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开放大学作为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院校,面向全民提供终身教育及服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发挥开放大学资源建设的优势,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于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对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可视化数据,以“美学原理”课程的构建为例,从倡导多元主体合作,整合有效课程资源;倡导多种学科交叉,完善课程资源系统;倡导多层视角探索,优化课程资源系统三个角度出发,探索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的方法路径,以期对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冯萍 《成才之路》2014,(31):91-91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其中,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开放课程资源的建设内容成为重中之重。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建设中职学校旅游英语开放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借助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契机,积极开展资源建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多元化学习评价机制,为"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研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朱翠娥 《教师》2014,(14):24-25
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是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实体的教学基本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分部除了要建设丰富的资源之外,更要建设适应学习者需求的多样化、个别化的课程学习资源。本文立足于开放大学分部,分析了学习资源建设原则,提出了分部在建设学习资源时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5.
将课程思政向开放教育领域推进,是课程思政走向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开放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完善自身意义重大,还对线上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思政资源建设、面向在职学习者的课程思政教学具有良好指导意义。开放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面临师资复杂多样、学习者工学矛盾突出、教学组织层级化、学习者学习自助化等挑战。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应采取"回归、融合、适需、泛在、一体"的理念,采用"导、训、建、用、评"一体化的建设方法,通过建立推引结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培养德能双修的课程思政教师,建设适需泛在的课程思政资源,实施学用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开展多元一体的课程思政评价,达成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6.
李雪 《学周刊C版》2023,(23):39-41
在高职教育大力推进数字化教学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纷纷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之路,以期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需求。本文立足于高职教育数字化教学的背景,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为依托,在现有建设的基础上尝试从课程设计、课程团队、课程内容与资源、课程应用、平台建设与信息安全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以期为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网络、移动终端、大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教与学的变革,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与应用为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支撑条件,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南京邮电大学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依托教学名师资源,借助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手段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文章总结其具体实践的措施及经验,以期对同类地方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对推动开放大学转型发展、提升开放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当前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知识管理不到位、数字化水平较低、无法建立有效的知识网、缺乏课程资源建设意识和课程资源建设能力不足等方面问题。通过系统阐述关联主义理论内涵,分析与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契合性,提出学校应科学谋划推动课程资源建设,教师应提升课程资源建设能力,学生应积极主动构建个人知识网络,为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旨在推动高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促进高校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以满足广大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无边界、全天候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求.精品开放课程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及扩大课程推广辐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和建设来提高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开放大学为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开展远程教育与开放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信息时代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云南开放大学将当代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结合云南特殊的人文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课程资源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紧密结合,以自主开发、合作共建、引进三种方式建设了一套以五种形式为主体的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提升了云南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远程开放教育中,课程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央电大及地方电大十分注重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以《开放英语3》课程为例,已建设了许多优质的学习资源,但学生是否能有效利用已有资源是值得各级英语教师深入探讨、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开放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具有四个特征。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的模式是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和教育开放的产物。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应注意思想观念、管理机制、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面向企业教育的开放大学课程建设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开放大学都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但在企业教育市场往往受到冷遇。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提供的课程与企业教育实际需要相脱节,教学与考核方式单一,已不满足转型期企业教育的迫切要求。对开放大学课程建设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从企业教育课程需求出发,以校企合作视角,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设计校企联盟课程建设平台架构,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机制,为开放大学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精品课程是高等院校课程的精华,也是极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它不仅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课程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而且还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等特性。精品课程并不是一系列用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的汇总,而是一组完整、自我包含的网络课程资源,所以也称为精品开放课程。全面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对于降低日益增长的高等院校的教学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国内外精品开放课程现状入手,根据现阶段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为高等院校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在线开放课程和在线学习平台的迅速发展,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介绍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初衷、思路设计、建设困难和应用规划,以期为在线开放课程的后续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一所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其办学模式将依赖于学分银行制度。在学分银行制度的保证下,学习者将在时间、场所、方式和内容多方面拥有选择权。为了保障学习者的选择权,国家开放大学需要在课程资源建设上进行思考与努力,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遵循全面性的原则,不但要从宽度、深度及时间三个维度上全面覆盖各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兼顾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在所设课程范围确定以后,需要更进一步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多层面相互配合,利用已有资源,更新内容,全面建设优质课程,同时需要齐备软硬件设施,支持多种学习终端。以解决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不同人群的需求,达到国家开放大学的实现全民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开放教育微移动教学的必然性,从微移动教学系统和微课程资源建设两方面分析开放教育微移动教学现状,对开放教育微课程移动教学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的反思——以创新教学课程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创新教学”课程的教学资源现状是探索、研究“创新教学”课程新体系的根本保证。透视“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应用与共享的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反思,反思成功与缺失的方方面面,是“创新教学”多媒体课件走向成熟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审计学》网络核心课程建设为例,针对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特点,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为依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需求为目标来设计并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审计学》网络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从而为学习者更好地从事审计实践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支持。  相似文献   

20.
试论开放教育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特征,网络课程资源是网络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本文分析了开放教育学生、基层电大导学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四个与课程资源建设相关的因素,从建设既导教、又导学的教学指导资源,系统化、模块式的学习资源,广泛性好、丰富度高的拓展资源,知识点全、针对性强的考试资源四个方面论述了建设完整、适用的开放教育网络课程资源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