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望问闻切     
我常想到中医看病时用的望、问、闻、切。要写出好的立体、视觉新闻,采访中也离不开这几功。下面我分而言之。所谓“望”,在中医诊治中指一边搭脉一边观察病人的气色、舌苔以及神情,那么采访中,特别是采写目击式新闻时,此功不能没有。望就是观察,观察有宏观、微观之分,我想具体到采访来说,就是指现场观察为主。很多好的报道是离不开察言观色的。记者通过现场观察把一个好的细节写进作品中,会添色不少。所谓“问”,这是中医诊病时必用之  相似文献   

2.
要善听(上)     
谈起新闻采访,新闻界一些人士往往借用中医的一句行话——“望、闻、问、切”来概括它,颇有些道理。这里的所谓“望”,即用眼睛采访,在介绍目击式采访一文中已经讲过了。现在来谈谈“闻”。  相似文献   

3.
中医诊断疾病有“四诊”:望、闻、问、切。这“四诊”作为中华医学的瑰宝,至今还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实际上,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新闻采访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而新闻采写中望、闻、问、切非常重要。细心的观察可以让记者得到新闻报道的生动的资料,使报道出现生动的场景、鲜活的人物和感人的细节。  相似文献   

5.
正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是我国中医学历经数千年历史长河而形成的独特诊断方法,俗称为"望、闻、问、切四诊法"。这种诊断方法,尤其是诊断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囊括了中医学理论的精髓,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新闻采访与中医施治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二者的思维模式和活动过程殊途同归。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就如同中医的"四诊法",所以"四诊法"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尤为重要。笔者试图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就新闻采访中的"望闻问  相似文献   

6.
中医看病讲究“四诊”,即望、闻、问、切,四诊中对望诊非常重视,因为望舌象直接关系到寒热虚实辨证,因此看中医前您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看稿,如大夫看病之“望、闻、问、切”;审读意见,便是编辑人员经过综合审视(甚至运用“化验”、“透视”等各类“诊疗”手段),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针对“病情”所开出的一份“处方”。在这  相似文献   

8.
从事新闻采访虽然要掌握“望”“闻”等本领。但是否善问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不仅参加记者招待会和进行人物专访需要善问,即使日常的一般采访往往也离不开提问。只有通过提问,有时才能挖掘出新闻现象背后的东西和采访对象的思想活动等。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得好:“大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听新闻可以知国情,看新闻可以了解天下新事,写新闻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如果时常想着新闻,念叨着新闻,不但生活充实,而且精神愉悦。1999年,当我在阆中市七里镇司法所工作时,我听说镇计生站正大张旗鼓宣传“婚育新风进万家”的活动,决心要从农村青年婚育新观念中抓出一条活鱼。经过深入采访,了解了七里姑娘谈婚论嫁,把“绣球”抛向技术型青年和懂英语、电脑的小伙子时,一气呵成《七里姑娘:绣球抛向员外郎》。此文不但在多家刊物发表,而且标题还得了优秀标题奖。写新闻和医生看病一样,“望、闻、问、切”一样也不能…  相似文献   

10.
曹阳 《新闻传播》2010,(3):28-28
近年来,因新闻侵权引起的民事诉讼案件时有发生,在这些新闻官司中,尽管不乏对媒介的不公正诉讼,但也有相当部分是由于媒介记者采访作风不严谨、责任编辑把关不严等问题导致报道偏颇或失实而引发的。因此,有必要要求新闻从业人员用法律的尺度"望、闻、问、切",以有效应对新闻侵权事件,让新闻报道不偏离法制轨道,从源头上把新闻侵权的可能降至最低点。  相似文献   

11.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法四种,是中医的诊断依据,它强调通过观察、综合、分析、归纳来认识疾病的临床表现的全过程。在现代社会,"望、闻、问、切"已不再限于是中医诊法了,它已被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对编辑工作来说,"望、闻、问、切"同样是对编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维护新闻真实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随着当前信息源的日益多样和信息量的迅速膨胀,面对大量来稿,不可能在采访现场的编辑如何识别、剔除来稿中的虚假成分?根据笔者的体会和经验,编辑作为新闻媒体识假堵假的"把关人",不仅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努力提高政治素质,还要学会"望、闻、问、切",去伪存真。  相似文献   

13.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传统手段.笔者在档案馆从事查档接待的工作实践中,将"望、闻、问、切"灵活运用,使之成为利用接待的四步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体应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新闻信息来源真实可靠,新闻事实准确无误.时事新闻编辑不仅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义不容辞当好识假堵假的把关人,还要学会"望、闻、问、切",去伪存真.  相似文献   

15.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治闰病的传统手段。笔者在档案馆从事查档接待的工作实践中,将“望、闻、问、切”灵活运用,使之成为利用接待的四步曲,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望、问、切”本是祖国中医传统的医疗手法,然而,它也能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采访方法运有于新闻采访中。一个新闻工作者只要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强烈的新闻敏感,丰富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对“望、问、切”的灵活运用,就一定能抓住好新闻,写出好作品。一、望望,即现场观察,也就是记者用敏锐的眼睛对新闻现场仔细察看。这种现场观察不仅要对当事人的一举一动进行观察,而且还要观察他周围的环境和人物;不  相似文献   

17.
“望闻问切”话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博 《新闻传播》2009,(7):71-72
在Google引擎中键入“民生新闻”.立即跳出一个惊人数字,大约有335000项符合这个条目的查询结果。是否要继续这样一个“旧题已有万人言,至今已觉不新鲜”的论题?观专家、学者洋洒的文字.是非曲直的评判。有同感也有不甚苟同的个人意见.于是欲借用中医在医疗实践中。总结的四种论断疾病的方法——望、闻、问、切,结合笔者所在省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实际情况,来“望”当下电视民生新闻之“虚火”,“闻”专家、百姓之诸多真言,“问”民生新闻运作中的“神、色、形、态”之症结,“切”民生新闻节目改良与发展之命脉。  相似文献   

18.
早在战国时期,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扁鹊就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笔者认为这与新闻人物细节报道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细节是构成整篇新闻人物报道的基本要素。要使一篇新闻人物报道绘声绘色,人物刻画更具有典型性,最重要的是记者应挖掘精彩的细节。形象一点说,也可以借鉴中医”望、闻、问、切”之法。  相似文献   

19.
记者,《新闻学简明词典》上说,是新闻事业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那什么叫采访呢?是为采集新闻而进行的调查或访问活动,问、听、看。记、想是采访中的五个环节。从这些经典语言中透出的信息是采访必须到现场,必须掌握第一手材料。难以想象,不到新闻发生地,不见新闻当事人,不访不问,就能写稿发稿,就能当记者。 可现实中既不乏这样的事,也不乏这样的人。一是要现成材料。记者不是直接去“望、闻、问、切”,而是让别人代劳,苦功别人下,材料别人整。记者成了编辑,拿着别人的材料涂涂抹抹,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就去发表。…  相似文献   

20.
甘厚兵 《军事记者》2012,(12):62-62
写文章要像中医看病那样,重视"望、闻、问、切",掌握详细的信息资料,才能写出切中要害、感人肺腑、耐人寻味的精品文章。望,在观察思考中感悟总结。文章写作是一个动态的、深层次的创新实践过程,离不开对工作、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一要善于"远望"。"看得远"的文章才具有生命力和渗透力,要下功夫抓"大"、抓"全"、抓"主"、抓"深"。所谓抓"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