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应该走向融合的思想在教育界似乎成为共识,这一融合论是以科学与人文的二元划界为思想基础。这里隐含着一个命题,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而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和社会,因而科学教育看似与人文无涉。不可否认,人文社会学科内蕴人文精神,具有人文价值,但是科学教育同样潜藏独特的人文精神资源,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尽管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实体,但是研究的主体是人,人  相似文献   

2.
尊重教育作为“人化”教育理念,是克服当前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分离,促进二者融合的基本点。尊重教育以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体现人格尊严,激发主体学习的内在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它通过发掘科学教育的人文内涵,培养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学习态度,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范云霞 《成才之路》2011,(18):18-I0013
一、物理教育应融合人文教育“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科学与人文的主要关系即如此。”科学文化中含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脱离将带来的弊端是:科学技术将不是造福人类而是带来危害;科学发展将不是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是造成新的矛盾和冲突;脱离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不利于高素质人的培养,会出现有知识而无文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完人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完人” ,而不是造就只有科学技能而缺乏人文素质或只有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的“半人”。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导致科学教育的强盛和人文教育的衰微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又强化了这种重科技轻人文的价值取向 ,因而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上出现了失衡 ,成为一种培养“半人”的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 ,实施完人教育 ,就必须在重视人文教育的同时 ,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可能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科学教育着重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培养科学精神和智力开发作为教育最根本的目标,而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是人的价值的引导及创造过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是:一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是人的发展,三是社会的发展,四是教育功能的互补。  相似文献   

6.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科学教育更加注重知识教育,而人文教育更侧重从人的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不仅可行而且非常必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在科学课堂中开展人文教育可以丰富人文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塑造健全人格、涵养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科学人文精神 ,也称新人文精神 ,它包含两个相关的方面 ,即人文关切和科学理性。在科学教育中渗透着人文精神 ,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着科学精神 ,它的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 ,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 ,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主体的人的管理 ,最后达到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的目的。当今社会 ,伴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既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 ,也更激化了国际间的竞争。而不论是科技的竞争 ,还是知识资源的竞争 ,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时代呼唤着创新教育 ,新世纪的教育呼唤科学…  相似文献   

8.
讨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观念的融合或冲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对人的教育价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等方面讨论。本文主要结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对人的教育作用,讨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不同时期的地位,以及当前应如何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进步的现代人。人文教育以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为己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人文素养,即人的基本修养,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动当中。人文素养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而人文精神又是通过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进步观、审美情趣而体现出来的。学校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文教育的目标相一致,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科学教育使人…  相似文献   

10.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二者既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相关,则表明可以互通、互补,区别,则表明应该互动、互补,以求共同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动因,功能上的互补性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前提,而和谐的协调则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及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及途径浙大教育系沈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科学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培养科学精神和智力开发作为教育最根本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而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是人的价值的引导及创造...  相似文献   

12.
王次年 《职业技术》2006,(24):52-52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多种教育思潮中主要存在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大思潮。前者以掌握自然规律、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而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两者的根  相似文献   

13.
人文学科的教育使命与教育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学科的概念包涵人文教育课程、人文修养方法和人文修养境界。20世纪人文学科承担着在人与科学之间有定人的主体价值,提高人的人文修养的历史使命。台湾中原大学“全人教育”模式,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模式,与大陆的“素质教育”模式,其共同点都表现为对传统人文学科的重建和对现代文明的反省,以及对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两翼.长期以来,高校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由此而导致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要改革现状,必须从教学入手,增加"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中国传统文学修养"两门主体课程,以构成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一体化教育.  相似文献   

15.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医学模式呼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二者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或彼消此长,而是一种“化学反应式”的有机结合。整合的目的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为一体,使科学人文化,使人文科学化,使人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科学拥有人文关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首先,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规划人文教育课程;其二,促进科学教育的人文化;其三,完善“三个课堂,一个载体”,促进人文教育的生活化、规范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完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育人机制,一要强化教育理念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二要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为载体,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讨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观念的融合或冲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对人的教育价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8.
从方法视角来看,科学教育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占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超然的姿态出现,人文教育则强调学生的融入,是知识对学生的浸染与熏陶;科学教育侧重于"以理服人",人文教育侧重于"以情感人",尽管都强调学生的投入,但二者吸引学生的方法与内容不同,如果前者以内容的逻辑性、严密性取胜,后者则以形式的跳跃性与丰富性见长;施科学教育是一种内化的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纳入,而施人文教育是一种外化的过程,是主体赋意义于客体,是主观体验的向外表达;人文教育强调各人的独特体验,更能容忍多样性与不一致性,而科学教育总是与过去有着更丰富的联系,更注重统一性.  相似文献   

19.
科学课要有科学性,也应有人文关怀。在科学课上渗透人文教育,首先要明确两者的关系,科学教育是“明”,人文教育更多是“隐”;科学教育是主线,人文教育不可喧宾夺主;不能为“人文”而“人文”,不能为“渗透”而“渗透”,人文教育要有机地融入到科学教育之中,做到自然合理。  相似文献   

20.
从重知识的传授到重能力的培养再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一发展过程,体现了高等教育认识上的深化。在现实中,构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中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理工院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在认知上存在问题,本文认为在占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专业教育中,贯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使科学人文化是最佳选择。通过转变专业教师认识,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每个环节渗透人文教育,是理工科院校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重要途径,而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