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十月革命后,苏俄发布了《和平法令》,建议参战各国立即进行停战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却遭到英法等协约国集团的拒绝,苏维埃政府被孤立起来。当时,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无力单独对付强大的德国战争机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政府,为使初建的苏维埃国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保障国家的安全与独立,巧妙地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同德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2006年6月第二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第35页在介绍美国1935年《中立法》时说:“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却不禁止向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同页小字解释道:“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防止美国卷人战争。”  相似文献   

3.
课本上册第139页有这样一句话:“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下册第4页又是这样讲的:“苏维埃政府深切了解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迫切愿望,于1918年春同德国政府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两段话都提及俄国退出战争,但时间却不一样。前者是1917年,后者是1918年春。许多学生提出疑问:“俄国退出大战到底是哪一年?”笔者就此翻阅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11月8日),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和平法令》,外交人民委员部向各交战国政府发出照会,…  相似文献   

4.
1947年2月10日,反法西斯盟国在巴黎对德国的欧洲盟国意、罗、保、匈、芬五国分别签订了和平条约,即1947年巴黎和约,亦称“五国和约”(以下简称和约)。该和约虽然不像一战后的巴黎和会那样给世人留下太多的印象,也不像二战后两个德国的建立等重大事件那样引人注目,但是,它对冷战格局的形成,对战后的和平共处,对稳定欧洲格局以及结束殖民帝国对殖民地的统治,均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约的签订表明,人类将从战争的深渊中走出,去寻求和平。  相似文献   

5.
18世纪的清缅关系复杂多变。边境土司问题引起的摩擦使事态逐步升级,导致清朝与缅甸贡榜王朝之间持续了四年多的战争,成为清缅关系发展的重要转折。双方签订老官屯和约之后停战,但缅甸一直未按和约条款向清朝"朝贡",致使和约无法生效,双方关系僵持了近20年,直至缅甸进入朝贡体系。缅甸进入清朝贡体系的过程相对东南亚其他国家显得格外曲折和复杂,冲突的原因集中体现在"边境土司""纳贡"和"和约"三个问题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那是40多年前,凯恩是克鲁兹航空母舰的舰长。那时已是战争的第4个年头,交战双方已签订停战协议。残酷的战争掏空了士兵们心中所有的热情和活力。他们一个个精疲力竭,闲时常常衣衫不整、胡子不刮,在舰上酗酒、赌博。作为舰长的凯恩很为他们痛心,是战争毁了他们的青春年华。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政治生活中,苏联对促进世界和平作了又一次重大的努力,在1月10日向有关各国政府提出了对德和约草案,并且建议在两个月内召开和会,讨论和签订和约。苏联对德和约草案的主要内容:希望保证德国有可能和平地和民主地发展;规定一切外国军队在和约生效后不迟于一年撤出德国、同时取消一切外  相似文献   

8.
邓峰 《历史学习》2010,(10):16-16
在朝鲜战争迈向和平的过程中,艾森豪威尔政府明显展露出强烈的好战色彩。一方面,企图凭借强硬的态度和借助遣返战俘问题来迫使中朝方面按照美国的条件缔结停战协定;另一方面,计划在停战谈判失败的情况下使战争升级,甚至不惜动用核武器以结束战争。考虑到中国和苏联结盟的事实,美国纯粹从军事角度出发设计的政策一旦付诸实施,不仅不会导致战争顺利结束,反而会引发极为严重的国际后果。  相似文献   

9.
<正>四、关于朝鲜停战谈判方针的决策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其中两年"边谈边打",打打停停,一多半时间是在谈判中度过的。随着在战争中所处环境、条件和所设定的目标的变化,中国关于停战谈判方针也不断发生改变,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停战求和。1951年6月至1952年3月,在军事和外交都处于被动的不利形势下,中国主动要求停战谈判,并在谈判中步步忍让,希望尽快结束战争。但美国出于签订对日和约、建立亚太安全体系等战略考虑,不愿此时停战,因而有意拖延。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大战还在进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德帝国主义仍然处在交战状态,为了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必须尽速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签订和平条约。苏维埃政权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为此而进行斗争。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八日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曾经通过了“和平法令”,并向各国人民及各交战国政府提议立即进行和平谈  相似文献   

11.
日前读到安广禄先生《漫话京观》一文,该文对典籍中所记之“京观”一词作了分析,认为“我国古代的战争的交战双方在战争结束后,战胜的一方为了向世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炫耀自己的赫赫战功,往往将战败一方将士的尸体收集在一起,堆积在大路两侧,然后再用覆土夯实,形成一个大金字塔的韵土堆,这种土堆历史上称为‘京观’、‘京丘’或‘武军’等”。这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2.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战败而结束.一年后,英、法、美等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签订《凡尔赛和约》,和约中最重要的一条内容便是对战争的发起者——德国提出战争赔偿要求. 为此,会议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负责德国的赔偿事务,并确定了德国向各协约国赔款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布列斯特和约是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签订的条约。根据和约,苏维埃共和国同四国同盟之间停止战争状态,条件是苏维埃俄国必须复员军队、丧失部分土地和向德国赔款等。布列斯特条约是当时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为了摆脱帝国主义战争,集中力量巩固十月革命取得的胜利而实行的一种革命的妥协。这个和约的签订,虽然使苏维埃俄国受到割地赔款的巨大损失,但是没有触动十月革命的根本成果,并为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赢得了和平喘息时机去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整顿国家经济和建立正规红军,为后来击溃…  相似文献   

14.
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参加者背景目的和任务内容影响巴黎和会1919年法国巴黎一战的27个战胜国,会议由英、法、美三国操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实力、地位变化,胜利的协约国集团通过缔结和约安排世界。战胜国掠夺战败国,瓜分世界,进行分赃。同战败国媾和;中心是处置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对奥、匈、土的一系列和约;美国提出成立国际联盟。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的关系,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但并没有带来和平,反而隐藏着更多矛盾。华盛顿会议1921年到1922年美国华盛顿美、比、英、中、法、意、日、荷…  相似文献   

15.
德国教育与德意志民族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鹏 《上海教育》2007,(7B):37-39
“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1806年,普法战争以耶拿战役中普鲁士军队的惨败而宣告结束。普鲁士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提尔斯特和约》.正如列宁所说:“《提尔斯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耻辱,而同时它又是德国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正是从那时起,普鲁士朝野上下,万众一心,要通过振兴教育来振兴国家。  相似文献   

16.
1905年9月《朴次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俄战争的结束。通过这场为时一年又七个月的帝国主义分赃战争,日本不仅攫得了对朝鲜的实际控制权,而且夺得库页岛南部,并把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纳入势力范围。战争改变了列强在远东的格局,日本同沙俄这两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也由战争一变而为四次缔结协约,在列强瓜分远东势力范围的争斗中,它们既相互争夺,更相互勾结。  相似文献   

17.
美国总统威尔逊利用“一战”后人们希望和平的愿望 ,于 1918年 1月 8日向美国国会发表演说 ,提出了结束战争、缔结和约、维护战后和平的“十四点纲领”。其中的十四点便是呼吁组织一个国际联盟 ,以防止战争 ,保障世界和平。为此 ,1919年 1月威尔逊亲自参加巴黎和会 ,并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起草国际联盟盟约上 ,最后又使盟约列入《凡尔赛和约》的第一部分 ,以便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然而在美国国内 ,共和党人本来就对威尔逊的说法颇为恼火 ,在组织参加巴黎和会的美国代表团时 ,威尔逊又不许有影响的共和党人参加 ,这更使他们愤愤不平 ,于是…  相似文献   

18.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建议,一致通过了“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公正的民主和约进行谈判。11月21日,苏维埃俄国外交人民委员会照会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塞尔维亚和比利时等国大使,建议立即停战和开始和谈。23日,外交人民委员会又建议挪威、荷兰、瑞典、丹麦、瑞士、西班牙等中立国,就和平谈判进行调解。  相似文献   

19.
藩属体系下的礼仪之争——老官屯和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官屯和约是乾隆朝中缅冲突期间,清缅双方于1769年在缅甸老官屯签订的和平协议。本文考察了和约的背景,指出清缅双方都有和平愿望,在战场上难分胜负的情况下,前方将帅才开始和谈,并对和谈的过程进行了考辨,提出和约内容实际包含了双方恢复传统友好关系、互相遣返战俘、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恢复贸易。和约不被遵守的根本原因,在于缅王不愿意接受和清王朝的宗主-藩属关系。传统时代王朝追求的中国中心的礼制秩序,常常对边疆的经济社会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20.
克里米亚战争起于何时,止于哪年?课本第101页中有这样一段话:“1853年,俄军大举入侵奥斯曼帝国。第二年,英法看到仅仅提供经济、军火援助,无法使奥斯曼帝国军队能够抵挡俄军,就直接派兵参加对俄作战。但是,英法的目的只是争夺奥斯曼帝国,不想扩大对俄作战规模,将战争局限在克里米亚半岛,因此,这场战争历史上称为‘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初,俄国战败,被迫签订和约,退出一部分侵占的地区。”按此表述,克里米亚战争是从1853年开始,到1856年初结束。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同英法之间为了争夺巴尔干而引起的,它也是19世纪中期列强之间为了争夺海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