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交往实践和生产实践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行为,交往实践是主体通过客体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教育世界是人的世界,教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而不是人对物的改造,更不是物与物之间的机械互动。因此,教育不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生产实践,而是主体间双向建构的交往实践。  相似文献   

2.
主体与客体原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它们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主体、客体概念引入教学论研究,围绕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展开了一场大论战。主要观点为:1.主导主体说。2.教师单主体说。3.学生单主体说。4.师生双主体说等等,下面把这几种主要观点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本是培养"人",是为了学生吸收文化营养,获得人生经验,充实生命内容,提升精神境界,达到生命和人性的"全面唤醒".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主体-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主体际交往关系.阅读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对“学生主体”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生是主动的客体主体与客体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它们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其中,主体是指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即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而客体则是进入实践领域并为主体所认识、改造的对象,即主体活动的对象。〔1〕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并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能动的、积极的作用,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是教育活动的承受者,是接受教育影响的人,是教师教育的对象,尽管他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体现自身…  相似文献   

5.
论主体尺度     
人的认识和实践本质上是以主体尺度把握和规范客体。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对主体尺度作了片面的解释。他们或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客体尺度的主观再现,或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与客体无关的纯精神尺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尺度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主体尺度既是认识尺度,又是改造客体的尺度。主体尺度应理解为在实践和认识中形成的,以客体为基础,而又超越客体现状的人的需要和能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原理告诉我们 ,人的主体性 ,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 ,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存在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社会实践的能动发展依赖于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人们必须按照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运动规律办事 ,“如实地”反映客观倩况。同时 ,按照自身的需要、利益和能力去理解和改造客体 ,使客体成为对人有用之物。在这里 ,主体一词是指在事物的发展中起主动支配作用的部分 ,与客体相对称。人的主体性原理为面向新世纪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  相似文献   

7.
从认识论层面反思本体论,把对本体论的终极信仰转换为对本体论的自觉批判;揭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本体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片面诠释,解蔽这些本体论对主体及其主体性的遮蔽,呼唤人的主体性的完整回归,使认识论视域中的主体成为一个未被遮蔽的主体,从而使主体视域中的客体也成为一个未被遮蔽的客体,同时也使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成为未被遮蔽的改造。  相似文献   

8.
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是表征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功能和效用,是主体在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基础上,对客体进行发现或改造的结果,是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人类自胎脱于动物界,就开始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我的历史进程。因此,主客体关系就成为人类诞生以来最基本的一种关系。主客关系的实质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依被改造对象的不同性质,客体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这也就是说,人类既是对象的改造者,又是改造的对象,既是改造的主体,又是改造的客体。例如,人类个体在改造自己身心之际,本身既是改造者,又是被改造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但是,主客体关系这对范畴只是对人类活动的一种最基本的界定,要说明整个人类历史的动态过程,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0.
1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而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是说。人作为历史的主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与客观世界一切存在物所构成的客体中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涵义。从实践关系来看,人是能动的改造者,物是被改造的对象,人作为实践主体出现;从认识关系来看,人是主动的认识者,物是被认识的对象,人作为认识主体存在;从价值关系来看,人作为价值主体,物则只能被作为主体所评价的对象客体等等。总之,人是一切存在物中的最高存在者,成为主动和主导方面而支配、制约着社会历史的兴衰与进退。  相似文献   

11.
解放思想与主体性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自主地使用自身的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影响客体和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性质。主体性的发挥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调整主体的认识结构,更新观念、改变思维方式是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关键。解放思想的实质是不断更新观念和转变思维方式。不做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是解放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自主地使用自身的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影响客体和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性质。主体性的发挥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调整主体的认识结构,更新观念、改变思维方式是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关键。解放思想的实质是不断更新观念和转变思维方式。不做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是解放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3.
论人的主体性与人类主体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事物(包括作为客体的人)处于对象性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关系属性。它的内涵包括:自主性与依附性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创造性与制约性的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主体主义。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是主体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在科技水平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由于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忽略了对象的客体性维度,人的主体性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要走出这一主体性困境,必须呼唤社会实践中精神文化实践和伦理实践的审美性和道德性维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通过主体与特殊客体(主体)之间的沟通,达到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关注和探究生成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是当前思考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一种根本性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建构应该遵循和符合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的;在此目的论视野下,才能更为合理地进行流动的、多样的同时也是时代性的主体性的建构。在以上总体思考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并参考学界的有关认识着重强调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文学需要高扬人的主体性;其二,需要对文学主体的观念意识和精神状态问题给予深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是相对于客体性而言的,是主体的属性和状态。后现代主义所批判的主体性表现在对绝对主体的批判,对理性主体中心的批判,对主体同一性的批判等。这表明后现代主义的主体观是主张主体间性的主体而不是孤立的和绝对的主体,强调的是主体的创造性而不是固守箴言,倡导的是多样性主体而不是普遍性主体。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的主体性是指研究对象的主体特征。苏联主体心理学只从本体论层面确立了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却没有相应的方法论体系。躯体标记假设和行动研究为主体性研究提供了神经生理学依据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也不能自成体系。德国批判性心理学强调人的主体性,把主体性立场的心理学观点转化为实际的研究模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主体心理学研究思路。主体心理学、行动研究和批判性心理学从不同层次诠释了被研究者的主体性,向人们展示了心理学研究中的主体性发展进路。  相似文献   

18.
对“主体间性”理论的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哲学、美学发展史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主体间性”对哲学和美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杨春时教授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并建构起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架构。但作为一种仍在发展中的理论,“主体间性”理论还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主体间性”产生的现实依据或者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质属性,精细化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和精细化,必须建立教育者与学生双向型互动关系。要尊重制度均衡的规律,通过促进学生自教自律,达到培养和提升人并发挥人的主体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哲学美学存在着将艺术作为一个客观的与审美主体人分裂的对象来看待的误区,王朝闻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不是一个被动的对象,而是蕴涵着人的审美意识的对象,而艺术的主体性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艺术风格与人的审美意识的内在联系。王朝闻详细分析了艺术风格与艺术家以及欣赏者的主体性的内在联系.并强调了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现实生活基础.王朝闻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理解是和他的审美关系论相互联系的.他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多纬分析还确立了一种新的艺术本体论,外中国当代美学的形而上学误区有颠覆和匡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