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以及省、直辖市的党委机关报以及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地方都市类报纸都有具有自己特色的新闻评论专栏,例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求实篇”,《文汇报》的“文汇时评”,《新民晚报》的“新民论坛”,《湖北日报》的“三楚放谈”等等。但是对于更多的地方报纸不仅缺少有特色的、  相似文献   

2.
6月25日。罗清泉同志在《湖北日报》创刊6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重要讲话。他指出:“湖北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相似文献   

3.
夏琼 《新闻前哨》2011,(3):16-16
《湖北日报》最近刊发的23篇系列评论,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很好地履行了党报的职责,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党报新闻评论是时事评论,又是政治评论。这组系列评论有如下几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5.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文,在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几个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主题重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抓住了牵动党心民心的热门话题。《“真抓”与“假抓”》一文,就是以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群众普遍关心的作风建设为切入口,揭示了怎样才能实现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问题,无疑主题…  相似文献   

6.
陈剑文  周芳 《新闻前哨》2002,(12):14-15
2001年8月26日,《湖北日报》推出了一组报道:围绕襄樊监狱服刑人员王树祥一步步成为辞书纠错行家的事例,刊发了消息《一份生动的维护人权记录》、通讯《新生的脚步》和法学专家访谈《“王树祥案例”是维护人权的例证》。这一组独家的、特别视角的报道一经刊出,在读者中产生强大反响,法学专业人士、监狱服刑人员、管教干部纷纷发表看法,省监狱局局长也约见记者。为此,记者又围绕这一案例采写了4篇《“王树祥案例”纵横谈》,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式报道。《湖北日报》评报专家撰文评价这组报道时称,它无异于中国一部真实…  相似文献   

7.
评论、理论是《人民日报》的强项。 下面,笔者向读者朋友推介几篇见之于该报的评论、理论文章。 (一).事物自身的逻辑作者深沉的情感──读《人民日报》就“撞机事件”发表的评论员文章 今年4月 1日,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海南岛沿海的专属经济区上空撞毁我军用飞机,造成我飞行员下落不明。随后,美机未经允许进入我领空,降落海南陵水机场。围绕这一事件(简称“撞机事件”),《人民日报》于4月5日、7日、12日发表评论员文章《霸道行径与霸权逻辑》、《正义呼声和强国行动》、《把爱国热情化为强国力量》。这组评论所蕴含的严密…  相似文献   

8.
视野     
《新闻实践》2012,(7):78-79
新浪发布全国首个政务微博运营规范手册 5月15日扬子晚报报道:5月14日,新浪发布全国首个《政务微博运营规范手册》,公布了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的诀窍:政府机构微博发布信息的“十二要”、“十二戒”以及官员微博信息“十三忌”,让政务微博“接地气”有“规”可循。这部手册详细归纳了政务微博如何服务民生,比如,要敢于面对围观谩骂、要及时处理投诉质疑、要在重大事件中快速发声等“十二要”;戒不与网民互动、戒关闭评论功能、戒说官话打官腔等“十二戒”;以及政府官员在发微博时忌微博无度,在岗时间刷屏、情绪失控、大开骂战等“十三忌”。  相似文献   

9.
贾鸿鸣局长谈廉洁奉公1993年9月9日和9月1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在新闻联播节目中,以头条新闻对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贾鸿鸣同志在任太原市副市长期间的廉政、勤政事迹进行了突出报道,并配播了以《最可贵是精神》为题的短评。评论说:“贾鸿鸣廉...  相似文献   

10.
代表作:《让历史变为财富———江苏省办公机构迁出“总统府”前后》(2001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反响:新华日报连同该文评论一起全文转载。扬子晚报依本文改写,另加若干“总统府”图片,以一整版的篇幅刊登。新华日报同仁说,这稿子有高度,视野比较广阔。  相似文献   

11.
《湖北日报》今年迎接十六大的战役性报道,经编辑部全体同志共同努力,取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中宣部一月之内3次发出阅评简报给予肯定,《中华新闻报》头版头条以《高规格大规模大战役》为题进行了报道,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批示:“《湖北日报》迎接十六大的宣传工作做得很好,旗帜鲜明,贴近人心,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岁末年初的“马桥事件”“抄袭”和“模仿”从何谈起———著名作家李锐谈“《马桥词典》事件”(摘自《中华读书报》1997年1月8日)百姓张颐武和王干共同制造的“《马桥词典》事件”在大江南北文坛内外流传之时,也引起了文坛的强烈震动。对于这一事件,李锐说:说...  相似文献   

13.
《从农民工到“电力官”》这组报道一共4篇,湖北日报从9月6日起连续刊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读者认为:“这是近年来少见的一部切中时弊的好作品,读来解渴、痛快,令人如沐春风。”“这部作品可读性强,表现手法朴实、新颖,有文化含量,有时代气息。”“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到人生启迪,从政感悟。”  相似文献   

14.
《湖北日报》3月7日头版刊登的《带“铁交椅”开溜,不行!》一稿,是一篇好报道。这篇报道仅用420多字,就把沙市市委、市政府打破企业“铁交椅”的决心和行动交待得清清楚楚。标题引人入胜。主题是“带‘铁交椅’开溜,不行!”副题为“沙市市委市政府将已平调的亏损厂长段子林调回原厂就地免职”。这个标题不仅把新闻事实简要地告诉读者,使人受到震撼;同时起到了评论的作用,编采者由新闻事实引发出来的鲜明观点跃然纸上;使人过目不忘。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这条消息是以电讯形式发的“昨日新闻”。及时选发此稿,可见编采者之匠  相似文献   

15.
班固写的《汉书》上记载:“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这几句读起来很奇怪,怎么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颜师古作了注解,他说:“一月之中,又得夜半十五日,共四十五日”。一个月本来只有三十天,古人把每个夜晚的时间算做半日;就多了十五天,从这个意义上说夜晚的时间实际上不就等于生命的1/3吗?对于这1/3的生命,不但历代的劳动人民为此重视,而且有许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视。班固在《汉书》里还写到:“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好一个夜理书,这里写的是秦始皇在夜间看书学…  相似文献   

16.
朱玉祥 《今传媒》2006,(3X):47-47
2000年,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命我主编《特别关注》杂志。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当年10月出版创刊号,2005年5月,《特别关注》杂志的期发量突破100万份。这是新世纪创刊的第一份期发量过百万的杂志,也是近年来成长速度较快的杂志,业内人士称《特别关注》是“期刊黑马”,并提出一个很时尚的概念:“特别关注现象”,许多杂志社上门询问如何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快速提升发行量。  相似文献   

17.
《湖北日报》23篇“楚论”系列评论,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豪迈开篇,到《务实落实力戒虚华》完美收笔,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也可以说是党报新闻评论的一个重大成果,可喜可贺,可敬可佩。在此,我想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去年12月5日,我们从中宣部新闻局主办的《内部通信》上看到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在同新闻单位同志座谈时的一篇讲话,感到讲得很好,针对性很强,不仅对指导当前的新闻宣传工作,而且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进一步了解媒体、支持媒体、用好媒体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征得《内部通信》编者的同意,我们决定公开发表这篇文章,并冒昧向吉炳轩同志写信,征求他的意见。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吉炳轩同志在百忙之中及时复信,并同时寄来了经过他亲笔修改、补充的文章。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对《今传媒》一家杂志的支持,也是对所有新闻媒体和传媒人的关心和厚爱,对于吉炳轩同志这种一如既往关心媒体、支持媒体的情怀和作风,我们深表敬意和感谢!本刊这一期全文刊登吉炳轩同志的文章,供业界、学界的同仁们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来临,我国新一轮的新闻改革热潮掀起,一些新闻媒体继续采用“全新扩版” 的老办法。而上海《文汇报》自 2000年 11月 20日起改版,在不扩版、维持原有的 12个版面的情况下,调整版面结构,加强重点报道、热点新闻、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进一步体现了文汇特色与精、活、深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以为,上海文汇报社实行的是“精品战略”,讲究的是“有效传播”。从这几个月的实践看,上海《文汇报》改版是成功的。   “精品战略”一词,笔者最早是听丁关根同志的讲话传达得来。丁关根同志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的一次中…  相似文献   

20.
空泛议论,空洞说教,是新闻评论的一个毛病。评论要扎实。怎么才能扎实?关键在于要有鲜明的论点。也就是说,评论要有新意,说新话。再问一句:评论怎么去阐明论点呢?这就要有周密的论证,而论证靠材料。由此联想到评论的“嫁接”,把评论同新闻(狭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等报道)“嫁接”,充分运用相关材料、背景材料,把评论写得扎扎实实,有血有肉。读了5月15日经济日报评论员杨尚德的《一个广阔的经济领域——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人更看到评论“嫁接”大有好处。这是一篇论述发展第三产业重要性的评论,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写这个题目,可以强调强调第三产业如何如何重要、第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