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愈治学,不仅以“勤”著名,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概括了一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而且还十分讲究治学方法.他在《进学解》里写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说:读书,不仅要看,要读,要想,而且一定要勤动笔头,勤记笔记。学习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书,  相似文献   

2.
唐代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其精义.从哲学意义上说,也就是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读书上,特别是在文科的学习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政治学科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为例,谈一谈如何提要钩玄——理清"理"和"序".  相似文献   

3.
概括,就是韩愈所说的“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这里“提其要”、“钩其玄”就是指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用简洁明晰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内容。阅读方面的概括能力包含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语段内容和层次的概括,全文中心的提炼等等。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扣住文章内容的特点去设置问题,让同学去思考回答,可以开拓他们的思路,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达到提高他们概括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所谓“宏观学习法”,就是在学习中从全局着眼,根据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把握其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方法。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也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里所说的“要”即指“要领”、“纲要”,“提其要”就是要把知识的精要提纲挈领地抓起来;“玄”即指“奥妙”、“意旨”、“钩其玄”就是把概念与概念、概念与原理、原理与原理之间深邃、微妙的联系揭示出来。韩愈的话实质就是告诉人们:在批阅各种著作时,都只有从宏观出发,了解知识的全部结构和内在联系,才能使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给予科学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一、带题求解法:带上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书,就好象给你的思想安上了一个钻头,不致泛泛而读,空无所得了。二、交替阅读法:大脑皮层是分区接受信息的。如果文理书交替阅读,相应区的脑细胞就会得到轮换休息,读书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了。三、钩玄提要法: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读书就要通观全篇,反复琢磨,融会贯通,然后提炼出文章的主旨,这会加  相似文献   

6.
文本综合法     
每读过一个文本之后.大都会在记忆里留下一些印象,这印象也可谓整体的感知或把握。但若停留于这个层面.显然是不够的。换言之就得在进一步的解读中,有所综合。关于综合.前人多有论述。比如韩愈在《进学解》中就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优劣首先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韩愈在《进学解》中说 :“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提其要”、“钩其玄”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归纳、总结 ,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既便于记忆贮存 ,又便于应用时随时提取 ,也有助于从宏观角度上把握历史 ,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 ,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和做法。一、建立中学历史知识体系的基本方法(一 )引导学生分析建立历史知识体系的总体思路《考试说明》中能力要求的第一个方面“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包括…  相似文献   

8.
唐朝著名古文大家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里所说的“记事者”是指史书,即叙事性文章;“纂言者”是指学术论著,即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即提要钩玄法。它适用于一切文章的阅读,尤其适合高考卷中的社科类自然类科技说明文科技论文以及叙事性散文的阅读答题,是高考阅读训练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提要钩玄,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概括、分析的能力,从而真正快速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那么,在阅读中如何运用提要钩玄法?在运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9.
韩愈《进学解》一文提出的"记事者必提其要"为学方法,千古以为美谈。然而细细考究,这个概念含义并不明确。前人对"记事者必提其要"做了各种阐释和解读,经过梳理,认为它大体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即对史籍一类的著作要抓住其纲要;采摘经史,据事以类义;整理史实要含咀英华、删除冗赘。  相似文献   

10.
课文撮要,就是集纳、提取课文的妙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说“穿插引进”是为了“引进外资”、丰厚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那么,课文撮要就是进行阅读理解的“精兵简政”,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阅读技能和思考能力。   提到“课文撮要”,我们可以想到韩愈的“提要钩玄”读书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意。”我们又对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些遗憾:在中学语文课的日常阅读教学之中,很少见到用“课文撮要”的方式设计教学方案、结构教学步骤的教例。   “课文撮要”的教学设计不大同于阅读及写作教学中的复述、缩写。其…  相似文献   

11.
后世对韩愈与大颠交往的考辨主要围绕诸家针对韩愈《与大颠三书》之真伪,从主真、主伪两方不同立论而进行相互辩难,以及对韩愈辟佛而近佛的事实所展开的评判,由此反映出韩愈与大颠交往在后世的接受生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思想文化演变与韩愈接受的动态关系。这本身即构成韩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立论两法     
指导学生立论,我认为应从依题立论与提炼论点入手。一、依题立论依题立论就是根据议论文命题的要求确立论点。这就需要: 1、抓住命题的实质有的议论文命题意思很鲜明,要抓住它的实质,并不困难,比如《成语中的辩证法》这类命题,其实质显而易见,即阐述成语中包含的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立论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方法,即综合立论与典型剖析。  相似文献   

13.
谢志勇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97-98,122
韩愈兼善史笔,本"实录"之精神修撰《顺宗实录》,记载顺宗朝种种腐败的人和事,既为奸佞暴戾之人,亦为忠勇直谏之士立传;记事书法,必无所苟;一事之叙,必溯原委;一人之见,具详生平。《顺宗实录》虽没有充分展现韩愈的史才,但其史传文学的价值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4.
林则徐是我国清代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他有一女,才貌双全,嫁给了当时颇有才气的沈葆祯。沈葆祯年轻气盛,到处夸口,目空一切。林则徐听到别人的议论,就想找个机会和沈葆祯谈谈。有一次,沈葆祯月夜饮酒,诗兴来了,就写了两句咏月的诗: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弯弯的一钩残月已照亮了大地,何必要那银盘一样的满月呢?沈葆祯让林则徐看诗。林则徐看后,思考片刻,拿过笔随手把“何必”的“必”字改为“况”字,使诗句成了: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沈葆祯看后,十分羞愧,因为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意思却大相径庭,由自…  相似文献   

15.
粗心的韩愈     
《祭十二郎文》中韩愈提到曾经收到过侄子韩老成一封家书,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仔细掂量这句话,与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来信意图有相似之处,《背影》中父亲来信说自己得了病,恐怕时日不多,其目的是想让儿子回来看看,信中还提到身体无大碍,这只是怕儿子担心的一种婉辞。韩老成的来信意图也不过如此,聪明的韩愈为什么就没有细究这一层意思呢?韩老成与韩愈叔侄相称,可是年龄相差不多,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两辈人肩负着家族兴旺、繁衍后代的重任。韩愈为官在外,仕途坎坷,与老成离多聚少,老成想见叔叔一面很难,因此信中仅提一句…  相似文献   

16.
《师说》是韩愈的名篇,也是各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文中,针对中唐时期社会众人"耻学于师"而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陋习和一旦"从师学道"就会招致世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的弊端,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倡导人们要"尊师学道"。何为"道"?文章注解为"儒家之道"。韩愈在《重答张籍书》一文中,自云:"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在《原道》中也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可见,  相似文献   

17.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帅之所存也。【分析】论点的提出有多种方法,而开门见山提论点是常用的方法。《师说》的开头一段,就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提出了两个论点:一是人“必有师”,一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了说明这两个论点,首先要并清教师的职责,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这么明确地提出教师的职责是富有独创性的,接着展开分析,对两个主要论点从道理上作了初步论证。为什么人“必有师”?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相似文献   

18.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本文拟就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试从逻辑的角度做些分析,以便于对其内容的理解。文章开头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点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并且蕴含着“今之学者更不可无师”的意思。“学者必有师”是一个必然判断,一个“必”字似有千钧之力,它表明韩愈对“有师”的观点十分明确,态度十分肯定。如果将“必”字改为“皆”字,变成实然判断,就会精神大失,看不出作者的坚决态度了。为了进一步明确论点,使问题讨论集中,不发生歧义,作者又对“学者必有师”这个判断中的重点概念“师…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能说出卧钩和斜钩的笔画名称,并认识这两个笔画的形态特征。2.写好卧钩和斜钩,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卧钩、斜钩笔画的"心、必、我、栽"四个字。【学情分析】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卧钩和斜钩的写法是个难点。学生很难把握其弧度,书写时或太弯  相似文献   

20.
一般人都能记得韩愈《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词语不知,文句不懂,倒要从师学习;而思想混沌,道理不明,却不从师学习。这种将两句话的意思交错在一句中表述的方法,在古文中叫“并提”。也有把一句话的意思分作两句(或四句)来叙述,以形成对偶、排比等艺术效果的,不过需要将这几句话的意思放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