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恶性袭童案、杀亲案,凶手极其藐视生命。人们开始反思,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开始关注整个社会的心理教育问题。我想,物质发达的社会,压力膨胀,消极心理在人们心中慢慢形成。生命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过去虽然一直有专家、学者提起这个话题,但是真正实践的有多少?经受过生命教育的人,能动手杀死一个活生生的人吗?  相似文献   

2.
“竞”是简化字,繁体字是“竞”,表示两个人一前一后互相追逐。《说文解字》中说:“竞,逐也。”所以,在开展某些活动时常用到它,如竞赛、竞争、竞走、竞技等。这些词语中的“竞”均表示比赛、争先的意思。“竞”字的意义又可引申为“强劲”,如“南风不竞”,比喻竞赛的对手力量不强。“竟”由“音”和“儿”两部分组成,“音”代表音乐,“儿”代表一个人。“竟”的本意指一个人奏完了乐曲。《说文解字》中说:“乐曲尽为竟。”“竟”的意义又可引申为:1郾泛指一切工作的结束、完毕。如:我们要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2郾表示出乎意…  相似文献   

3.
学生暴力行为分析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暴力事件,使师生、家庭承受痛苦,对学校造成巨大压力,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防治学生暴力事件的发生应建立“以人为本”、和谐、科学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综合防治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据不完全统计,仅1990年至2001年,境内外“东突”恐怖势力在我国新疆境内制造了至少200余起恐怖暴力事件,造成各民族群众、基层干部、宗教人士等162人丧生,440多人受伤。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校园里,校园暴力事件常有发生,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受校园暴力事件影响而产生心理危机的不仅仅是发生冲突的双方,还有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学生和教师个体或群体,如果不对可能受害者进行及时适当的心理危机干预,有可能会造成永久的心理创伤。本文通过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典型案例分析,结合国外的一些相关研究,根据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模式、技术等,立足于国内中学校园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适用于中学的整合连续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涉及校园暴力事件的学校预警系统、应急处置、及时心理干预、以及事后干预的四个阶段,依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支持,重点突出“心理干预”的特点。以期能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良好的心理危机干预,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6.
于连霞 《成才之路》2011,(11):85-85
为什么说它是新式的呢?因为它竞带有一个微机室,这在“羊村”历史上可是从来没有的。但由于“喜羊羊”从没见过,还真是发生了不少趣事。  相似文献   

7.
一、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有些教师竞把这些不良情绪发泄到无辜学生的身上。近几年来,在圣洁的校园里发生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校园暴力事件”。教师在学生面前表露出的暴力倾向,实际上是他们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尽管出现暴力事件的原因可能错综复杂,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施暴者”都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8.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08,(9):F0004-F0004
“100万有多大?”是个怪问题.100万就是100万嘛.据说这是要形成“数感”.哦,这个连专家们都争论不休的“数感”,已经付诸实践了.于是,“100万有多大?”进入7年级数学课程,有大块文章发表,有博士论文研究.一个公开发表的教案,让学生研究“100万粒米有多少?”实际上,成人也不知道其答案,因为没有用.更令人称奇的是,问学生“100万人民币要用多大的箱子装?”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我不是什么“特长生”,我也没有特长。自我介绍也就到此打住,因为我肚里的墨水已经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因为你们知道,对于我这样一个“墨水不多”的人来说,要勉强从口里说出几句“被逼出来”的话,是不大好听的。  相似文献   

10.
标签是社会(他人或社会组织)给有关人员加上的一个身份证明,是社会对一个人的性质所进行的界定。比如,“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人是小偷”、“这个人不诚实”等。这里的“坏人”、“小偷”、“不诚实”,就是社会给这个人贴的“标签”。社会标签理论认为,这些标签不一定能从客观上反映这个人是什么(因为有些标签是社会错误地加给某人的),但它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将会“变成”什么。因为标签改变了别人对被贴标签者的认识,也改变了被贴标签者本人对自己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他的发展,并使之最终成为标签所标定的身份。在这…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电脑》2008,(7):96-96
我是很痛苦.因为我是一个“傻瓜”,别人都叫我“傻瓜”。 在店里买东西.发现店主多找了钱.我返身回去把钱还给店主。胖店主笑眯眯地说:“你真是个诚实的好学生。”正当我美滋滋地走出店时.却听见店主小声地说:“真没想到,这世上竞还有像她这样傻的人。”  相似文献   

12.
应该让孩子从幼儿园走向社会的开端 婴幼儿时期的社交能力培养对于孩子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在3岁之前,主要是与抚养者建立依恋关系。我们平时所说的“认生”一般始于婴儿六个月的时候,说明婴儿明显地将熟悉的人与不熟悉的人区分开来。二至三岁的时候,随着婴儿智力和肢体能力的发展,孩子开始与其他玩伴建立伙伴关系。这也是人生最初的“社交”。这个时候孩子不再“认生”,甚至喜欢和陌生人亲近。  相似文献   

13.
校园幽默     
《河北自学考试》2011,(11):11-11
一定会摔死的士兵 一天,军事演习,飞机上,教官打开舱门让新兵们准备跳伞,大声叮嘱道:“你们一定要数到10以后再打开降落伞。”大家严格执行着教官命令,新兵们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去,向地面飘落,突然其中有个士兵惊呼道:“我前面那个兄弟一定会摔死!”教官怒道:“怎么回事?”那个士兵指着前面的一个人说:“他有严重的口吃。”  相似文献   

14.
2002年,北京安定医院对北京市1000多名中学生进行社交恐惧症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的社交恐惧症患病率较高,有时高达80%。近年来出现的儿童青少年暴力行为、少年犯罪等问题也与我国教育中忽视儿童社会技能培养有关。据调查,校园里的暴力事件大多起因于一些常见的人际冲突问题,如两人因琐事发生口角,因互不相让而升级到拳打脚踢,最后直至“刺刀见血”。最近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完成的一项“企业眼中的学校教育”调查发现,在外企和民企看来,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根据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模式、技术等,立足于国内中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实用于中学的整合连续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涉及校园暴力事件的学校预警系统、应急处置、及时心理干预,以及事后干预四个阶段,依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支持,重点突出“心理干预”的特点。以期能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良好的心理危机干预,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6.
为对手喝彩     
如今,我们已身不由己地加入各种激烈的竞争之中。“物竞觯;强者生存”,成为当代社会的自然法则。对于智慧的人类来说,不应该把竞争看作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而应将其视作推动自己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的动力。对于超越自己的对手,是嫉妒打击,还是为其鼓掌喝彩,可彰显一个人的修养与境界。  相似文献   

17.
《小读者》2010,(1):59-59
“从窗口逃出的贼” 艾婷小姐犯了一个大错误,她在编造谎言时忘记了林诺先生家住在15层楼,试想.一个人背着东西从15楼的窗口跳下去,不摔死也得摔残废呀!  相似文献   

18.
有一天早上,在一户人家的围墙外,有一个男人倒在地上死了。他的双脚脚底,从脚尖到脚跟,有几条伤口,纵向的伤口还渗着血。“这个男人一定是爬到了这棵树,想潜进这户人家去偷窃。但是因为脚滑,不小心从树上掉下来摔死的。真是个笨小偷!”A刑警如此说道。“不,这个人不是从树上摔下来致死的,只是凶手运用了一点技巧,使他看起来像  相似文献   

19.
两人或多人拥有同一个名字,在中国并不罕见。像“爱国”、“卫国”、“跃进”、“文革”等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名字;还有像“小燕”、“小花”、“小平”之类通俗的。但我的名字不属于上述两类,拥有者不多。在我上中学时,遇到一个“对点儿”,他居然是我的英语老师。正因为如此,我这个本来就腼腆的学生,更不敢与老师接近了。当时高考,英语成绩不记满分,只占30%,而且除本科外,专科和中专可以不参加英语考试。我于是选择了放弃英语专攻数理化。我虽然不准备在英语上多下功夫,但还是听过一段时间的英语课,因为我在写一篇几乎每个中…  相似文献   

20.
最近,惊闻附近某中学高中部一学生凭人高力大欺负初中部学生,最终被“受害者”结伙用刀活活砍死。惨案发生在身边,触目惊心。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我国恶性校园暴力事件呈上升趋势。如今的孩子咋啦?怎么动辄挥拳抡刀?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滋生校园暴力的源头何在?笔者认为:除了不健康影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侵蚀和家庭教育的失当、缺位外,作为学生教育主阵地的学校也有一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