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理论是新闻学学科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它是以新闻及其传播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阐明新闻的性质、特征、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学习新闻理论的目的就是认识和掌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从而更加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以提高新闻传播活动的水平,最终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军事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 《新闻界》2007,(1):60-61
童兵教授对军事新闻学做过这样的论述“如果说新闻学是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普遍规律的一门科学,那么,军事新闻学则是一门专门研究军事新闻传播现象、军事新闻传播事业及其特殊规律的新闻学分支学科,即为新闻学的一个子学科,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刘健 《新闻知识》2005,(11):77-79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主体、客体以及之间的多重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了美,同时也产生了审美意识,人们早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美的规律用于实践。新闻传播是人类交际活动中最普遍的社会行为。由于新闻传播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4.
人类在共同劳动中形成社会生活,并由此逐渐产生对信息的需要,从而出现了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这种社会现象。新闻道德,作为一种职业规范的意识形态,虽然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断补充和更新着自己的内容和形式,但是它自从成为社会上层建筑中相对独立的规范类型以来,从未被其他道德因素所取代,相反,它始终在人类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中有着极大的权威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新闻道德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这种特殊地位,显然是由其自身特有的规定性所决定的。因此,要揭示和阐明它的这种规定性,就必须从新闻道德的内在运作机制入手,对其本质特征和社会作用加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闻学将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的开头与结尾,属于新闻评论的结构问题,它们体现着新闻评论的特殊规律。对于新闻评论开头的特殊规律,人们一般有个说法,叫做“开门见山”。但是,“开门见山”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具体写作中还会遇到具体的问题:到底把哪一种要素放在最前头?这时,就不能满足于“开门见山”这种简单的写法或规范,而要从更根本的问题中寻找答案:新闻评论的形式有着什么样的特殊规律?它对新闻评论的结构。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陈东 《新闻实践》2002,(6):51-52
一、社会新闻在地方晚报的作用和地位。邵飘萍曾对社会新闻这样定义,他说:社会新闻是“政治以外”的新闻,“其价值与政治、外交等新闻并重,有时越而上之”,社会新闻能反映“一国社会程度之高下”。《中国晚报新闻学》一书对其的定义是:报道社会生活、社会事件、社会问题以及自然界中涉及人类社会的某些特异现象;强调寓精神文明、移风易俗于喜闻乐见、共同兴趣之中  相似文献   

8.
西方新闻界流传着一个特殊的名词:“新闻鼻”。“新闻鼻”即新闻敏感,是指发现、鉴别和判断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他不计较自身的成功荣辱和老板的喜怒盈亏,而是为信任他的人民服务。”这种“瞭望哨”式的新闻敏感,是记者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分辨、捕捉、认识、判断诸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是记者特殊素质。“用眼如锥,用笔如月”,“记者要有孩童般天真的眼睛,猎狗般敏锐的鼻子”,正是对新闻敏感的最好写照。新闻敏感主要包括四种能力:判断某个事件是否可能引起读者兴趣的能力;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之的能力;判断某些看来无关紧要的线索,是否可能导致发现新闻的能力;划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有哪些同记者已收集到手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具有高度新闻敏感的记者,善于从大量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中,捕捉到新鲜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使人读了觉得“眼前一亮”,深受启迪。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并没有有意地去虚构新闻,而写出来的东西却出现了失实的现象.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极坏的社会影响。这些无意的过失说明,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有一种很容易发生的现象常常被我们忽略:这就是新闻写作中的“异化”。 一、关于“异化”的界定 “异化”一词从哲学意义上讲,指的是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这里,主要指的是自然信息的摄取、素材与体裁的选择、新闻写作的具体操作过程等将自然信息转化为新闻信息时,由于作者自身的原因,而导致的新闻的失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信息走样。  相似文献   

10.
简论中国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本课题之前,有必要把传播学与新闻学的概念弄清楚。 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①而社会传播包括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类型。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信息和新闻事业的特点和规律、新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作用的科学。②它包括了理论新闻学、实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以及边缘性新闻学等。 传播学产生于美国,比较科学的说法就为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独立的学科;而美国的新闻学早在19世纪末就已完善。传播学在20世纪中叶形成新的学科,正是适应了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一般地说,凡是新闻,都具有社会性,都可以叫作社会新闻。但这里说的社会新闻,是专指显示一定“社会相”的新闻,反映人们当前的性会生活、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以及社会上与自然界特异现象的新闻。它报道的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严重的或普通存在的社会问题和能引起人们兴趣的社会、自然现象。它们往往发生在“八小时”以外。  相似文献   

12.
新闻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曾经说过:报纸“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不能而且也不应该由于专横暴戾而丧失掉。”新闻内在规律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新闻形成的规律 (一)新闻与事实之间体现为一种可以把握的关系 列宁说过:“规律就是关系。”在探索新闻形成规律时,必须认真研究新闻与事实的关系。新闻是对事  相似文献   

13.
现实问题是一切研究的源头;关注社会,参与实践,与时俱进是一切研究者的职责。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应该是知识和文凭、关注和投入、批评与建设三者的完整统一。新闻报道要从大量的社会事件、事实、现象和问题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东西,采写出来,传播出去。新闻评论则是要在此基础上,探究这些新闻事实背后的原因、源头和发展趋势,揭露其本质的东西,反映其规律  相似文献   

14.
多家媒体的多名记者面对同一新闻资源(比如会议、事件、人物等)进行采访所产生的新闻称为“同源新闻”。由于同源新闻的来源相同,所以极易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实践告诉我们:同源新闻也能写得“出彩”、产生精品佳作,关键是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要有从新闻资源的“相同”中寻找“不同”、从“一般”中发现“特殊”的真本领,写他人未写的角度,发他人未发的声音。慧眼识珠——“看”出来的名篇同题新闻如何战胜和超越对手呢?记者的一双眼睛,对事物要有独到的观察力、很好的透视力和真假是非好坏的鉴别力。有这样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15.
我说抓拍     
新闻摄影提倡“抓拍”,反对“摆拍”,在摄影理论上已形成共识。然而,翻开报刊杂志,众多明显有摆布痕迹的新闻图片,仍然纷纷映入我们的眼帘。为什么在绝大多数摄影记心中已达成共识的东西,在操作中却禁而不止?怎样认识抓拍的规律?我想从新闻摄影化构成的宏观角度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6.
魏宇波 《记者摇篮》2009,(11):45-45
随着近几年,“民生概念”在电视新闻中的大行其道,各地的民生新闻逐渐兴起,作为新闻阵地中的特殊组成部分的体育新闻,也应该“顺应潮流”并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民生化”的新闻传播。而体育新闻是新闻传播的一部分,从总体上来看,各类新闻的传播过程和传播规律都是一致的,因此借鉴已经制作方式较为成熟的社会民生新闻的电视手段,应该能够让这种“民生化”烙印在体育新闻中体现的难度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17.
新闻摄影美学,是一门介于美学与新闻摄影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新闻摄影与美学结亲联姻的产物。新闻摄影美学的学科研究,应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有用”原则。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它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一是研究新闻摄影作品在表现社会生活时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美,这是客观上的;二是研究作者如何运用美学规律和原则去  相似文献   

18.
进入 90年代以来,传媒的观念不断更新,媒体对社会关注的程度日益增强。那些凸现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受众兴趣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它们构成了媒体报道中突出的亮点,形成一股舆论和媒介的强势,悄然地发生着无法估量的影响。 有一种现象,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人,一旦被传媒关照,成了报道对象,立马交上好运。贫困的收到捐款,冤枉的讨回公道,伤病的得到救治,有人称传媒介入此类事件为“新闻援助”。这“新闻援助”跟法律援助一样是个好事,体现了社会公众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令人感奋。 “新闻援助”所介入的事件,往往涉及的都是社会…  相似文献   

19.
俞水清 《东南传播》2011,(9):153-154
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已很难做到独家采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媒体们在摸爬滚打中创新出一种特殊的报道模式:即从最先一条热点新闻“源”中“翻倍”出来无数条具有同一主题范畴,却有着不同的采访对象、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观念角度的“次生”新闻。本文以新闻“克隆”现象为其作定义,其产生不仅满足了社会公众对新闻的多层面、多角度关注的需求性,并有利众媒体形成统一舆论合力推动社会公众事务的管理解决,同时这一新的报道模式亦面临着旧闻炒作、资讯重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平民化新闻与记者作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娥 《新闻前哨》2004,(1):36-37
平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普通的人民”。新闻传播中的“平民化新闻”就是指普通人民的新闻。这种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报道的内容是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喜怒哀乐等等。 平民化新闻是近几年才出现的。1992年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开始,到现在遍布全国各个地方电视台形成的固定的“说新闻”阵地,可以看出平民化新闻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