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颍州西湖     
<正> 阜阳在秦汉时称汝阴,在北魏以后称颍州,颍州西湖故名,为唐宋明清历代名胜。这里曾绿树成荫、林苑烂漫,画舫朱艇、碧波潋艳,楼台亭榭、歌舞不绝。在历史上,颍州西湖堪与杭州西湖、扬州西湖齐名,是为人文荟萃之地,觞咏风流之乡。《大清一统志》云:“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  相似文献   

2.
颍州欧阳修遗迹有聚星堂、会老堂、六一堂、欧阳文忠公祠和西湖书院,构成了颍州的文化符号。南宋以来,欧阳修遗迹逐渐衰落,主要原因是黄河南泛而导致颍州西湖湖域面积逐年缩小甚至消亡,对颍州古迹产生了不利影响。欧阳修遗迹是颍州名流荟萃、文化昌盛的象征,彰显了文人不随流俗、讲信守义的价值观念,体现了颍州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全唐诗>所收许浑诗<颍州从事西湖亭燕饯>是研究许浑早年行迹的重要依据.而<夹注名贤十抄诗>与<文苑英华>所收此诗题目"颍州"作"颍川",结合诗文中关于许州西湖和许浑早年行迹的记载,可以断定<全唐诗>所收此诗颍州应是颍川的讹误.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作为北寒前期文坛领袖,来到颍州后,直接促进了当地文学活动的活跃。他对颍州风物特别是对西湖的爱赏进一步提高了颍州的声名。他的“颍州情结”则直接影响了苏轼,使后来颍州又增添了一位名人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苏轼的名句所描绘的颍州西湖自古以来便享有盛名.座落在美丽的颍州西湖畔的安徽省阜阳市,近年来升起了一颗璀璨夺目的教苑新星--阜阳市第十五中学.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的一生和颍州有很深的关系,他本人也把颍州当作第二故乡。欧阳修的《采桑子》就描绘了西湖美丽的风光,通过对《采桑子》的解读,来分析欧阳修词中的“西湖情结”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吕景蒙于明嘉靖前期任职于颍州,其职司虽重在风宪且任职时间不长,但在明代中后期乃至清代颍州的人文教化史中贡献卓著,影响深远,被列为颍州名宦。他最具影响力的人文教化举措是修缮了西湖书院、兴建了三忠六贞祠、纂修了颍州地方志,这些人文教化措施功在当时,誉流后世,不仅提升了颍州人文生态的品质,而且使颍州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延续了这一人文生态的高位品质。  相似文献   

8.
《中学数学教学》2006,(1):48-48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苏轼的名句所描绘的颍州西湖自古以来便享有盛名.座落在美丽的颍州西湖畔的安徽省阜阳市.近年来升起了一颗璀璨夺目的教苑新星——阜阳市第十五中学.  相似文献   

9.
元祐六年(1091年),为远离朝堂之争苏轼自请知颍,他在知颍期间创作的诗歌被称为"颍州诗".苏轼"颍州诗"涉及关怀民生、吟咏自然风光、叙写与友交游等题材,呈现出诙谐幽默的情趣和超然物外的境界.苏轼在"颍州诗"中多次描写颍州地方风物,追思先贤,怀念恩师,促进了颍州文学的发展,对颍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乐西湖之胜 ,以颍州为“乐土” ,致仕而居彼处 ,有“宋时士大夫多不归本籍”而在京都附近居住的社会背景。嘉时一再乞知洪州 ,意在“兼便私茔” ,而归颍之念始终未动摇。北宋诸多大臣卒后葬于洛阳、开封一带 ,并未归葬家乡 ,所谓“恋恋君父 ,不忍远归故土者” ,比比皆是。欧葬于离颍州不远、位于两京之间的新郑 ,可谓顺理成章之举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等教育》2012,(21):65-68
阜阳师范学院坐落在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市。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国著名的文化精英管子、老子、庄子、曹操、曹丕、曹植、欧阳修、苏轼、曾巩等赋予了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底蕴,学校毗邻古颍州西湖、京九铁路交通枢纽、皖北地区4C级机场,环境怡人,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相似文献   

12.
北宋名臣欧阳修于皇祐元年移知颍州,从此便对颍州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并最终选择终老于此。欧阳修的颍州情结不仅与颍州的自然风物的丰美、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更与欧阳修幼年经历及其求隐思退的心理有很大关系,某种意义上说,颍州既是欧阳修物质意义上的家园又是他精神层次上的归宿。欧阳修众多颍州诗歌的书写也从多方面反映欧阳修对颍州的钟爱与知颍、思颍及归颍前后情感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为我们更好了解欧阳修晚年心境提供一个较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与颍州结下不解之缘。阜阳当代欧阳修研究,时间跨越40年,前20年是奠基阶段,后20年是发展、繁荣阶段。后一阶段论文量多质优,有数部著作出版,以文学、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较突出。本土、外地学者都很关注欧阳修与颍州的研究。欧苏师生情缘成为历史美谈。熙宁四年九月的欧苏颍州欢聚,意义不容低估。颍州欧阳氏确系欧阳修遗族。欧阳修的颍州诗词、颍州遗迹,是阜阳宝贵的文化资源。欧阳修的颍州情结,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论题。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颍州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自中年来颍为守后,便眷眷不忘归颍,颍州与欧阳修关系密切。研究欧阳修的“颍州情结”首先需梳理出其颍州作品。本文以欧阳修自编《居士集》为首要依据,结合系年、诗意、前人研究成果及其他史料文集。重新辨析考证欧阳修的颍州诗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欧阳修与颍州相关的三个问题:欧阳修五至颍州而非八次来颍;欧阳修因眼疾自请小郡颍州并非偶然,是颍州本身的声名魅力,吸引了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北宋官员。欧阳修初至颍州的时间为皇祜元年(1049)三月十三日(农历)。  相似文献   

16.
陈师道曾在颍州任州学教授三年,今存创作于该地的"颍州诗"共52首。在这些作品中,陈师道不仅描绘了颍州的自然风光,而且在抒发闲适、隐逸之情时体现出对此地风土人情的热爱;即便在与亲朋好友赠答时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也与颍州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联。这些"颍州诗"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对"后山体"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中年自请来颍州为守后,便把颍州定为终老之地。离开颍州后,他写下了诸多思念颍州,表达归颍愿望的诗作。颍州的魅力是欧阳修思颍的显性层面。思颍实际上就是思隐。对故乡缺失的家园情感也移聚到对颍州的思念中,思颍又是思家。归隐情怀与家因情感最终共同融注到思颍之中。思颍是对宦海风波、现实无奈的远离,对宁静淡泊而又自由稳定的精神家园的寻找。激发欧阳修寻找精神家园的因素即他的人生悲情,其现实来源有三:健康状况的衰退、政治理想的失落以及亲人故交的零落。  相似文献   

18.
朱元璋早年父母和长兄因饥疫病亡,迫于生计,到皇觉寺出家。不久,因灾情加重,成为游方僧,游食于庐州、光州、固始、汝州、颍州一带,并驻留颍州北照寺。本文根据明清典籍以及颍州(阜阳)地方志的记载,并结合阜阳民间传说,对朱元璋早年游食颍州与驻留北照寺的历史进行初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9.
大元魏氏夫人墓志铭是近年皖北元代考古中的重要发现,它的出土为考证元代状元李黼的籍贯与家族世系、确认元代工部尚书李守中家族墓地的位置与布局、校勘李守中墓志铭自元代以来传抄刊印之讹谬、梳理阜阳颍州西湖变迁史、研究元末刘福通红巾军破颍之役、解决皖北元史文献研究中的若干争议问题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具有重要的“证史”、“校史”、“补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晚明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张鹤鸣之二弟张鹤腾、长子张大同皆于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所部攻陷颍州时被杀。张鹤腾既为名宦,又为名医。张大同亦为当世名士。尽管二人皆有著述一直流传到现在,可是关于他们的生平资料却很难稽考。正因为如此,《张氏族谱》、顺治《颍州志》、康熙《颍州志》和乾隆《颍州府志》对他们生平和佚作的记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