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议论性的文章中常常要用到比喻论证和类别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所谓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所谓类比论证,就是根据两个事物在很多方面相似来证明它们在另一具体方面也相似的一种论证方法。这是两种不同的论证方法,但它们又有一定的相同点和密切的联系,所以有时会分辨不清,甚至将其混为一谈。下面我们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两者的区别。请先看鲁迅《拿来主义》中的段落:  相似文献   

2.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是“比喻”和“类比”在论证论点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前者是将两种事物之间某些相近或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通过比较用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如《拿来主义》一文,鲁迅把“文化遗产”比作祖上传下来的一所“大宅子”。后者是将两种或两类事物放在一起比较,通过比较由某些属性的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别的  相似文献   

3.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比喻论证的两个因素(喻体与本体)是“异类”相比而有“相似”点,类比论证的两个因素(类体与本体)是“同类”相比而有“相同”点.第二,比喻论证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比喻来形象地论证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而类比论证则是拿另一种同类的已知事物同所要论证的事物作比较,根据已知事物的一些性质,类推出要证明  相似文献   

4.
比较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方法。这是一种是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分为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两类。一、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侧重于通过对事物相反或者相异属性的比较,揭示出需要论证的道理。对比论证法的应用范围很广,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事物的很多方面,都可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阐明二者的差异和对立关系之后,是非  相似文献   

5.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同例证法、引证法、反证法、因果论证、分析论证等一样,是议论文中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与其他论证方法比较而言,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极易发生混淆,且比喻论证方法与修辞方法中的比喻辞格也易被人误解。因此,有必要认真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6.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辨析持续不断,但大都未能从根本上澄清问题。写作学研究结果的差异,是引起分歧和争辩的直接原因;逻辑学研究的理论缺环现象,是造成写作学观点各异和辨析时各持己见的根本原因。辨析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根本原则是,必须依据公认的概念界定和阐释;有效方法是,站在作者对论据的选取和运用的角度来思考分析。  相似文献   

7.
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中常见的两种论证方法。这两种论证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不少文章常把二者混为一谈。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中,把比喻论证归为类比论证的一种,即反映了这种现象。笔者认为,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论证方法,如不能把二者区分开来,而取用似是而非的笼统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它就是在描写事物、说明道理或论证观点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或观点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形象具体,论证浅显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  相似文献   

9.
高一语文教参在分析《关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的写作特点时,认为该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并进一步解释说:“比喻论证属于类比论证中的一种,……”这就是说,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这两个概念是包含和被包含关系。我认为这种认识殊为不当。试作区别如下: 1.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的最大特点就是“比喻”二字。宋代学者朱熹是这样来给比喻下定义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我们今天对比喻的通俗理解就是打比方。比喻论证方法就是在议论性文章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段,即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事理,表明观点,是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说理中的具体运用。它能够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复杂的道理简单  相似文献   

10.
用一种本质与陈述对象不同又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称为比喻。构成比喻的三个要素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但这三者并不一定同时出现。比喻可以用来描绘形象、论证道理、抒发感情、说明事物等。  相似文献   

11.
教科书在提出科学知识时需要体现科学论证,从知识层面促使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教科书中的概念、规律以及观点,从素养层面提升学生进行严谨科学论证的能力.本文基于科学论证视角对物理教科书的论证结构进行了分析,探究教科书在提出物理概念与规律时的逻辑构成.以静电场主题为例,借助改进的图尔敏论证模型对比分析国内六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统计教科书中的论证结构类型,并对比分析了库仑定律的论证结构,从而得到教科书科学论证情况:总体论证结构较为严谨,论证水平不一;论证时常将权威证据和类比推理作为结论支撑;论证过程中普遍缺少反驳要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显化科学论证要素、设计科学论证习题、论证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等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比喻论证与比喻修辞 可以说,修辞学中的比喻辞格和议论文中使用的比喻论证是一对孪生姊妹,因它们各自的本体和喻体都是两类本质不同而仅仅是相似的事物。它们都有使言情、说理生动形象的作用。但二者又有明显区别。比喻辞格是语言修饰,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化的手段。比喻句往往是单个的句子。例如郑愁予《错误》中的诗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那种“等待”“寂寞”写得十分生动、逼真。那种“等待”,那种“容颜”,  相似文献   

13.
比喻这个修辞格用途广泛,用于议论叫比喻论证,能把道理说得更透彻;用于诗歌,能把意境开拓得更深邃;用于记叙文,能使描述的事物形象逼真,使刻画的人物活灵活现。但不管用于何种文体,其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三类:  相似文献   

14.
<正>人们的认知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先占有大量感性材料,再经过概括、加工、分析,就变成道理。所以,我们想要在议论文中讲透某个道理,就要借助一些具体的感性事物,借助一些形象的思维。在议论文中,比喻论证就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说理方式。比喻论证是设置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用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和深奥的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之一,这些论证方法能帮我们写出逻辑严密、说理深刻的议论文。另外,比喻论证法,归纳论证法和演绎论证法又各有千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研究中存在一种“比喻性”的思维模式,称之为类比思维,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思维方式.科学家认为类比思维方式乃是科学家创造性气质的体现,是科学直觉发现的源泉.当代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说过:“类比是一个伟大的领路人.”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近或相反意义出发,根据某个或某类事物有或没有某种属性,进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有或没  相似文献   

16.
“比喻”本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修辞格 ,但议论文中也经常用到 ,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这样的好处是可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且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运用比喻论证事理由来已久 ,这在诸子散文中异常突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孟子就常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文字表现从容闲暇 ,但意思却说得很精到。如《孟子二章》中“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还有庄周的“疱丁解牛”,以养生之道来设喻 ,让人们像疱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 ,“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 ,才能保身、全生、养生、尽年。如今 ,我…  相似文献   

17.
通常人们所讲的教学隐喻指“教学是什么”,这是对教学隐喻狭义的理解。本文中的教学隐喻是指人们在表达“教学观念”时,所使用的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借喻、拟人、类比、象征等。这样,隐喻的思维方式就是类比联想,隐喻就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因此,以上所述的比喻、借喻、拟人、类比、象征等在本质上都具有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8.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在数学教学中,不需要严格的论证的“类比思维”方法也是解决新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类比思维让学生充分开拓自己的思路,运用已有熟悉的知识、方法、经验或技能对陌生的不熟悉的其他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余敏 《河南电大》2012,(4):103-104
类比法是指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类比法是数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创新思维形式。在数学中,采用类比法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用已学知识和新知识进行类比,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并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思维。  相似文献   

20.
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是指用一个或几个与论点或论证过程有某些相似点的另一类事物作比方,阐明论点的意义,或使论证过程形象化的一种说理方法。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说理,能使语言曲折多变、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有助于加强论证。毛泽东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中,把资产阶级向我们党的进攻的手段比作“糖衣裹着的炮弹”。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捧场声中,激烈的阶级斗争仍在进行着的新特点。文中在论述“巩固胜利”的长期性时,也打了两个比方,“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这两个通俗易懂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