语言态度的调查发现:一是对普通话"功能"和"地位"的认可度远远高于家乡话,普通话占据一定优势,处于主导地位;二是对普通话的期待程度高于家乡话,大多数学生希望自身普通话能达到熟练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析常州Z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应对策略,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在常州Z地区两所小学共抽取12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研究,对这两所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该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适应性与全国常模没有显著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的不良检出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研究对各内容量表上检出的适应不良学生在学习态度、听课方法、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外出务工少数民族随行子女是外出务工人员随行子女中的一部分,由于其民族特质的文化差异,其既具有外出务工人员随行子女基础教育的共性问题,又具有其特有的个性问题.针对外出务工少数民族随行子女在基础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造成“留守子女”的大量出现。“留守子女”有着学习较差,性格有缺陷,心理有障碍及价值观扭曲等共同特点,“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已迫在眉捷,做好“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笔者认为教育者首先要有慈母的心,真挚的爱,找其闪光点,恰当表扬,得当地要求,激发其自信心,其次是家校互动,齐抓共管,另外教育好“留守子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和家长还要持之以恒,循循善诱。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凤台县尚塘乡是凤台县典型的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大约70%以上都在外打工,上海尤其集中,鉴于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需要。安徽省凤台县尚塘乡政府通过本地一位在职教师在上海建立了“尚塘乡驻沪跟踪学校”。我们“农民工社会心理研究”调研组一行三人专程赴上海,在对农民工调查的同时。访谈了原尚塘乡驻沪学校孙长平校长。对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情况进行了了解,整理成文,可以使我们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城市,他们的教育问题引入关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认知水平、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都与城市学生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不良习惯而存在学习行为偏差。为了努力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矫正效果,笔者以大教育背景为出发点,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矫正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鉴于此,通过对石家庄市第八中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英语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其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期为走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英语学习困境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厦门市湖里实验中学为例,对厦门市湖里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行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从而总结出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行为特点,并对症下药,提出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五大策略,以期提高外来务工子女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趋势,福建农村出国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流动人员逐年增多,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三种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着薄弱环节,即流动人员的子女;大量出国人员或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即“留守孩”;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政府日前决定,为鼓励和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别是外省来浙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和技校),今后,凡具有初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的学生,不受户籍限制,均可报读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浙江省政府要求各地认真做好外省来浙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需求调查,将有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统一纳入当地中职招生计划。在校学习期间,  相似文献   

16.
南京市外来务工子女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调查南京市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及家长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发现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习惯与本地儿童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学习的关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够。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在学生行为习惯纠偏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应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与学校的联系,提高他们的综合教育素养,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两为主”政策正在逐步实施,广东省异地高考政策和广州市畀地中考实施方案业已确定.进一步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广州市就读和升学降低了门槛。然而.这仅仅是教育公平的起点,还要关注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在广州市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水平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什么困难?什么因素影响着其学业成绩的提高?文章从实证的角度,通过对广州市第四十中学初中三个年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户籍学生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其学习存在差异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郴州市区新移民语言状况实证研究表明,在语言使用上,新移民对普通话和家乡话有较明确的分工,普通话是外部交际语言,主要用在较为正式的公共场合与非同乡、工作对象进行交流;家乡话是内部交际语言,主要用在较为私人化的场合与家人老乡进行交流。在语言态度上,新移民对普通话的态度比较统一,尤其认同普通话的功能和地位;对家乡话的态度则出现分化,对家乡话的情感评价较高,但对家乡话的地位和功能评价很低。调查结果还显示出郴州市区新移民中存在推崇普通话扬弃家乡话和语言保护意识淡漠等现象,值得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教学生学好汉语拼音,说好普通话,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学校比较重视推广普通话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提高思想认识。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主要靠教师。我校教师普通话的素质较好,可是经过十年浩劫,不少教师习惯于用家乡话讲课了。为了打开学校推普工作的局面,领导多次要求教师讲普通话,但还是打不开局面,出现了“三讲三不讲”的状况,即朗读、读题用普通话,讲述用家乡话;有人听课就讲普通话,没人听课就讲家乡话;语文课上讲普通话,其他课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南通西郊小学租住在港闸区的外来学生的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存在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等五大问题。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从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教育水平、政府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强和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