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燕 《广西教育》2014,(29):100-100
正"言意兼得"之"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内涵)、思想、情感等;所谓"言",主要是指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及内在言语素材,它是文本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及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言意兼得"就是要通过深入文本、挖掘文本中的有效言语因素,积累言语范式,形成运用组块,以利于迁移运用。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议论文特有的言语形式,形成自觉探索实践思想指导行为,进而使学生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以下,笔者以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滴水穿石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既要强调"言",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好篇,关注言语的外在形式;还要凸显"意",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文质并重,言意兼得。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细读中品文本的精妙、想象中品文本的厚重、触摸中感知文本的温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言"是什么?"言"即"言语",言语表达的技巧和艺术。"意"是什么?"意"主要是指感受、感想、情感、主题、观点等。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在"言"与"意"之间不断进行转换。起于由"言"到"意"的转换,而在这一"言语理解"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言语"——"字字句句,不可轻易放过",获取文本信息,还要把学生驱进文本与言语作品进行深层对话,尽一切所能化  相似文献   

4.
<正>一、共生及言意共生的内涵"共生",顾名思义即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共生教学,就是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与共生共长。个性、差异是共生的基础,求同、协调是共生的实质。"言"是形式,即文本本身的魅力;"意"是内容,即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方面,它是情感、思想的合称。情感和思想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教师要和学生一同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实现言与意的转换,进而让言与意融合共生。言意共生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它是师生在与文本的情感互动中透彻理解文本的含义,积累运用文本中的经典语言,使得语文课堂言中有意、意中有言,达到言意互补、言意  相似文献   

5.
沈荣 《教学与管理》2012,(17):50-51
所谓"三得",是指得意、得言、得法。"意",是指文本的言语内容。阅读教学中的"得意",笼统地说,是指读懂文本写了什么,也即理解词、句、段、篇的内容。把"得意"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本没有问题,因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正基于语文本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实现语文课堂的"言意兼得",已经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言意兼得"的种种误区1."言意"分离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言意"生硬地分离开——"意"的理解、感悟远离"言"的品味,"言"的学习、揣摩则脱离"意"的把握。有的课堂把"言"和"意"理解为并列的两条线,有的片面理解为第一课时应着力于内容的理解,即"意"的学习,第二课时则应着力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言语  相似文献   

7.
正"共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被定义为:"相依生存,彼此有利。"细揣之,有共存、共建、共荣、共赢之意。"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不仅着眼于"言意兼得""文意兼得"之意,更落点于"言""意"的彼此交融、彼此支撑、彼此相长之实。内容与形式的运动式统一是万物存在发展的本源动力,语文亦然。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直指语文的"意"与"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言和意的结合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文本内容,又要关注其表达形式。教师引领学生透过"言"的理解与品味,在遣词造句、多样朗读、想象联想、亲历体验中感受文本的言语秘妙,使学生渐入文"意"之中,能够实现阅读教学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言意共生"是语文的基本品格,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从学生"言意经验"出发,让教学"知意和谐";从文本的"言意品格"出发,让教学"情理圆融";从阅读的"言意互摄"出发,让教学"言意共生"。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也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也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意"是手段、是途径,"言"是主体,是根本。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目标追求。因此,语文课文词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既关注文本内容思想(意),又关注文本形式(言),追求并实现这两者习得的最大化,取得“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言意兼得”应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追求目标。一、在诵读中“言意兼得”语文姓“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通过语言才能够得以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首先要以诵读积累范文语言为前提,特别强调熟读、背诵。通过熟读、背诵,学生既进行了字、词、句、篇等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积累,又进行了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积累。人教版五年级(上)《慈母情深》中有这样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一段是文本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作者用呼告的方法,将内心深处的那种惊讶、心痛、懊悔呼喊了出来,通过母亲的动作、神态等细节刻画了一个辛苦的、衰老的、拼命挣钱的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12.
言意融通则是指师生在与文本的情感互动中去透彻理解文本的含义,积累运用文本中的经典语言使得语文课堂言中有意,意中有言,达到言意互补,言意互转,最终将学习语言和感受精神巧妙融通,把人文熏陶和言语实践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言意融通则是指师生在与文本的情感互动中去透彻理解文本的含义,积累运用文本中的经典语言使得语文课堂言中有意,意中有言,达到言意互补,言意互转,最终将学习语言和感受精神巧妙融通,把人文熏陶和言语实践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正内容与形式的运动统一是万物存在、发展的本源动力,语文亦然。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直指语文的"意"与"言"。2011年版"课标"明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诚然,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言"与"意"的运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往来于"言"与"意"的双向通道上,领略途中风景,体验语文"言""意"共存共生之妙,从而最终实现学习语文的高峰体验——"言"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通过以"言"会"意",感知文本情感;以"意"明"言",理解语言内涵;"言""意"相融,可有效推进语用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言意兼得",以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语用教学中,文本"言意"中的"言"指的是语言和语用,是语文的工具性属性;"意"指的是文本的主旨与情感,代表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属性。语文老师要在教学活动前,全面了解与掌握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把对文本意象的深入探究作为"言意"理解的切入点,进行精导、善导,从而帮助学生梳理"言""意"之间的关系,提升语用认知。  相似文献   

17.
"言""意"共生,"言"为根本,是主体;"意"为手段,而非目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文本意境,在"言""意"共舞下,漫步课堂,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宋飞 《江苏教育》2012,(4):21-23
本文通过对苏派"言意教学"已有成果与课堂实践的追问,尝试从原点破译"言意共生"的语文本质:立足"言"之根本、求索"意"之灵魂、翘望"人"之新生。据此来指导"言意共生"的课堂实施:构建语文的"科学世界"、追寻语文的"文学世界"、生成崭新的"人的世界"。并提出"言意教学"立足语文教育哲学视阙的新发展:"言意"本体的当代澄明、汉语哲学的诗意回归、生命实践哲学的鲜活再现等。  相似文献   

19.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在课文的品读与感悟中。在情感的蓄积与释放中.在模仿与借鉴中,寻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0.
居佳华 《教师》2014,(30):113-114
正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的双重获得,是"言意兼得"的过程。追寻"言意兼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应然归宿。一、在细微处品评——嚼一嚼遣词造句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