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围格是工具等语义成分,它常常作为附加语引进句法结构,也可以作为论元引进句法结构,后一种用法常常被忽视.外围格可以由扩展动词的功能范畴引进,它在句法行为上不同于附加语,前者可以阻止动词后的宾语的话题化,而后者不能.两种不同的身份也可以解释说话者的语感差异,作论元时为工具受事,可以被"的"字结构转指;作附加语时为纯粹工具,不能被"的"字结构转指.  相似文献   

2.
汉语动结式的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结式是句法派生的复合词,其句法核心是为动涮选择论元的功能范畴。将核心确认为功能范畴,不仅可以满足复合蒯的彳了向核心规则,而且可以让核心的信息真正地在复合词中得到保留,如题元信息、范畴信息等。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句法核心解释动结式的句法行为。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的句法歧义是一种较常见,同时也是较复杂的歧义现象,指句子的各组成部分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式而产生的歧义.并列成分、修饰关系不明,从句范畴模糊,比较结构的简略等常引起英语句法歧义.分析和研究英语句法歧义能给教学、交际等带来较大的帮助.作者在文章最后简述了歧义话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词汇语义与句法互动研究范畴内,动词意义影响句法结构,其意义成分映射到句子结构层面,决定句子的论元实现。本文拟结合动词本身意义,从题元理论出发,对英语动词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5.
"王冕死了父亲"等是领属性致使句,其中动词受致使范畴扩展,有相应的把字句,主语是致使范畴为动词选择的论元,可以关系化,也可以被转指。主语由致使范畴指派致事角色,它通过成分统制跟役事的领属者建立领属关系。有领属关系的两个成分不一定构成结构体,它们可以是非连续成分。动词的论元由扩展它的功能范畴选择,论元跟动词的关系可以很松散,甚至可以是另一成分的领属者。  相似文献   

6.
论元是指带有论旨角色的名词短语。在汉语句法中,论元角色往往和句法成分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宾语作为必要的句法成分之一,其论元角色往往是受事。但除了受事外,其论元角色还可以是处所、工具、方式。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观作为理论背景,对宾语的多种论元角色这一语言现象的生成机制进行认知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Norbert Horstein移位控制论(Movement Theory of Control)中“题元角色激发移位”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形态特征不明显的汉语控制结构,汉语强控制结构中PRO类似于NP语迹,非强控制结构则由pro来解释.功能范畴统一了题元角色的句法操作,决定题元的指派,论元的选择、移位与合并,调和汉语中关于定式句、不定式句的争论,为汉语兼语句的辨别和分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工作记忆在句法歧义消解中起着重要作用,句法歧义消解的理论争议涉及工作记忆在句子理解中的作用.研究句法消解问题时工作记忆的测量有两种方法:阅读广度任务法和"扇形程序".句法消解问题的脑功能研究发现,工作记忆能力的差异会影响对句子的加工:工作记忆能力强的人采用序列加工策略,而工作记忆能力差的人采用并行加工策略.歧义区间、加工策略、年龄等因素是工作记忆在句法歧义消解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解决句法歧义消解问题的过程中,工作记忆的大脑激活主要涉及颞叶左后外侧、额叶左后回内侧和两侧视觉皮质等区域.在今后的研究中,首先应注意解决"在线"和"离线"不同实验范式造成的问题;同时应当更多地开展跨语言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应着重探讨中国人加工英语歧义句以及汉语句法表征和英语句法表征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句法成分是一种原型范畴。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型理论,句法成分具有家族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是英语中语法歧义产生的主要原因。要消除这种语法上的歧义就要运用包括语法规则在内的各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句法形式的转换中,句法成分位置的移动,只宜区分为"移位"与"倒装"两种类型,而不好再划分出第三种类别来。从本质上看,移位所凭借的句法结构当是深层结构(或基本句法结构),它所生成的表层结构,可以直接进行层次分析;而"倒装"所凭借的则是具有正常层次关系的表层句法结构,它所生成的句法结构具有较强的语用性,无法直接进行层次分析。就移位和倒装的成分言,二者虽然都可以是论元成分也可以是非论元成分,可以是主语、宾语又可以是定语、状语和补语,但,倒装的成分还可以是谓核及其短语,而移位却没有这种成分。  相似文献   

11.
从动词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以及其所联系的论元数量等角度,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七部典型文献中的342例“以”字处置式的动词特点,确定这类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并连接施事、受事、与事三论元。  相似文献   

12.
从动词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以及其所联系的论元数量等角度,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七部典型文献中的342例“以”字处置式的动词特点,确定这类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并连接施事、受事、与事三论元。  相似文献   

13.
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句法行为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断"事件指使构成物体的完整材料被分离或破坏且不可还原的日常事件。作为人类社会重要而普遍的日常活动,"切断"事件对人类语言与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词典释义和语料库语料对比分析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词化模式、论元转换和体特征之异同。结果显示两种语言的"切断"事件动词具有共享的范畴化特征和主要义素,但在次范畴化、语义场结构和词化模式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两种语言间这些动词在论元转换和体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表明此类动词的句法行为对其语义具有敏感性,丰富了跨语言的动词语义与其句法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并为动词语义决定其句法行为的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汉语在非领属性保留宾语句中,动词由达成范畴与致使范畴扩展,且由这两个功能范畴选择论元并指派题元角色.达成范畴的phi-特征集不完整,不能为名词性结果论元的格特征定值,名词性结果论元的格由毗邻的动词指派,获得固有格.为了让动词与名词性结果论元毗邻,可将致使范畴的语音形式实现为“把”以阻止动词移到致使范畴位置,或通过话题化或被动化等方式让役事移到更高位置.在别的相关句式中,名词性结果论元也可以通过毗邻的词汇核心获得固有格.  相似文献   

15.
以"走西口"等短语为例,根据生成语法功能范畴假设,"V_(不及物)+NP"的生成可以实现为由方位范畴扩展轻动词引进不及物动词的论元,并指派处所宾语的题元角色。现代汉语中,"动词+介词短语"的划分存在争议,有些学者将"动词+介词"分析为动介复合词;有些学者则将介词短语或介词分析为补语,并将"动词+介词短语"分析为"动+补+宾"的形式。受"V_(不及物)+NP"的生成机制启发,将"在、向、到"等介词分析为轻动词的语音实现形式,并将其设定为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范畴,同时,通过致使范畴和时体范畴来测试方位范畴的句法位置。  相似文献   

16.
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从中动构式以及中动词两方面对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在句法层面的隐含以及保留寻求理据。本文认为,非施事论元,即谓语动词语法主语的内在属性对英语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以及显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压制作用,同时,中动词也对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和显现起到压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从中动构式以及中动词两方面对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在句法层面的隐含以及保留寻求理据。本文认为,非施事论元,即谓语动词语法主语的内在属性对英语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以及显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压制作用,同时,中动词也对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和显现起到压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上,增元结构的认定依据动词的黏着性增元形素,汉语因此被认为是非增元语言。然而,零形素句法理论、论旨指派统一性假设、汉语中存在个别显性增元形素的事实、汉语中与非核心论元相关的语义现象等都指向相反的结论:汉语中存在增元结构。在句法方面,增元形素,不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可以允准一个非核心论元,在VP之上投射ApplP。基于语段论的句法推导能够简易地生成汉语各类增元结构的表层句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运用转换生成语法中词项的论元结构、非论元量词的提升等理论来解释"这些米两顿也吃不了"这一歧义句,并归纳出汉语"NP V不了"结构中出现这一类歧义现象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解读了"元功能"思想的内涵和韩礼德阐明"元功能"的方式,以及后人对该理论的发展,最后作者做出几点评论。作者认为,"及物性"系统用Rosch的"原型范畴理论"解释会更清楚;"动式"最好纳入"语篇功能"的范畴;此外,动式系统中的主动式、被动式和中动式应是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