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情感”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情感”方面失分的原因。
  3.掌握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  相似文献   

2.
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还要注意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根据大纲的这一要求,作文教学要在“指导”二字上下功夫,通过教师在学生动笔之前有目的引导、点拨,使他们及时地捕捉到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义的作文内容,表达自己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可以这样认为:作义的指导过程,也就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表达和交流方面建议: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情感真实健康”,“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我们发现,“体验”一词在新课标中出现达19次之多。以新课标为精神指针。寻找一种新的作文教学路径,“体验式作文教学”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教师通常是以作文教学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但是却忽视了作文教学的本质需求是学生要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新课改下,教育部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建议。具体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便是指初中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需求,认可学生的真实情感,激发出学生以书面表达形式展示个人所思、所想、所感的欲望。本文将从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作文内容、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真情实感、组织学生全方位参与作文评改三个角度分析初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生本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应试作文的弊端,这极不利于学生思想的发挥和情感的抒发。应该由应试作文教学转向素质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也就是要从“为文而造情”转向“为情而造文”。  相似文献   

6.
鉴于《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中学生必须“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之教育教学理念,有必要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努力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引导其细心观察、了解、体验、品味生活,引导学生广泛地获取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广泛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训练引来活的源泉,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他们作文无素材可写、无话可说的困难,继之引导同学们写出鲜活的雠来。其具体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过程中,如何让作文教学走出盲目、低效,甚至无效的低谷,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写作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呢?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性,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真是一语中的,指出了写作教学的根本途径:让学生感悟生活,学会作文。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落实课标这一教学观念呢?本人认为以下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人生学生的作文让老师最头痛的是思想贫乏,内容空虚,情感…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建议:“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用笔记录生活,让作文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学生的作文必须贴近生活、描绘生活,只有写自己鲜活的生活,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自己的佳作。写日记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直接的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理应且必须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写作,知识积累是前提,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也是基础,只有积累了足够数量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素材,学生本身的情感体验才得以丰富和敏锐!情感体验的丰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再加之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有效的多元评价,让学生的写作步入“自由”且“规范”的理想轨道。  相似文献   

11.
李海螺 《课外阅读》2011,(6):286-286
在作文教学上,我们提倡学生在写作文时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说真话,引导学生述真事,启发学生抒真情,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心灵来感悟生活,把身边熟悉的一切,变成生命中最美丽的景色!让每一次习作,都成为生命体验的激情表达。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用文字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要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从引导和培养学生用笔来表达和抒发情感开始。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家庭与社会环境中,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情感,都会有抒发自己情感、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的愿望与冲动。以情激趣,以笔抒情,把作文当成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方式,是激发学生的抒情冲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并将真情展示于字里行间,抒个人独特之情怀,展个人特有之风采,阐个人独到之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我主要从引发写作热情、积累情感体验、提高艺术品位、夯实语言基础四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作文。一、引发写作热情,表达真情实感。鲁迅先生说:“能爱能憎才能文。”巴金在对香港中文大学的师生谈自己创作的体会时也说:“生活靠勇气,写作靠感情。”可是学生的作文有多少是自发的写作的呢?又有多少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呢?他们缺乏写作的热情,又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把握,写作时自然就掩…  相似文献   

14.
“艺术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生有了一颗饱含真情的心,才能写出饱含真情的文章.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积累之后,还要具备表达这些情感的能力,因此,作文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语文课文贴近学生生活,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习作的资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任利军 《考试周刊》2014,(60):48-48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述,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自然流露,愉快地倾诉,快乐地作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儿童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写作动机,让他们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相似文献   

16.
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现生活?我认为那就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真情是永恒的,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作文惟有情真,才能动人心弦,感人肺腑;惟有情真,才能使文章有活的灵魂,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注重强调说真话、写真事、诉真情。我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在作文练习时,为了使学生人人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我设置的是半命题作文《我最需要》。在众多作文中,有一位学生的作文深深地打动了我,尽管这篇作文有个别错字、病句,书写也不是很工整,但是我毫不犹豫地给它打上一等56分(满…  相似文献   

17.
写作。是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情感、阐述观点看法的创造活动。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对于人生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但要付诸文字形成作品,实属不易。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持“本心”,关注身边原汁原味的生活,恰如其分地表述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点,注重提升阅读能力,以丰富的积星加以充实,多改慢写.最终创作出好文章。一、持“本心”。关注真实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增强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拓展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在本真的生活场合中陶冶性情。更可以有目标、有主题地开展系列活动,将学生的视野延展至广阔的自然社会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说的话,要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刚刚出台的广州市初中作文评分标准已明确增加了“情感真挚”的评分要求。本人认为,“情感真挚”的本质就是感情真实、自然。当然,感情真实、自然不是说不允许虚构,而是要求作文应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艺术地展现出真实动人的效果,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境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李金玲 《教师》2015,(6):22-23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是“老大难”问题.纵观作文教学现状,常把单纯的字、词、句、段、篇训练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相等同,重写作方法轻写作内容.学生平时没有积累作文材料,作文时无话可说,饱尝“无米之炊”的滋味.陶行知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作文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认知过程:首先是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外界的各种信息输入大脑,并储存在大脑中,作文时,大脑经过加工将信息输出.信息的输入正是写作表达的前提,它来源于生活实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1.本设计旨在“打通读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外读物,在丰富知识、认识、情感等方面积累的同时,学会在读写之间搭建起桥梁,逐步培养起在阅读时自觉探寻作者写法的习惯。学习自由表达,力求在读写冲浪中放飞学生的个性,提高语文素养。2.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的习作应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因此,习作前,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感受父母、师长等对自己的关爱,使得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阅读一组优秀习作,感受母爱的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