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数学思考能力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在"问题""操作""反思"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通过动手操作,以"动"激"活","动"中有"悟",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考;通过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数学味 数学教学既要有意识地选择生活中的问题或素材,又要主动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运用数学,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分析,尝试为这些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最终实现现实问题的数学解决,即"数学的思维".如教学二年级"数学广角"一课,在解决了以1、2、3三个数字进行编码和3只小动物站跑道有几种编(站)法的问题后,我又引出了握手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反映"老师,我能听懂.但不会做!怎么办?",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思考了很久,也尝试着在教学实践中去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数学思考""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把"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尹汶  晓峰 《辽宁教育》2007,(11):43-44
新课标把培养"数学思考"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四大目标之一,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给他们以智慧.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因此,要加强数学思考的教学,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落实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的教学目标;克服时下课堂教学形式上"生动活泼"背后掩盖着的学生思维肤浅和思考浅薄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黄文扬 《陕西教育》2004,(12):20-20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要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与儿童换位思考,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去体验.每一位教师都要在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吉康连 《小学生》2013,(10):6-6
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是通向有目的学习的最佳道路。数学思考是指在数学活动中的思考。《数学新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作为四大目标之一提出来,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等要求。可见,数学思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弥散于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之中,融合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而数学思考能力的高低更是衡量一个人数学能力高低的砝码。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数学教学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1 以问题为中心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1 以问题为中心实施教学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高中新课改着力的目标之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重要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浓厚兴趣;教师更要善于鼓励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与实践,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决"是继"现代化"和"回归基础"之后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又一潮流,我国数学教育改革明确提出:数学教育的内核实质就是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建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又是数学素养的核心之一,高考对"应用意识"的考查将进一步反映对数学建模、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本文就如何开展"问题解决"教学,积极而有效地引导学生置身于数学活动之中,通过"做数学"来体验数学,学会用数学方式去思考、探索,进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一节渗透数学思想的复习课为例,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理念,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将"问题解决"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教师在数学问题引领中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精心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问题解决",强化"数学思考",体验"学习评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步感悟数学思想——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11.
数学"情境一问题"教学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启发指引下进行自主建构的数学探究学习,它以获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数学"情境一问题"教学实践探索出的探究学习模式有"质疑-挑战"、"猜想-论证"、"感悟-发现"、"探索-讨论"等.发挥探究学习作用的途径主要有:结合数学学科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发现;不急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坚持以鼓励为主的积极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发展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必须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生成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促使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进而达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数学"问题解决"就是比较理想的栽体,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本文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内涵及其原则、运用情景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评价来提高"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效性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科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数学内容,是利用课堂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一个步骤,也是"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关键.精辟地说,问题教学法的特征是以问题为主线,利用系统的理论、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去分析、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在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全面构建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开动、开足脑筋去解决问题,着眼点和着力点在"思".  相似文献   

14.
数学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进而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考虑因材施教的要求而完全以机械单一的方式让学生去思考数学问题,往往就不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只有做到"三种思维形式"的有机整合及综合运用,才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一、内涵鉴定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适应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抽象"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在教学中,解决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需要设计数学活动,积累基本经验.因此,"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首先要安排对具体材料的操作与实验,获取直接经验;其次,直接经验要内化为数学思考;再次,要对数学思考进行反思与抽象,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公式还需返回生活实际以解决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8.
"空间与图形"总复习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复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围绕"夯实'点'、串成'线'、拓宽'面'、提升'体'"的思路展开全面系统的复习和训练,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达成深层重组和内化.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决”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和理解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逐步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体验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用“数学”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积累思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反思我们的教学策略,不难发现,我们太注重教学生解答现成的数学问题,只重视结果和答案的准确性,而很少或不够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更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鉴于此,设计"握手问题"的教学,通过解决"买单程车票"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去探索这类数学问题的规律性,形成对"握手问题"的本质的理解,形成这类数学问题的知识链,掌握这类数学问题的解题关键.同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敢问、会问和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