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国际组织法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建立东北亚能源共同体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意义.东北亚能源共同体应是一个具有独立国际法律人格的国际组织,其宗旨和原则皆围绕促进东北亚能源合作、维持东北亚能源安全这一目标展开.东北亚能源共同体的构建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以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为基础构建东北亚能源合作法律新秩序理应成为东北亚各国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2.
1.石油天然气资源虽较丰富.但仍依赖能源进口 人们在东欧国家增加能源进口,特别是增加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大背景下,常可听到“陔地区没有多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说法。可是,据俄媒体最新公布的资料可见,“实际并不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鉴于能源因素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经济和地缘政治关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作为世界级的能源出口国,俄罗斯拥有全球能源利益。近年来,俄罗斯在全球层面广泛参与国际多边能源合作,在区域层面继续深化与各能源主体的能源对话和双边合作,努力扭转与西方在中亚能源较量中不利局面,并全力进军亚太能源市场。俄罗斯在"八国集团"的框架内倡导建立全球能源安全体系,协调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相互关系,积极融入世界能源一体化进程,为实现经济崛起和国家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表一是BP(壳牌)统计的08年世界能源消费数据。俄罗斯、加拿大和沙特是石油净出口国,不需要进口石油作为战略储备,至少在短期内如此。巴西石油进口每年都在减少,巴西的糖燃料化进程,将最终使巴西不需进口石油。剩下的6个国家是我们重点要评估的石油需求方。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是世界上能源蕴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能源价格波动,俄罗斯凭借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异军突起,全力拓展能源外交,逐渐确立了“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总体思路。然而由于地缘政治和能源安全局势等众多因素促使俄不得不更多地将目光转向东北亚地区。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选择我国国内经济发展、能源进口贸易、国际安全、中亚国家能源政策变动等四类因素作为变量,分析这四类因素对我国从中亚国家进口石油量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中亚国家能源政策稳定与否,对于我国进口石油量的影响因素既有相同,也有不同,而且同一个影响因素的影响作用也有所区别。对此,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应充分考虑主要影响因素,从而进一步推动双方的能源合作。  相似文献   

7.
透视一次石油外交之伤--评"安大线"出局的深刻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罗斯远东输油管线之争已经落下帷幕,中方提出的"安大线"方案出局。对于2004年我国这次石油外交的失利,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其一,中日能源之争的深刻背景是什么;其二,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及中日能源之争对东北亚石油地缘经济的影响;其三,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面临能源挑战1993年以前,中国能源系统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的,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家,石油净进口量1109.2万吨,占当年石油消费量的8.02%。以后各年石油进口量逐年加大,2000年石油净进口量6974万吨,已占当年石油消费量的33%。在21世纪前30年正是中国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对能源的需求将相应的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对石油的需求。据有关预测显示,2010年石油需求量为2.6亿吨,国内产量预计1.65亿吨,缺口约为1亿吨,天然气也将有300亿立方米的缺口,油气总缺口1.74亿吨油当量,2020年缺口将增加到3.26亿吨油当量。2000年,国际市场石油价…  相似文献   

9.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原油。为了保障石油安全,中国必须加强同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合作。随着美国对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下降,中东地区的石油输出国需要寻求其他市场,因此,中国与海合会国家有必要加强合作。当前,中国从海合会进口的石油产品结构不合理,双边石油合作模式比较单一,缺乏石油定价权。因此,中国应与海合会继续保持密切的石油贸易关系,并加强与海合会的石油价格合作与石油开发合作,促进成品油进口。  相似文献   

10.
顾骏 《留学生》2012,(2):25-25
中国政府在2000年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在能源领域,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2006年启动了天然气进口,2009年中国成为煤炭进口国,开展能源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已成为国家维护安全的保障。我国能源国际合作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通过能源出口实现了经济复兴,但能源经济也面临着发展瓶颈.新时期俄罗斯的能源布局将在维持多边合作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亚太地区,在东部构建友好、互利的合作地带,以扩大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定位更多地体现着把“东北亚潜力”用于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崛起”上的实用主义原则,俄罗斯的能源政策是由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实力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显著的今天,石油仍然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国际关系和国际势力及地区安全紧密交织在一起。缘于此,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自身的石油供需安全。对于石油短缺局势日趋加剧的我国而言,防止石油供应中断和油价上涨对政治和经济的冲击,是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因此,长期安全和稳定地从国外进口石油成为我国实现既定石油战略目标的措施之一。一、别无选择的石油进口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特别是石油需求逐年递增。国  相似文献   

13.
当前,辽宁高校与东北亚各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新特点。但是,面临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步增强的发展态势,还应从充分发挥政府和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的双重主导功能,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积极开展与东北亚各国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引进东北亚各国优质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等,推动辽宁高校与东北亚各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源安全是一国能源战略的重要方面。中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对油气有着巨大的需求。而俄罗斯是世界油气生产和出口大国。中俄互为邻国,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意义。虽然存在制约合作的种种因素,但合作前景极为广阔。  相似文献   

15.
生物能源     
多少年来,煤、石油和天然气一直在燃料王国里唱"主角".然而,长久的大规模开采已经使地球上的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趋于枯竭的边缘.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当前已探明储量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开采年限分别只有40年、50年和240年.那么,我们能不能开发出新的能源来替代这些传统的化石能源缓解将来可能面临的能源危机呢?在人类的这种需求和探索中,一种可再生的能源--生物质能源引起了科学家和各国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视野     
为应对中国能源领域的三重挑战——供应、减排和国际合作,加快天然气发展是最现实的选择。通过提高本土天然气(常规和非常规)生产和加大进口不仅能应对快速增加的能源需求,也有利于在增加供给的同时减少排放。在天然气领域,我国应进一步减天然气时代来临  相似文献   

17.
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石油资源的分布也不平衡,沙特阿拉伯、俄罗斯、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伊朗是世界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和石油出口国。石油资源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为实现石油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相应的石油战略。本通过东亚五国的石油战略对比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石油战略。  相似文献   

18.
背景材料乌克兰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占国内使用量的近1/3。2005年年底,俄罗斯国有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提出,要求乌克兰按国际市场价格购买俄向乌克兰供应的天然气,即价格由每千立方米50美元涨到每千立方米230美元,俄方则用现金支付管道使用费。由于俄乌双方未能就天然气价格达成协议,俄方在2006年新年第一天上午10时起停止向乌克兰出口天然气。1月5日,俄乌双方达成协议,同意委托俄奥合资的“俄乌能源”公司向乌供应天然气。当天,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米勒宣布,根据“俄天然气工业”公司与“俄乌能源”公司签署的5年合同,俄方以每千…  相似文献   

19.
“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远在中国古代先贤的著述中就有在灾害中进行救助合作的思想,因此,现在东北亚各国在面临各种灾害时,具有合作救助的理论源泉,也有传统道德文化的根基.在传统自然灾害面前,东北亚各国可以在灾前预防预警以及灾害中的救援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如举行合作演练、建立快速沟通机制、协调救援物资的发放、救灾信息共享、建立区域医疗队伍等.对东北亚国家间灾害救助合作的研究,既有助于深入探讨地区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途径,也有利于对东北亚各国在未来的区域一体化合作进程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能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俄罗斯通过能源出口实现了经济复兴,但能源经济也面临着发展瓶颈。新时期,俄罗斯的能源布局将在维持多边合作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亚太地区,在东部构建友好、互利的合作地带,以扩大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定位更多地体现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即把"东北亚潜力"用于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崛起"上。俄罗斯的能源政策是由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实力所决定的,新时期应给予客观冷静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