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意识流"小说的问世有其首创性和独特性.在特定的文学与心理学发展条件下,不同的学者对"意识流"持不同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前后,对"意识流"的探讨在中国文学界曾掀起一阵论争热潮.其中存在客观深刻的分析,同时也有失之偏颇的批评.正确看待西方文艺理论思潮,积极为世界文学提供思考的学术批评资源,大概就是这次论争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日出》作为曹禺最具代表性的剧作之一,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乃至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界对于《日出》的论争历经几个阶段:首先在其公开发表伊始,萧乾便邀请众多作家、评论家对其进行评论,加之曹禺本人的回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作品的纵深研究;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日出》又展开过几次大讨论,这些讨论对其从文本到舞台的经典化生成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关于《日出》颇具价值的学术论争对当下的戏剧评论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日本学力论争中最有价值的是从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思考和讨论学力问题,即从学力与社会阶层的流动角度重新审视了教育政策与日本公共教育的问题,揭示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潮指导下的日本教育公共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19世纪英国爆发了科学教育与古典教育的激烈论争.论辩双方就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等广泛的领域展开激烈的论争.在论争过程中,科学教育的理念逐渐占得主动并为英国社会所接受.这次论争,对英国传统大学的改造和城市学院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学论争作为文学批评的形态之一对文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学术界对其所作的系统的学理性的研究却颇为少见。运用20世纪一些文论思想和观点对文学论争本体进行观照,总结出其四个主要特点:主体间性;论辩性;批评的多角度性和论争对象的趋明性,并对之进行具体论证。  相似文献   

6.
普实克与夏志清之间有关《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论争固然有政治立场上的分歧,也包含相当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但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反思中我们更应该看到,这场论争实质上包含着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刻的学术观念和方法上的分歧与差异。论争中所涉及的学术观念和方法体现在多个方面,有些具有整体性质,有些只具有细节的意义,其中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史学性质,也就是其研究中所谓"科学性"的落脚点的理解,以及研究中应该采用何种具体方法等是他们论争的焦点所在。重温这场论争对于深化现代文学史学性质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与重建来说也许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科学教育者对论争在科学教育中重要价值的认识,论争成为了科学教育的核心议题之一。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化学师范生科学论争能力表现的调查,进而了解他们论争能力表现所处的水平,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来获取数据,并运用Toulmin论争模式对数据进行分析编码,以描述和呈现化学师范生论争能力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师范生的科学论争能力表现水平偏低且其论争思考过程因问题情境不同而有所变化。另外,研究也注意到影响化学师范的论争能力表现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的内在认知结构,科学实践活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对于与鲁迅论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也大抵如此。文章就论争的焦点"闲适"话语进行客观地呈现,以期指出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对于与鲁迅论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也大抵如此。文章就论争的焦点"闲适"话语进行客观地呈现,以期指出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革命文学"论争给鲁迅的心路历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论争中,鲁迅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式、性质和方式问题;作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文艺与政治、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及文艺的特点等问题.通过这次论争加强了鲁迅对马列主义理论及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促进了他的思想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的左翼文化的生涯.  相似文献   

11.
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是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又一次思想大碰撞.论争双方围绕当时的中国该不该发展资本主义和能不能实行社会主义这两大焦点问题,回答了中国贫穷的根源、应该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要不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以及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等当时国人关注的问题.这次论争不仅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原则,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出路问题的探索,而且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主体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解除了全国人民头上的政治枷锁。正是由一政治的民主带来了学术民主,1976年6月中旬.《文汇报》开展一次关于“重大题材为主”的讨论,可以说这次论争是适时且必要的。通过这次论争,人们不仅提高了认识,而且给新时期文学题材问题的澄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自从2001年美国学者J·希里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问世以来,“文学终结”就成为中国学界的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学界的激烈争论。十余年过去了,当这场论争冷却下来时.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对这次论争作仔细的梳理及反思。文章试从“文学终结论”的缘起、对“文学终结”理解的错位、错位基础上的论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对这次论争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图景,并试图概括此次论争的背景及对此次论争本身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自上世纪末延续至今的"新诗有无传统"论争进行考察分析,分别从论争的发生、内涵的澄清、外延的扩大和论争的余绪四方面入手,以期梳理出这次论争的脉络,接近论争的本质,解读此次论争的反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 2 1世纪 3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以及有关文学的本质、功用和价值等问题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 ,梳理总结梁实秋和鲁迅两人不同的人性论旨趣及其理论渊源 ,对于我们今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重新评价这场论争的功过得失 ,或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和现代批评形态的生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旧剧观念论争的实质在于论争双方对西方戏剧知识阐释权的争夺。在表面的歧义背后,论争双方间存在大量的交叉地带和暧昧层面。同样的西方戏剧知识经由论争双方的挪用,伴随着论述立场的不同,其意义来回滑动并悄然获得了论争的核心地位。这种西方戏剧知识状况意味着:无论论争双方对中国戏曲的优劣存废持何观点,都在西方戏剧中寻找各自的理论支持。对于作为象征资本的西方戏剧知识的权威性认同,正是论争双方共享的意识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海派文学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重点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京海论争”的情况和新时期以来海派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对研究现状、取得的成绩和尚待开拓的领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博客论争因其自由、公开而影响广泛。为了使发生在博客上有意义的文学论争能够深入持续进行,也为了使博客文学论争朝着文明健康的道路发展,使文学艺术得以吐故纳新,涤旧催新,从博客论争双方的大语境、中语境和小语境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不同代人不同的生存背景、文化教育、价值观、信仰,阐明了导致博客激烈论争的种种原因,对论争双方都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历史转折时期,我国处理冤假错案工作经历了酝酿萌发、初步展开、重点突破、全面完成四个阶段.党内外围绕处理冤假错案的步骤、原则、范围和后果等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加快了冤假错案处理工作的进程.总结这些论争,对于今天解放思想、正确对待党和国家前进中遇到的论争、加强执政党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激烈论争.这次论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有无‘普世价值”’、“如何看待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的‘普世性'”等两大方面.这次论争使我们认识到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也使我们认识到了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