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性发展。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观念前提是要敬畏自然,这是由自然的先在性所决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遵循尊重自然的伦理规范,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顺应自然,要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因为敬畏所以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顺应,顺应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2.
杨霞 《海外英语》2012,(23):219-220
人类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试图从"人类沙文主义"的禁区中走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并存。该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对英国作家迈克·莫波格的小说《战马》进行文本解读,揭示作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关怀。他呼吁人类要关爱生命,尊重人与自然的平等,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贺麟自然生态观秉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维范式,用良知心性感化生命,体悟自然,提出人生要"回归自然",倡导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强调自然与精神的相通,蕴涵了浓厚的生态思想,为现代人类在人与自然万物共存的整体中重新认识自我与自我实现提供了思维和行为取向的研究视域,对解决目前愈演愈烈的地球生态灾难和人类生存危机有直接而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V·萨克维尔-韦斯特的小说《海上无路标》讲述了即将离开人世的主人公爱德蒙.卡尔在海上旅行时所经历的心理巨变:从人类中心主义者转变成生态主义者,并顿悟到回归自然、追寻诗意栖居之美的生命真谛。爱德蒙.卡尔这一角色反映了韦斯特丰富的生态思想:消解人类中心主义,解除人类精神生态危机;倡导回归自然,构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和谐统一的生存境界。韦斯特的生态观表达了她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虑和关怀,对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的追寻。  相似文献   

5.
彭莉  陈秀丽  郑颖 《学前教育》2022,(11):34-37
在当今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深圳市第九幼儿园秉持“认识自己、探索自然、创造世界”的课程理念,尝试构建自然体验课程。在园本课程建构的过程中,我园尝试运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支持儿童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进行探究,建立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从而自发地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全面发展,成为敬天爱人的公民。  相似文献   

6.
林丹 《中小学校长》2023,(4):7-9+50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践行方向。在此背景下,德育应培养人的敬畏自然之心,除了培养敬畏自然之心,还应培养敬畏他人生命之心和敬畏自我生命之心。唯有秉持“天人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人际和谐(处理好人与社会、他人的和谐关系)—自我和谐(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三位一体的生态观念,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正确的培养敬畏自然之心的德育。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羽蛇》中人类中心论思想和工业文明的批判以及对原始自然生态美的推崇与渴求,揭示了劳伦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只有回归自然,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内心精神世界的和谐关系,才能摆脱生态失衡的困境,重建人类的美好家园和生活。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正陷入越来越深重的精神生态危机之中。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化”,使人类失去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另一方面,技术理性的扩张与异化,造成了技术对人类精神的全面控制和奴役。老庄“天人合一”、“道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技艺和精神相辅相生,对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现代以来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生态危机,中国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契合现代性反思的生态学意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崇尚自然的审美态度、追求和谐的美学境界、倡导回归的追求路向构成了生态理论资源的核心蕴含。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相对于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支配下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现代性倡导,和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泛滥,中国古代文化倡导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人对自然的敬畏、人向自然的回归等理念无疑具有后现代意义上的阐释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发展,自然主宰人类的时代,人类敬畏自然;人类主宰自然的时代,人类对自然恣意掠取。这种转变给人类自身带来了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要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环境道德约束规范,切实保护好环境,以求人与自然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以浓郁抒情的文学笔触道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在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态度和价值体验三方面的教育中,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设计四个教学环节:朗读课文——研读讨论——选点拓展——课中积累。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和思考,进一步体会大自然蕴含的人文价值,激发对自然、宇宙、生命的敬畏。  相似文献   

12.
品图     
《高中生》2014,(6)
正保护环境敬畏生命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乃是人类存在的因素……我们对自然、对自然的关系所做的任何削弱,其结果都是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我们自己。(图筑李明月文筑池田大作)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图、文筑佚名)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作家特洛耶斯基的小说《白比姆黑耳朵》通过对一只小狗比姆的不幸遭遇的叙写,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伦理观,一种是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念,另一种则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从而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倡导了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4.
敬畏和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劳动教育的前提和条件."自然"蕴含"生命""生长"等含义,教育必须敬畏、尊重、回归和效法自然.劳动教育是出于自然、通过自然和为了自然的物质交换、社会文化交往活动.极端工具主义的教育导致人与自然割离,因此,劳动教育需要治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有机的、融合的、全息的和谐关系.资本逻辑使人类社会无节制地控制和占有自然,因此,劳动教育需要创制自然与社会之间互动的公平机制,提升社会的自然情感和态度,实现自然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总之,真正的劳动教育是体现和遵循生态理性和生态情感,实现自然的解放,遵从"保护第一"之自然生态原则的育人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综观新疆民族女作家的作品,我们发现她们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风貌和美学品性,更为重要的是她们从文学的角度展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美把握:敬畏生命,亲近自然,充分肯定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亲和性;倾情表达对于人与世界一体的生命存在的关注与热爱。  相似文献   

16.
红柯的《乌尔禾》是西部生态小说的代表作品.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红柯构建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乌托邦.所有生命平等相处,保持着最原始、最纯净和最美丽的形态.敬畏自然,向往原始的自然生命,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贯穿整部小说. 《乌尔禾》中所构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对现代社会的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这部作品中对自然环境的恶化,男女婚姻的不幸以及人类精神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生态批评理论框架下,借助它的三个维度: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对《恋爱中的女人》进行解读;旨在挖掘小说中的自然、社会、精神生态蕴含即人类只有回归自然,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内心精神世界的和谐关系;才能摆脱生态失衡。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这部作品和劳伦斯深谋远虑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征服与统治的生态危机。小说强烈批判了危机背后所产生的强权意识,倡导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以期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态整体主义的理想渴望。在《印度之行》中体现的生态观表达了福斯特对人类生存的忧思与关怀,对诗意栖居和寻觅更为持久的人类之家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儒家经典,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它倡导敬畏天命,重生惜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它推行仁义礼智信,做事中庸,与他人和谐相处;它主张俭用节欲,寄情山水,完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开创生态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小说家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坛非常轰动的一部小说,是描写自然环境与生物小说的精彩之作。从文笔到蕴含的深邃哲理、象征意义都让广大读者惊叹不已。这部作品是探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经典。麦尔维尔将人类悲剧作为主要的创作角度,细致分析了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复杂的联系。通过这部作品来重新认识文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联,激发人类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让人学会敬畏生命与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