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谭大江 《武当》2008,(2):55-56
记得那是2000年春夏之际,德国波恩的何静文女士(这是她的中文名字,她的德国译音名字叫嫡芝娜)第一次到丹江口市来拜访我,她是为了解武当道教乃至中国道教,了解中国道家文化来的。自那以后,她每年总会领着德国的参访团来武当山一二次,同时也会请我到武当山为德国朋友们介绍武当道教,介绍武当文化,介绍中国传统的道家养生文化。八年来,我们建立了很诚挚亲密的友谊。  相似文献   

2.
景华  乔汉 《武当》2013,(9):4-6
一这是一本杂志与一种伟大文化复兴的故事。在中华核心版图上,一座千年圣山伫立在古老的汉水河畔,她脚踏史册中的楚蜀秦交汇点,与神秘的神农架云雾相绕,峰峦翠连。她就是巍巍武当山!武当山不仅有天造地设的伟岸身躯和大气磅礴的皇室家庙,更在于蕴育和深藏着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及光芒灿烂的武当内家拳法。天地相通,人神互接,武当道山是当之无愧的枢纽和关节。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这就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伴随着中国的历史长河,道教已经走过了几千年。它承袭了中国的原始宗教思想、黄老思想、道家哲学以及神仙思想,也融合了谶纬之术和阴阳五行学说。武当内家拳法深深扎根于雄伟的武当山和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沃土。武当内家拳法以武演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她是中华内家拳法代表,以太极拳为核心,包含形意拳、八卦掌等等。武当内家拳法具有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杨群力 《武当》2003,(1):26-28
一、武当武术养生特点 (1)武当武术养生的思想基础是重视今生武当武术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而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精义。道教对人生是  相似文献   

4.
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生康  王凯军  赵长军 《武当》2003,(10):31-32
武当武术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道教文化,同时她也是道教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如欲深入理解武当武术的本源,必须理解武当武术中所蕴涵的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唐理龙 《武当》2016,(4):15
武当道家五形养生功,是指龟、鹤、龙、虎、蛇五形。龟、鹤、龙、虎、蛇与武当道教有密切关系。龟、蛇更被道家弟子敬畏,视之为不可杀、不可吃的灵性之物。道家先师基于龟鹤龙虎蛇与武当道教的关联,对其运动特点经过长期的悟察,仿其形创龟、鹤、龙、虎、蛇五形养生功,作为道教修真养性,追求  相似文献   

6.
罗明福 《武当》2008,(1):4-6
武当武术又称武当拳、武当内家拳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以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具有内外兼修、以柔克刚的独特风格。武当武术博大精深,是传统武术内家拳派的总代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有关部门不懈努力下,现已挖整出武当派功法达29个门派280多个功法套路,其主体内容涵盖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其中尤以太极拳为秀。目前,太极拳已风靡世界,习练者以亿数计。练太极拳不仅成为一种特殊的健身方式,它还附加有许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还成了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说武当武术不仅是武当山的、湖北的,她更是中国的、世界的。新时代;弘扬武当武术,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王金安 《武当》2007,(2):25-25
道教圣地武当山历史悠久,几千年的道教教派活动为武当山植入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武当武术与武当道教音乐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与时俱进,加速发展,丹江口市宗教局  相似文献   

8.
《武当》2013,(3):F0002-F0002
被誉为“天下第一仙山,亘古无双胜境’,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干百年的历史文化演进,孕育发展了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孕育出了太极拳法,同时,也孕育出了无数的奇人异士。600多年前,张三丰集超凡也的意识理念和广博精异的道门修为,成为一代道门宗师,600年后的今天,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传人钟云龙道长以“两袖清风、一身道气,被誉为当今的道德传人,武林泰斗。  相似文献   

9.
武当武术源远流长震四海,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扬九州。2003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部以武当山为背景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武当》在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开机拍摄。该剧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一代太极宗师张三丰的传奇故事,剧情曲折感人,环环相扣,以独到的武打设计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0.
武当武术的三大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当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瑰宝,她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产生于道教长期追求长生久视的修炼活动中,历经千百年风风雨雨,凝结着无数先贤大德心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兼内外之功融养生与技击为一炉"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她的产生和发展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以养生、修身、防身为目的,以静功、动功相结合的一种内功外拳为形式,  相似文献   

11.
玉虚坤道     
江汉 《武当》2003,(5):63-64
玉虚宫是当年武当道教总部,按皇家中轴线建制恢宏铺展。几百年间,皇家与道家的排场与风光,不知在这里演绎出了多少牵动天上人间的好戏。  相似文献   

12.
牛胜先 《武当》2010,(3):19-21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历史悠久,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为深远。太极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是道家思想的产物。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剑,古称武当派,又称内家拳。与此相对应,少林拳等武术属于佛教思想的产物,古称少林派,又称外家拳。在研究太极拳的著述中,由于《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详细刊载了关于太极拳的一系列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夏坚真 《武当》2004,(1):49-51
神秘的东方古国有着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中华道学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又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当代世界科技史泰斗李约瑟博士曾说:“中国没有道学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李约瑟文集》)。他认为,中国古代科学贡献最大的是道教。作为道教的远祖老子,提出了表示宇宙本体的“道”。  相似文献   

14.
武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能为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提供了优秀的文化源头。武当文化所包含的道家思想和武术文化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对促进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武当拳功论     
王炳生 《武当》2009,(4):4-6
武当拳功在“山以道显”,“道以山名”的历史背景下酝酿成熟。在道教文化精神熏陶下,经过著名道士张三丰等名家的推创,发展成独具民族特色的一大武术流派,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唯一著《武当剑谱》,黄百家著《内家拳法》,金一明著《武当拳术泌诀》,这些具有巨大科学文献价值的稀世珍品,充分证明武当拳功的存在,是中华传统武术的一大支柱,我们应该刻不容缓地去挖掘整理,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张震 《武当》2013,(7):I0004-I0004
5月20日,由武当山特区管委会主办的"武当文化高校行"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落下帷幕。武当文化底蕴深厚,涵盖古建筑艺术、美学、武术、太极、养生、道家思想等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武当武术是中国两大武术流派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文化交流的主阵地,文化强国的希望。武当文化走进高校,对加强文化与人才的对接,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武当山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武当文化进高校"活动推向全国,在全国各大高校掀起"武当风",让莘莘学子了解武当文化,使武当文化走向全  相似文献   

17.
周志俊 《精武》2006,(2):54-55
武当武学不宜称为“武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技术, 更是一门学问,如同儒学、道学和佛学一样,它和武当建筑学、武当文博学、武当道学、武当道医学、武当音乐学构成武当道教文化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传统文化回归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提升的社会背景下,对长期氤氲于道教文化下的武当武术文化遗产展开述评,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研究指出,对武当武术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3大模块,其一,武当武术文化遗产"挖掘与整理"研究;其二,武当武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其三,武当武术文化资源"转化与开发"研究。以上这些分类梳理旨在厘清武当武术的现实发展概况,阐述其蕴含的内在价值意义,从而进一步促进武当武术文化发展,彰显国家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刘德增 《武当》2007,(11):20-21
太极拳是依据道家哲学和易理建立起来的拳种,将道家传统信仰、精神、理论融合于拳技之中,是既满足武技,又兼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的道家文化流派,所以外国人称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由于太极拳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天下第一仙山,亘古无双胜境",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演进,孕育发展了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孕育出了太极拳法,同时,也孕育出了无数的奇人异士。600多年前,张三丰集超凡的意识理念和广博精异的道门修为,成为一代道门宗师,600年后的今天,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传人钟云龙道长以"两袖清风、一身道气"被誉为当今的道德传人,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