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严重且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原因是多重的,但心理问题是青少年犯罪的起点,青少年犯罪从心理角度而言,主要产生于不平衡心理、逆反性心理和孤独及空虚心理。基于此,作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中的学校教育应真正的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强化德育、法制教育及挫折教育,以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专业化发展,要积极面对和自主调适心理问题.如角色心理矛盾、工作心理压力、职业心理倦怠、专业心理障碍和发展心理危机。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是心理安全、心理平衡、心理自由、心理成熟和心理和谐的教师,应是心态积极、心理健康、精神充实、人格健全和个性张扬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全面加强心理建设,完善自身心理素养,实现专业化发展目标,扮演好“重要他人”、“心理指导者”、“人格示范者”、“精神关怀者”和“自我实现者”等专业角色,成为现代“心理人”。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反思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20世纪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发展的取向中的种种偏差及在心理教育中的种种具体问题进行反思与分析,站在当代学校心理教育理念的前沿,探讨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道路和建构策略,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应从“自在”走向“自为”,在自觉的建设和探索中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最忌“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办法,应该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体会到:相对心理平衡被打破的时侯,是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候。举例如下:1.“坏习气”的心理平衡失去之后1989年我接教了初三〈4〉班,该班同学对自己这个班的上进失去了信心,破罐破摔。一开始,有的学生就冲着我说:“你这个四只眼,真厉害”!犯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同学说:“我再偷两次你看,你能对我怎样?”还有的说:“上课看小说也是学习嘛!”这是逆反心理在作怪。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平衡”使班主任难于开展工作,致使班上课堂纪律混乱,小偷小摸之风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5.
“移情”是心理学中的的概念,是指对应角色的一种心理换位。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运用“移情”方法,可以实现较好的教育激励效果。本文对该效果进行了心理分析,并对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好像称天平一样,只要天平平衡,工作也就做好了。只不过这个“天平”是看不见的“心理天平”,要使心理天平平衡可不是件简单事。 一、把握学生的心理平衡的时机 现在学生观念新奇,自我独立意识极强,班主任应该有一双“火眼金睛”,一个“七巧玲珑心”,才能时刻注意每个学生心理天平是否平衡。一般情况下,学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人平日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之中,即形成稳固的心理定势,当这种心理定势受到破坏时,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不平衡,这时候的人最容易接受教育。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如果能抓住时机消除“后进生”的心理定势,我们就能更有效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8.
孔子“身心修养统一论”观点对高校处理德育理健康与心教育的关系有重要启示作用,有利于两者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就是对现实环境不适应而导致的心理不平衡。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平衡,而孔子学说中的有关论述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实验,从88年秋开始在小班进行。其主旨是力求在教育中创设自然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幼儿在观察、操作、游戏的活动中主动与环境、与隐藏在游戏中的知识信息交互作用,从中获取知识。实验所设计的教育过程以皮亚杰的“智慧平衡说”为理论依据,以“活动教育”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幼儿创造意识为教育目的。我们分析三岁幼儿的生理心理基础和该班幼儿的实际状况、家庭情况,提出小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域”:(一)让幼儿初步学习适应集体生活,在人际交往中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和倾听别人讲话,  相似文献   

10.
一些人由于受到李洪志蒙骗,成为“法轮功”痴迷者,甚至铤而走险,自寻绝路,其心理轨迹是:心理不平衡是前提,习练“法轮功”是条件,接受暗示和陷阱是关键,心理垄断、是非颠倒和偏执是结果。为了做好“法轮功”痴迷者的预防、教育和转化工作,一是对有这样那样心理不平衡的人,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二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三是建立和强化人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1.
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文章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将心理契约理论运用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掘心理契约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进而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提出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策略,以期为加强与改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张志莲 《教育》2024,(10):124-126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依托各科课程标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平衡,容易出现心理发展矛盾,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学生人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刘晓明 《江苏教育》2023,(34):25-29
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学科,心理教育尚未形成公认的研究对象。班华教授明确提出:“心理教育的对象是心理机能,心理教育是作用于心理机能的教育活动。”这一观点表明,心理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心理”与“教育”的结合,以心理机能作为心理教育的对象,显示出其与心理学对象的一致性,突显其“心理性”的特质,通过教育活动改善和提高心理机能,又表现出其“教育性”的特点。如何通过教育活动达到提升和改善心理机能的目的。班华教授认为,可以借鉴维果斯基对心理机能的论述来加以认识,即心理教育的作用机制是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一、在充实中寻求心理平衡 当代人常将“活得潇洒”挂在嘴边,很多人认为老师是“活得最累”的一个大族。但这“累”中最闪光的底蕴“充实”,只有教师们甘苦自知了。我感觉中的“充实”,即是活得真真实实,实实在在,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见异思迁。 于是,我从增强敬业意识中寻求心理平衡。面对商业大潮的冲击,全民经商,知识分子也纷纷“下海”。时代需要一些有识之士,不盲从,认清教师职业的崇高、伟大。我选用一种自我“精神  相似文献   

15.
学术扫描     
杨雄在《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载《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1期)一文中对青少年发展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实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探讨。文章指出,现代社会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机制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使一些青少年陷入迷茫和意义危机中。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必须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和“全人格教育”,倡导科技加人文的平衡发展,强化青少年的心理、情感训练。文章首先强调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的必修课,是对青少年人文精神关怀的手段。通过系统的生命教育,一方面使青少年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战胜生活中的挫折;另一方面使青少年体悟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China)为工具,针对哈尔滨市某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围绕问卷指标中的“向学/厌学”即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且与问卷指标中的“自我报告教育收获”进行了深度比较,以求得高校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寻找高校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并给出建议,达到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实践证明,“心理失衡”问题已成为学校管理功能能否正常发挥、能否对各个教职工活动能力的总和起放大或高倍放大作用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就学校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失衡”的类型、原因、实现心理平衡的条件和自我实现心理平衡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目的是最终实施学校的科学化管理。一,“心理失衡”的类型心理活动是人们熟悉的课题。学校里由于客观环境、任务、人员状况不断发生变化,人们的心理总是经过不断调整、从“失衡”达到“平衡”的。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失衡”情况经常发生。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管理中要十分重视解决好教师心理上的平衡。有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是从心理不平衡开始的。因此管理者要从心理角度做好工作,这是能够得到较好效果的。具体做法有五个突出。 一、突出一个“公”字 公就是公平、公正。教师往往怕我们做事情偏离“公”的标准。对于这样的心理状态,作为领导要能理解,要用事实来赢得教师的信任。如,有一位党员教师工作失误,在群众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当时群众议论纷纷,怕我们在处理时失去公道。我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证实了群众反映是真实的。我们对该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教育並扣发年终奖金,还让他写出书面认识。教师们了解后,心理平衡了,看到“公”字在工作中的体现。有位受过处理的教师讲:“领导处理事情公正,我服。”  相似文献   

19.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德育工作是经常进行的。如何使德育工作有效地进行?有一个把握最佳施教时机的问题。所谓德育最佳施教时机,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那些最为有效的教育时刻,此时学生处于愿意接受教育的最佳心境。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平时都或多或少保持一种相对的封闭式的心理平衡状态,这一平衡状态使学生不易接受外界的心理影响。然而,一旦这种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便会出现最容易接受教育的“良机”,即“最佳施教时机”。教育者无论在集体教育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每一所学校的每一班级,都存在着一部分成绩差或者道德问题的学生,即所谓的“差生”或“后进生”。后进学生或因功课不好,或因屡犯过失而长期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冷落、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冷”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他们自感不如别人,活泼向上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心态是消极的,对课堂学习和学校教育活动缺乏热情和兴趣,同时为寻求一时的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就设法从另一方面表现自己,于是又出现各种行为问题,招致更多的批评指责,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