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黄琼 《初中生》2002,(9):18-20
纵观2001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在受到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开放式命题强烈冲击的时候,北京市海淀区("美在我身边")、天津市("我的另一片天地")、辽宁省大连市("其实,我真的挺棒")、吉林省("我们这些少男少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启迪")、湖南省长沙市("我要说声‘谢谢你")等地依然固守着全命题作文形式.应当承认,全命题作文在统一评分标准、避免宿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这一点上说,它作为考试作文命题形式和平时作文练习命题形式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同时,我们要看到,为了让全命题作文打破封闭局面,步入选材自由和立意多元的开放状态,保证学生人人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许多省市拟题者变"文题+要求"的命题形式为"提示语+文题+要求"的命题形式.这一变化,显示出拟题者与时俱进的追求和鼓励广大考生尽情发挥的良苦用心.在此番变革中,提示语无疑就担负起让文题走向开放的重任.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今年的中考作文题为“充满活力的岁月”。命题者为让考生准确理解题意,特地设计了一段提示语:“在成长的愉悦中,在探求的欣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我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谐温馨的家庭,洋溢欢乐,充满活力;日新月异变化着的社区、家乡、祖国……蒸蒸日上,充满活力。”这种“提示语+命题”的考场作文在上海市的中考中是首次出现。试题的提示语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入了作文试题,表述方式使考生感到陌生。面对试题,一些考生一时之间会感到无从下手。如果考生能够仔细咀嚼提示语的第一个句子,…  相似文献   

3.
全命题作文【题型把脉】全命题作文是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题型,近几年各省市拟题者常常变"文题+要求"的命题形式为"提示语+文题+要求"的命题形式。在此番变革中,提示语无疑担负着文题走向开放的重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多方列举可写内容,启发学生从多方面选材构思,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2.尽力拓展文题外延。  相似文献   

4.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命题形式。由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我们不难看出话题作文的几点特征:话题作文提供的话题一般是考生所熟悉的或应该知道的。对这一话题,考生应该感到有话可说;话题作文中的提示语并不是要求写作者据此抽象地提炼出一个深  相似文献   

5.
话题作文的格局是:先给一个材料,用来约束考生和阅卷者;再给提示语,进一步约束考生和阅卷者;最后给话题,让你在这个范围内跳舞。这种命题,对主观的限制更多了,但文体不限,记叙文与议论文终于平起平坐了。  相似文献   

6.
半命题作文既有所限制,又给考生比较大的选择余地,既便于考生张扬个性,尽展特长,又能有效地避免“宿构”,这种开放式的命题方式更有利于公平竞争和考生作文水平的发挥。2004年北京等14个省市采用的是半命题作文。形式是“提示语+半命题”的命题形式,具体构成有如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山东省实行自主命题的第一年,作文试题形式上没有什么变革,力求平稳过渡,依旧采用话题作文,并且模式也固定:故事 提示语 话题 要求.考生一看面孔熟悉,考试情绪稳定,信心增强,便于考场上发挥写作才智,考出实际水平.但话题作文应是开放性的,不可固守一种模式.材料中的故事成了一个框框,束缚了考生的想象,不利于充分发散思维.提示语则是为考生设立的一道门槛,谁跨入了这道槛,便获得了通行证,考生内在写作实力的强弱高低难以真正考查.  相似文献   

8.
所谓话题作文,就是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话题中心(即话题),让考生在规定的写作范围之内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作文。 话题作文具有以下特点:1.命题中一般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话题”,作为考生写作构思所依赖的大致范围。2.“话题”出现之前(或之后),一般都要给出一段提示语(或材料),目的是为了引出话题和拓展写作思路。  相似文献   

9.
曹津源 《初中生》2003,(30):21-23
【作文题】下面是2003年江苏南通市中考作文题:有位名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曾在某些方面有过浓厚的兴趣。请结合你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以“兴趣”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自选;2.600字左右;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阅卷手记】这一题目属于“提示语+全命题”类型,既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又隐含着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必须写“你”(即考生自己),且要求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命题者引导考生关注个性张扬,关注素质教育理念下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兴趣对自身发展所起的特殊作用,这种导向…  相似文献   

10.
一、话题作文特点要写好话题作文,必须首先研究话题作文的特点。话题作文题一般由“话题材料”、“提示语”和“注意点”三部分组成。“话题作文”的命题,只是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既开放又有约束力的“话题”。人们称之为“三自”: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挥,写法更是灵活多样;其命题目的,主要是激发考生的创造性和想像力。“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做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  相似文献   

11.
一、作文题有位名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曾在某些方面有过浓厚的兴趣。请结合你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以“兴趣”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自选;2.600字左右;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二、阅读手记这一题目属于“提示语+全命题”类型,既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又隐含着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必须写“你”(也即考生自己)的,且要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命题者引导考生关注个性的张扬,关注素质教育理念下有利于兴趣的形成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关注兴趣对自身全面发展所起的特殊作用,这种导向具有较强…  相似文献   

12.
从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情况看,话题作文仍稳坐“霸主”地位。预计今后数年内中考作文命题,话题作文将继续保持这个态势。从阅卷老师提供的考生审题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对文题缺乏正确、足够的解读,以致偏题、离题,步入话题作文的误区,留给考生永远的遗憾和叹息。下面从材料、提示语、话题、注意事项四方面进行一番解读,希望对广大考生在审题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刘航 《教学随笔》2010,(6):18-20
话题作文常常还要给出一段提示语,以便引出话题或者限定话题的范围。近几年在中考试卷上,这类作文命题形式屡见不鲜,许多考生迫于考场时间紧,来不及深入思考,面对这类作文命题只好望而却步。那么,怎样把握这种作文形式答题技巧呢?  相似文献   

14.
1.审题一定要把握住提示语的导向性,因为每个命题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倾向隐含在对材料的阐述中。所以考生无十足把握,绝不可轻易地"反弹琵琶",论述时切忌图解材料,面面俱到,使文章毫无深度可言。  相似文献   

15.
在2006年的高考作文中,全国卷(共三套)、湖北卷、山东卷采用了新的作文命题形式,即只给出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不给话题或者命题,由考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学生作文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题意(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的把握,我们称这种命题形式为"题意作文"。不难看出,这种命题形式融合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优点,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作文的综合水平。作为一种新的、正在发展的作文命题形式,务必引起师生高度重视。——编者  相似文献   

16.
纵观近两年高考作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种新的作文形式:只给出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不给话题或者命题,由考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这种命题形式因有别于以往的材料作文而被称作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文字: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  相似文献   

17.
一、细读文题,从材料和提示语中提炼观点这一步骤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审题。话题作文的审题,主要是揣摩材料的深刻寓意及命题人选择这则材料的用意。这种用意往往通过提示语表现出来,所以话题作文的审题,最后就落实到两个问题上:一是材料的寓意究竟是什么?二是命题人在提示语中是如何提示的?把这两个问题搞清楚,话题作文的主旨也就把握住了。二、依据观点,联想相关的事例论据,确立文章的分论点对于议论文来说,要想富有条理,必须把总论点分解为两三个分论点。如何把总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对于许多考生而言,是一个难点,考场上常常打不开思…  相似文献   

18.
作为考生,面对文采斐然的作文提示语或导语,胆大者,贸然采撷——直接抄录,一败涂地;胆小者,面对流光溢彩的世界,只能欣赏,不能采撷,很是郁闷。其实,只要你聪明地将材料灵活化用,材料也可成绚丽。  相似文献   

19.
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全国卷(共三套)、湖北卷、山东卷采用了新的作文命题形式,即只给出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不给话题或者命题,而由考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学生作文的高下取决于其对题意(材料、  相似文献   

20.
写作导航标材料作文是近些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题型既考查了考生的写作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所以备受命题者的青睐。材料作文对于考生来说,审题是关键,也是写此类文的难点。难在哪里?难在对材料的整体把握,难在对材料精神实质的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