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刹“长风”     
刹“长风”经济日报总编辑杨尚德读者批评我们报纸“长稿多短稿少”,我们自己也深有所感。今年要提高报纸质量,改进文风,我们想首先从刹“长风”这件事做起。现在的情况,一方面是报纸在扩版,种类在增多,长文章在增多;一方面是社会生活节奏在加快,读者看报的时间在...  相似文献   

2.
首届“中国新闻奖”于去年秋天评选结束后,由36名专家组成的复评委就送评稿件中消息少、质量差,通讯多、长风烈的倾向,向全国新闻界同行发出了强烈呼吁:要多发短消息,减少长通讯。其实,多发短新闻,各新闻单位一直是比较重视的,编辑们也为之作了很大努力。但因种种原因,“长”风总是刹而不止,“短”风仍难成气候。《新疆军垦报》改版增刊一年来,我们要闻版的编辑有意在选用来自基层通讯员的短稿、小稿方面作了些初步尝试,颇有收益。下面谈点探索中的粗浅体会。基层通讯员常常感叹写的小稿上一版难……而要闻版的编辑却常为组版时“缺稿”而发愁。  相似文献   

3.
作为县报,怎样在报纸上体现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如何才能经常做到压长文、写短文,小报小办?关键是要从编辑部自身做起。一是先刹编辑部指导思想上的“长风”。县市小报,目前长风仍很严重,要刹“长风”,首先要刹总编、副总编指导思想上的“长风”。几年来,我们太谷报的总编、副总编在组织采访、撰稿、编稿、发稿、审大样等各个环节的关口上,都注意刹“长风”,除个别确有较大新闻宣  相似文献   

4.
时下,报纸上的稿件趋长之风仍未减势,一条消息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字,一篇通讯或评论则洋洋数千言,一版登不下,还得往下转。广大读者望文生厌,难以卒读。这不能不影响到报纸与读者的关系。在当前的新闻改革中,这种倾向应引起新闻界的重视,应在采取剎“长风”措施的同时,提倡多写、多用短稿。造成新闻报道趋长现象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5.
新聞界的右派分子口口声声说今天报紙上是“一片教条主义”,不管他們的用心如何,所反对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教条”,说得是不是有些夸大,伹教条主义之必須反,自是天經地义的事。教条主义也者,原是一种思想僵化的結果,它忽视  相似文献   

6.
据北京晚报上一篇文章说,肖乾同志主张编辑不改稿。说他看到他的英国朋友的编辑效率实在高,他们不改稿,文责自负;连标点也不改;必改的让作者去改。此事说来并不新鲜,不过,看后也不无启发。外国的编辑们这样“超脱”,我们还不能够“照搬”,但也不妨有所借鉴。有人埋怨说,我们报纸的版页不过是人家的零头,而我们的编辑部门人手却比人家多出好多,可见我们的编辑工作效率之低。我觉得,这样比未免太简单;光打编辑的板  相似文献   

7.
关于随笔的随笔--图书馆学文风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永福 《图书馆》2004,(1):28-29
学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是本刊始终孜孜追求的目标 ,特别是于刊物的可读性 ,编辑部曾作过许多努力 ,然收效却不明显。本刊设立的“图苑随笔”栏目常因稿源不足而空缺。令人高兴的是年前收到蒋永福先生惠寄的一批随笔稿 ,作者愿今后继续为本刊提供“随笔”稿件。蒋先生的支持令我们倍感欣慰 ,同时使我们对办好这一栏目重新树立了信心。愿这个栏目得到更多同人的支持。我们将蒋先生的随笔定名为“蒋永福图书馆学随笔” ,希望这个栏目能为图书馆学研究吹进一股清新之风 ,也希望刊物中能出现更多的具有个性的栏目。  相似文献   

8.
何谓“橡皮头精神”?就是一种可贵的韧性。韧者,柔软而坚固之谓也。据说《北京晚报》记者张沪有一个特点:为了采访到满意的新闻,不管你欢迎不欢迎,她都去“磨”;不管你提不提供方便,她也要去钻。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个橡皮头,不怕碰钉子。”张沪这种“磨”与“钻”的“橡皮头精神”,就是韧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党报通讯员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之  相似文献   

9.
散文大师梁实秋生前曾对台湾《联合文学》主编丘颜明说:“有一事我想历来编辑莫不引以为苦,好稿不易。在数量上,稿件似不虞缺乏,在品质上,能膺上选者不多,于是主编的人有时就需要‘拉稿’。拉稿比拉夫难,其中甘苦,当过编辑的都知道。”所谓‘拉稿’难,一难在名人稿不好拉,二难是名人好稿更难拉,三难是拉来的稿有时又不合版面或“主旨”要求。近年我们的“报刊大战”,其中就包括拉稿之战,争稿之战。都想以“名牌”手笔突出版面,所以名人之作成了紧俏“产品”。其实,非名人之稿不拉,未必高明。名人稿固然有“广告效应”,但读者除了看“门面”,更主要的是看“货色”。名人多半早年有“名牌作品”行世,现在事务繁忙,笔力有时  相似文献   

10.
曾建华 《军事记者》2004,(11):72-72
盼上稿的日子笔耕不辍。“不管好不好,一天写三稿;不管上不上,一天投三遍”“初生牛犊”的我敢于品尝“消息、通讯、言论……”组成的“新闻大餐”。盼上稿的日子过得充实。白天出外采访,奔波于训练场上,汗一把泥一把穿梭于战友之间,让所有的故事在心底跳动。寂静的夜晚不顾疲劳,秉烛夜战,让写作的喜悦随着笔尖的墨水一起流淌。  相似文献   

11.
没有一家报纸不在呼吁把稿件写得短些再短些,可是,面对着动不动就是洋洋千言数千言一条的稿件,读者编者无不报之以苦笑。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面子观。长期以来,对于写作成果的统计,一直以字数作为标准,于是,“大部头”、“大块面”、“大手笔”成为时尚和美誉,一些人甚至非多少字不写,对“豆腐块”、“边角料”不屑一顾。长此以往,导致人们心中一个误解:只有能写长稿大稿才能显现出作者的才华和能力。写长稿成了一种追求。 人情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直接动因,因此,被宣传单位总是希望发长稿、造影响,写作者或是受人之情或是有任务在身,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长稿的炮制者。一遇会议采访,生怕被批评为对领导讲话不重视,于是稿件越写越长。  相似文献   

12.
一枚橄榄     
在获第二届湖北新闻佳作奖的24篇作品中,《反对说假话》是唯一一篇言论,又是最短的一篇,因之引人注目.此稿虽短,但短而精警,短而有味,而且越品味越长,恰如一颗橄榄.跳出窠臼,逆向思维,因视角一变而境界全新,因文思勃发而词采飞扬,是此稿给人的突出印象,也是其“味”之所在.“反对说假话”这个题目已经做了很久了,历来的论者多着重于“说”这一方面,结果是反者自反而说者自说.说假话为什么总是有市场,怎样才能刹住说假话之风?此稿的过人之处,在于作者善于沿波讨流,另辟蹊径,从“说是为听服务的”、“嘴巴挖空心思说假话是为了讨好耳朵”这些不争的事实、浅显的道理出发,拎出一个素被忽视的“听”字来与“说”字相对,论述了在“听”与“说”、“耳”与“嘴”之间耳朵并非被动而是处于主动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道理,据此得出了治嘴巴也得治耳朵、反对说假话还要反对听假话的全新结论.隐藏在稿件背后的,分明是一篇深刻而又辛辣的“假话市场论”:在以假话作商品、拿假话做交易的假话市场上,同样存在着供方与需方、卖方与买方、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听说、嘴耳之间起作用的,同样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同样是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  相似文献   

13.
据北京晚报上一篇文章说,肖乾同志主张编辑不改稿。说他看到他的英国朋友的编辑效率实在高,他们不改稿,文责自负:连标点也不改;必改的让作者去改。此事说来并不新鲜,不过,看后也不无启发。外国的编辑们这样“超脱”,我们还不能够“照搬”,  相似文献   

14.
“我原先写长稿多,用得少;近年来写短稿多,也用得少。”有的通讯员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呢?”联系看稿情况,我认为,稿件刊用与否,关键是质量,不论长稿短稿都是一样。我翻了一些不用的稿件,粗略分析这些稿件不用的原因,归纳为10个字: 一曰“偏”。偏离方向,问题抓不准,缺乏针对性、指导性。二曰“旧”。稿件所反映的内容陈旧,老套。三曰“空”。内容空泛,言之无物,华而不实。四曰“平”。写得平淡,可读性差。  相似文献   

15.
新闻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采稿、编辑选稿和编稿、读者评稿都有客观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别的,正是新闻价值本身。新闻价值起着衡量、评价、取舍稿件的作用。新闻价值这个词,最早起源于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西方新闻学者把新闻价值说得很神密,认为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难得清晰了然”。其实,新闻价值并不神密,而是客观存在的。过去,我们好长时间不准提新闻价值这个词儿,似乎一提到它,就有宣扬资产阶级新闻观之嫌,这是十分荒唐可笑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从各级领导到平民百姓,包括编辑、记者,都喊新闻要“短”。可是,喊是喊,做还做。广播里,报纸上,“长”风始终剎不住,“短”风就是形不成。或者,“短”一阵子,又“长”了起来。中国记协倡导写现场短新闻,在我国新闻界吹起了一股清新可喜之风。相比之下,那些洋洋洒洒的长篇新闻稿越来越不受欢迎,袭用已久的新闻写作技法也越来越显得呆板、枯燥、模式化。在这种情况下,“散文式新闻”、“立体化新闻”,“目击新闻”等等,顺应改革大潮和受众的普遍要求脱颖而出。现场短新闻出现之后,很多同志发表了不少文章,就现场短新闻的界況、特点、采写、写作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尽管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但为我们深入探讨现场短新闻问题拓宽了思路,提供了启示。其实,新闻要短、要活,要生动形象,并非最新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江苏新华日报对兴“短”文、刹“长”风作出具体规定,其主要内容有三条,被群众称之为砍向“长”风的三斧头。这次新华日报为刹“长”风抡起的三斧头有三个特点:一是兴“短”措施具体,可行性强。要闻版每日刊出稿件要求达到20篇以上。每篇见报消息不超过600字,通讯不超过1200字。二、三版的信息性专栏用稿每篇控制在200字以内,各个专版每期要有一定数量的每篇200字以内的信息性短稿;回忆文章之类的长篇特稿每月只发一篇。二是对超标准的长稿子规定了严格的审批手续。要闻版的见报消息超过600字的须经分管副总编辑与值班副总编辑会签,上限只能是800字;1500字以上的通讯上一版,须经分管副总编辑与值班副总编辑会签  相似文献   

18.
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会出现下列情况:有的对着稿纸发愣,急得搔耳挠腮却写不出一个字;有的不加思索,提笔就写,不管所写内容是否妥当,也不管整篇文章的结构如何安排,往往是写了第(?)段,却不知道第二段该写什么,数一数字数太少,就像拉牛皮糖一样,再把篇幅拉拉长。所有这些,都与不重视写作构思有关。下面谈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写作构思趣事,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隋代诗人薛道衡,是在面壁静坐时构思的。“每构文,必隐坐空斋,……闻户外有人便怒”。  相似文献   

19.
新闻单位常慨叹“会”风太盛,因为逢会必请记者,实在难以招架。当“会”风尚无明显减弱之时,又刮起了阵阵“节”风: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时装节,风筝节,西瓜节,柑桔节……大有每天过“节”之势,而且逢“节”必请记者。请记者到会,大多是一张请柬而已,而请记者赴“节”,规格则高多了,由发  相似文献   

20.
搞报道时间稍长一点的通讯员大都掌握这样一个规律:短稿大都比长稿容易见报,短的报道所具有的优势比长的要多、要强、要大。道理大家都明白,那么为什么大多数通讯员实际写起稿子来却偏爱就长避短呢?我感觉,这里的原因很多。除了有通讯员片面认为,文章长短决定着典型的轻重,作者水平的高低,才有上头条和获奖机会,才有资格同别人比试外,来自单位领导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认识一个老通讯员,聊天中,他倒出了心里话儿:部队领导和编辑部,好象是两块夹板,一头说,“要写大稿、长稿,只有长稿才有宣传力,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