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句中“皇考”一词,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的随文注释为“皇考,太祖”。笔者认为,将“皇考”释为“太祖”是不恰当的。第一,“皇考”本来就指“死去的父亲”。《礼记·曲礼下》中有“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之说,并进一步指明“生曰父,死曰考”。由此可知,“皇考”即为“死去的父亲”。第二,据对屈原家世的考证,“伯庸”是屈原父亲的字,故本文中的“皇考”即“伯庸”,也就是“死去的父亲”。第三,从“太祖”这一称谓来看,它有两个含义:一为庙号,指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  相似文献   

2.
诗《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毛诗传》解“太祖”为“太庙”,即“言王命南仲于太祖”,“谓于太祖之庙命南仲也”.《孔疏》从其说,并进一步解释为:“南仲卿士,文在太祖之上,是先为卿士,今命以为大将;太师皇父在太祖之下,则于太祖之庙始命以为太师,其实皆在太祖之庙并命之,故太祖之文处其中也.”《郑笺》解释“太祖”  相似文献   

3.
《离骚》“朕皇考曰伯庸”句所指究竟何义 ,为千古悬案 ,故近人各有所论。如于幽明中探赜索隐 ,皇考伯庸当指屈原对其祖先屈申的称谓 ,伯庸乃屈申之表字。  相似文献   

4.
问:根据常识,在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帝才能自称“朕”,可是屈原在《离骚》的一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不是帝王,为什么也自称“朕”呢?  相似文献   

5.
太祖努尔哈赤是大清帝国的创始人,他驰骋疆场,南征北战四十余年,在统一女真各部之后,为满清王朝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从起兵初期就坚持“恩威并行”这一方针,并很快取得了成效,在很短的几十年中就完成了统一女真的大业。文章主要浅释这一方针并分析了太祖“举贤贬奸”的用人之道和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教学文言词语时,总是告诉学生说:“朕”是皇帝专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别人是用不得的。那么,为什么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开头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他并非帝王也可自称  相似文献   

7.
关于北宋太祖的“养兵”之策,多数学者在论及宋初中央集权时有所阐述,但较深入展开者不多见。本人不揣浅陋,仅就这一问题略谈一二。 一、“养兵”问题的提出 北宋建国初年,为了使它不至成为五代以后第六个短命王朝。同时,针对宋初田制不立、土地兼并之弊,精通治道的赵普常与太祖讨论治国安邦之策。当太祖与众臣谈及什么是为利百代之大计时,他得意地自夸,“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盖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  相似文献   

8.
伯庸考     
《离骚》首二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研究屈赋的,从王逸以来,于屈原自述乃高阳的苗裔无异说,独于次句则解说不同。王逸认为“皇考”为原父,云“父死称  相似文献   

9.
萧统年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中都里人。汉相国萧何之后。 《南史·梁武帝诸子·昭明太子传》:“昭明太子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武帝长子也。” 《梁书·武帝纪》:“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汉相国何之后也。” 其祖顺之。 《南史·梁本纪上》:“顺之,字文纬,于齐高帝为始族弟。皇考外甚清和,而内怀英气,与齐高少而款狎。……以参豫佐命,封临湘县侯。历位侍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赠镇北将军,谥曰懿。” 《梁书·武帝纪》:“天监元年夏四月丙寅……追尊皇考为文皇帝,庙曰太祖;皇妣为献皇后。”按四月丙寅,《南史·武帝纪》作闰四月壬寅。  相似文献   

10.
宋太祖暴亡 ,给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一千古疑案。其弟赵光义 (宋太宗 )在“烛影斧声”之后继位。六年后 (即太平兴国六年 ) ,宋太宗又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布了“金匮之盟” ,内容为 :太祖之母昭宪杜太后生前曾嘱咐太祖死后将帝位传给其弟光义(其实“金匮之盟”内容还另待商榷 )。其具体过程《长编》卷 2 2根据《太宗实录》和《三朝国史》记载为 :赵普主动提出“金匮之盟”一事 ,太宗根据其线索在宫中发现了金匮 ,并将其中誓书公布 ,赵普亦随之恢复相位。对于这个“金匮之盟”的真实性 ,史学界大都持否定态度 ,尤其是在张荫麟先生提出其…  相似文献   

11.
一、高阳考屈原在其自传性的长诗《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中,开宗明义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家谱,说明自己是高阳的后代。高阳是谁?自西汉司马迁以来,历代学者几乎无不认为高阳就是黄帝之孙颛顼。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云:“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也说:“高阳,颛顼有天下之号也……颛顼娶于腾隍氏女,而生老僮,是为楚先。”司马迁之说同王逸一样,大抵都本于《帝系》:“黄帝产昌意,昌  相似文献   

12.
庙,进行供奉和祭祀的场所。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宗庙,即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处所。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即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中也有“天子七庙”之说。“七庙隳”即天子的宗庙被毁灭,也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在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就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起一个“庙号”。如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赵匡胤庙号“太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庙号则是“圣祖”……当然,并不只有皇室才有宗庙,其他贵族也各有自己的宗庙,称为“家庙”。所以《春秋谷梁传·僖公十五年》说:“天子至于士皆有庙。”  相似文献   

13.
任维东 《广东教育》2006,(11):55-57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1-3题。同袁谭在青州,辟(王)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修卒吏民往救谭。谭喜日:“成吾军者,王别驾也。”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应。谭叹息日:“今单州背叛,岂孤之不德邪!”修日:“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谭复欲攻尚,修谏日:“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予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日:“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日:“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殓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  相似文献   

14.
试考“考”     
许慎于《说文解字》序中云:“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学者,对“建类一首”理解不一,故有形转、意转等数家之说。然对“同意相受”则意见较一致。再阅《说文解字》正文。许慎于“考”字下注“老也”,又于“老”字下释“考也”。可见“考”“老”两字意思无二,是谓“同意相受。”然观《楚辞·离骚》有“朕皇考曰伯庸”一语。其中“考”字历来均注释为“父”。《尔雅·释亲》中也记有“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云云。《尚书正义》曰:“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下注:考妣,父母。“考”字在上述先秦文献的记载中均不能与“老”字互训、相代。可见《说文解字》中“考,老也”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15.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所用字眼的“定型”有个发展过程,其间颇有些辩证法的意味。“曹冲称象”这称智慧出众、聪颖绝伦的幼童的成语,原来作“仓舒称象”。语出《魏志·邓哀王冲传》:“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歧嶷,出生五六岁,知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其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相似文献   

16.
柳向春 《文教资料》2001,(3):137-141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55“萧氏世系”条:“《南史·梁武帝纪》:‘梁与齐同承淮阴令整,整生皇高祖■,■生皇曾祖副子,副子生皇祖道赐,道赐生皇考顺之。于齐高帝为始族弟。’案:《齐高纪》亦从淮阴令整叙起,整生儁,儁生乐子。尚于副子排行。乐子生承之,承之生道成。窃疑道赐与顺之似是倒误。当为副子生顺之,顺之生道赐,道赐于齐高帝为始族弟。如此方合六朝人兄弟排行者多也。虽姚思廉《梁书》与《南史》同,然大可疑。”又云:“《南齐书》卷38《萧景先传》:‘景先为太祖高帝道成之从子’,而其祖名爱之,其父名敬宗。敬…  相似文献   

17.
宋武帝刘裕为何小名寄奴,《宋书·符瑞志(上)》称:“宋武帝……始生之夜,有神光照室,其夕,甘露降于墓树,皇考以高祖生有奇异,名为奇奴。皇妣既殂,养于舅氏,改为寄奴焉。”这种说法虽含有一点合理成份。但荒诞不经,与历史本来面目相去甚远。《宋书·武帝纪》载:“高祖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岁次癸亥三月寅夜生。”《南史·武  相似文献   

18.
在《蒙古秘史》中经常出现“桑昆”这个名词,它给人的印象好象是个人名,其实不然。对于这个名词,史书上的写法很不一致。在《蒙古秘史》中是为“桑昆”,而在《圣武亲征录》中则作“鲜昆”。仅以《元史》而言,就有三种不同的写法:卷一《太祖本纪》作“翔昆”,卷一百二十《术赤台传》作“鲜昆”,卷一百九十三《伯八儿传》作“先髡”。《术赤台传》与《圣武亲征录》,写法相同。一个名词,就有桑昆、鲜昆、翔昆、先髡等四种写法,并用了桑、昆、鲜、翔、先、髡六个字。  相似文献   

19.
蓝玉党案是明太祖继胡惟庸案后再次大肆屠戮元功宿将的案件。此案株连被杀者达一万五千余人。一些史学同行已从功臣骄纵不法、君权与将权的矛盾以及太祖为“身后计”等诸方面①,对蓝玉党案的成因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本文则试图从皇室斗争角度作些粗略探讨。蓝玉是常遇着妻弟,元末参加朱元湾军,“临敌勇敢,所向皆捷。”洪武二十年(1387)任为大将军,“数总大军,多立功,”屡次打败残元势力,“太祖遇之厚”,②封凉国公。洪武四年四月,常遇春之女被册封为皇太子妃,蓝玉即为太子舅父。这桩政治婚姻关系表明,“太祖有意透过联姻,结合…  相似文献   

20.
吕端生于后唐潞王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卒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1000年),约在后周太祖时期入仕,在近四十年的宦海沉浮之后,于太宗淳化四年进中书参知政事,三年后拜相,达到了封建官僚仕宦的顶点——“人臣极品”.但太宗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吕端政绩平平,毫无建树,人谓“糊涂”,只是太宗死后,在真宗继位问题上突然明智起来,挫败了王继恩等人的阴谋,表现得很“不糊涂”.那么,为什么同一个吕端前后行为判若两人?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