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湖广总督叶名琛,因其在英军进攻广州城时,采取了“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的态度,而为朝野传为笑谈,并成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极为怪诞的现象之一。叶名琛也由此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知名人物。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2012,(5):73-F0003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桥小学结合学校环境、学生、师资、办学理念等特点,提出了打造“八里桥文化”精神的办学目标。学校以“八里桥文化”为主题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研发并实施“八里桥文化”校本课程,着力践行北京精神,育厚德品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合作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阳光热情的、有志向、有气节的中国娃”。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和英法联军在通州谈判。咸丰帝在谈判中"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其根本原因就是他麻木不仁,依旧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昧于国际形势,更无国际法观念。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政府被迫释放巴夏礼等人,联军焚毁圆明园以示报复。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震荡。以太平天国革命为中心的人民起义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英、法、俄、美等国正在加紧侵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大量劫夺了中国的土地和权益。清朝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因而也激化了内部的矛盾,这样就导致了一八六一年的“辛酉政变”。这一事件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尚有进一步剖折的必要。 一八六○年九月,清军接连在大沽口、八里桥战败,英法联军迫近北京,咸丰皇帝率后妃及亲信大臣仓惶出逃热河。  相似文献   

5.
教育动态     
焦点“择城”现象悄悄出现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面临一个新问题:继“择校”之后,一种“择城”现象似乎悄悄出现。据报道,河北离北京比较近的村镇都不办学校了,当地人认为,“反正年轻人都会到北京打工,孩子自然会带到北京去,那里的学校比村里的学校不知好多少倍”。  相似文献   

6.
电影《火烧圆明园》,用综合艺术手法再现了中华民族在世界近代史上受屈辱、受压迫、被列强瓜分的历史现实。影片中提到了清文宗奕詝执政时的钦差大臣、科尔沁扎萨克多罗郡王僧格林沁(又称僧王)。说这个僧王扼守天津海口,在通州八里桥“浴血奋战”,通州和谈时拍案而起,同英将巴夏礼决斗,摔巴夏礼于池中等。俨然一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使看电影的不少青年人拍手鼓掌。  相似文献   

7.
1856年英国制造了“亚罗”号事件。随之,法国也以“马神父事件”为由,和英国共同行动,组成英法联军,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要求进广州城为借口,对我国发动了新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8.
《义和团史实考》一书中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通州谈判中方扣压英法谈判代表是"扶其为质"不能成立.真正的原因是咸丰帝和战路线不确定,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甚重视战争契约所致。  相似文献   

9.
《元史·耶律希亮传》中的“出布儿城”,即为刘郁所撰《西使记》中的“赤木儿城”。“赤木儿”为当时聚居该城的并汾人通行的汉语晋方言“杵磨儿”一词的音变。“也里虔”不是习见认为的亦里巴里或伊犁城,而是耶律希亮笔下的契丹语“夷离堇一大王”的音译,“也里度城”意为“王城,察合台宗王阿鲁忽的斡耳朵所在地。  相似文献   

10.
课本第 15页以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标志 ,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应是 185 6年 10月至 1860年 10月 ;而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则是在1860年 11月。这样 ,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则不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因此《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学参考书》第 3 1页练习题第一题的答案就不应把中俄《北京条约》列入。中俄《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吗?$湖北省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尹国涛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虎丘记》的译文有两处不妥,兹论析如下:1.将“虎丘去城可七八里”一句直译为“虎丘离城只有七八里”,译文中将“可”译为“只”是错误的。“可”无“只”这一意义。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知“可”有“大约、约计”意项,该意项的例句为“夺其军,可四十余人”(《史记·高祖本纪》)。课文原句的“可”放在一个约数“七八里”前,表示对路程的推测,与上面词典用法完全相同。此句中“可”应为“大约、约计”意,所以正确译文应为“虎丘离城大约有七八里”。2.将“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译为“想在这…  相似文献   

12.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 999年第 5期载吴志荣文《是“爱珲”还是“瑷珲” ?》 ,以为当年签订《浕尙珲条约》的地名应是“瑷珲” ,人教版历史课本中的“爱珲”既不是当时的名称 ,也不是现在的名称。“爱”为“瑷”之误。我认为课本上的没有错 ,写成“瑷珲”也是正确的 ,理由有五 :一 ,从《辞海》(1 989修订版 )第 1 686页可见爱珲有两城 :其一在今黑龙江黑河市南 70里爱辉乡 ;其二在黑龙江东岸 ,西南隔江去黑龙江城 1 2里 ,清代通称旧爱珲。 1 85 8年 (咸丰八年 )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不平等《瑷珲条约》后 ,因此城在江东六十四屯界内 ,仍归中…  相似文献   

13.
在四年二期数学基础训练里有这样一道题: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城相向而行,在离A城32千米处相遇。到达对方城市后立即以原速度原路返回,又在离A城44千米处相遇,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据初步调查,乡、村小学教师中能用方程、比例和中学知识解题的约占1/3,能用算术式解出来的约占1/4,而一时解不出来,甚至错解的大有人在,还有的教师则以“此题出错了”或“超越教材”等为借口而了之。果真是这道题出错了,或超越教材超得连我们教师都解答不出来吗?其实不然。下面介绍此题的五种解法,供老师们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导气管口水里泡,双手紧把瓶壁抱,俏若装里不泥气,管口定有气泡口,手离烧瓶水回管,一段水桂形成了。“装置气密性检查”顺口溜@刘灿华$如皋如城五中~~  相似文献   

15.
叶名琛的悲剧及原因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叶名琛任两广总督,兼任对外交涉事务的钦差大臣。一八五八年一月五日英法联军侵占广州时被英国侵略军俘虏,后来被送到印度的加尔各答,一年后客死在那里。时名琛的悲剧结局,在当时被讥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嗣后,这“六不”成为评论叶名琛之根据,或以“六不”定论为妥协投降。然而,造成叶名琛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叶名琛本人在这个悲剧中应负什么责任?叶名琛到底算不算妥协投降?弄清这些问题,对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叶名琛这个人物,给历史人物以适当评价,我们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愿作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同志。 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叶名琛的悲剧,是清政府当时的对外方针造成的。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道光皇帝制定的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6页说李贽“晚年被明朝政府……逮捕入狱.死于北京狱中”。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说“明政府……在通州把他逮捕入狱,……(李贽)就在狱中自刎而死”。那么,通州在明末隶属于北京么?  相似文献   

17.
古咸阳城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秦咸阳城遗址在汉长安城西北五里渭河北岸,不在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牛羊村一带;唐宋咸阳城遗址在今咸阳市东郊任家嘴东南二三里的渭河滩中,不在市东北咸阳原下的摆旗寨一带。古代咸阳城两次西迁,都与渭水北移、驿道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周建华 《四川教育》2007,(11):35-36
【案例】:八年级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片段。师:你们了解圆明园吗?生:它是清朝的皇家园林,被称为"万园之园",建筑宏伟奢华,有数不清的珍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成为废墟。  相似文献   

19.
一、湘西南特委的成立 1927年11月中旬左右,中共湖南省委派向钧同志前来宝庆传达省委10月下旬在长沙召开的省委紧急会议精神,并由贺恕主持在城东郊五里牌附近召开湘西南特委成立大会。湘西南特委为什么经过两个多月才正式成立呢?这就要从以上所述的中央“八、七”会议后湖南省委与中央决策领导人的意见相左谈起。8月底湖南省委决定我回宝庆担任特区委筹建工作,并  相似文献   

20.
北京名胜古迹考略──北京古塔之九汪建民,侯伟燃灯佛舍利塔燃灯佛舍利塔,坐落在通州的北端。千百年来,它一直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象征,也是通州的象征。明代王维贞曾经题诗赞曰:“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据《光绪顺天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