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疑、解疑,点燃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2.
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疑、解疑,点燃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3.
正问题是师生间交流的重要媒体,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著名哲学家波普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验,去观察."孔子也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高中物理应该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达到灵活运用.因此,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4.
周欢欢 《教师》2013,(18):67-67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深体会到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培养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好学的态度,在教学  相似文献   

5.
<正>"反思"一词早在春秋时期就被人提及,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交代得非常清楚。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从而让学  相似文献   

6.
一、创设问题。激发思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的思维正是从一个一个的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太探索解决方法,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问生趣,以问引思。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中,我创设了以下一系列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得学生学习、探究,步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每节课教师都要通过提问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问关系到一节课的顺利实施。作者指出教师语文课堂上可采取的提问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总问导学促思;理解教学重点、难点、模糊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8.
<正>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引思"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引思呢?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当遵循"五有"原则。一、有情趣,使学生乐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引思"就缺少了驱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创设各式各样的有趣的物理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情趣,变"要我思"为"我要思",使学生乐学。创设物理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利用物理实验和多媒体直观教学,利用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及工  相似文献   

9.
李梅 《宁夏教育》2002,(3):45-45
求异思维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想像力 ,有利于创新。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指导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求异思维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适时地提出学生熟知但又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就能创设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 ,使之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如讲到蛙捕食这一问题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质疑 ,提出 :“蛙吞食小土块吗?”、“蛙吃不吃死蝗虫?”等问题 ,既引发了他们极强的求异思…  相似文献   

10.
李晾 《考试周刊》2010,(56):71-72
所谓设疑.就是把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宋朝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编制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编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  相似文献   

11.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学与思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阅读教学中,只有把调动学生思维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把对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多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造成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就是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于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意即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措施,应该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重视.一、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让学生"能问"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识的压力,变成探求新知识的动力。一、创设兴趣情境,以趣引思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家认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中,通过设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思辩,能激发学生、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从而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提问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和教学素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中具有一定情感的氛围、环境。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说明了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尤其强调了启发教学前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因为良好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恰当地创设情境,以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本文着重探讨了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相似文献   

16.
熊燕子 《学语文》2007,(4):20-20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教导学生应将学与思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师者,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与时俱进尤为重要。因此教师也要注意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囊括了各科知识的语文教学更应如此。我  相似文献   

17.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在写作议论文时要设置好分论点,帮助学生探寻并掌握分解中心论点的基本方法。教师可在施教过程中通过"诱思·迫思·助思"的手段激发、优化学生的思维,以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相似文献   

18.
朱学东 《安徽教育》2012,(10):54-55
<正>一、及时性原则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要尽可能及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相似文献   

19.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欲望是人们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倾向,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引领思维的指南针。要使教学达到"启其蒙而引其趣"的目的,就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引入时  相似文献   

20.
一、善于激疑,教人思维.教师在设计课堂激疑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激疑思考就是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望.在激疑思考的环节上,问题的设置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