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进入2003年,宜城日报社党委在强化倡导“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的办报方针基础上,为全面提高编采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水平,提升报纸质量和报社影响力,推出新举措,对编辑设置一块评报栏,由不值班党委成员每天审读评阅报纸,并将审读的报纸贴上评报栏,供全体编采人员共勉,加以改进;对记者设置外宣展示专栏,将每  相似文献   

2.
每天,新的报纸一出来,在本报的评报栏前,就会围着一堆人。有记者编辑,也有通讯员和来报社办事的,指指点点,交头接耳,评头论足。那气氛,那场景,确也热闹。 这地方显然成了报社的一大景观。笔者每每伫立在这评报栏前,默念着一个个跳动的墨笔字,总要生发出好多好多的感慨来。 评报栏自然算不上什么新事物,各家报社都有,只是评的方式不同,兴衰现象各有差异而已。每天报纸  相似文献   

3.
李伟 《记者摇篮》2009,(4):71-71
什么是优秀的报纸版面,面对报摊上林林总总的报纸堆中,想必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标准。在报社的评报栏前,美编们总会带着职业的眼光去审视当日的每个版面,认为这样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但是这些观点对于关心、消费我们报纸的读者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想必他们不会用“通栏”“色彩统一”“撞题”或线条粗细对比关系等术语来评价一份报纸的版式,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以改进记者、编辑写作技巧,使报纸更有可读性,更生动有趣为目标的提高写作质量运动,是从1976年10月美国报纸主编协会理事会结束后不久开展起来的,至今方兴未艾。这场运动的出现,目的是为了对付广播、电视日益强大的竞争和报纸发行量急剧下降的困境。现在,许多报社聘请了英文教授、作家、新闻学教师和老记者担任写作指导。报社内部还通过印行业务通讯和评报栏,表扬好文章,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金融报>社走廊里,有一块长6米的"评报栏",格外引人注目.每周上面整整齐齐地贴着三期审读样报,样报上用红笔公公正正地写着审读点评和各版编辑的考评得分,谁优谁劣,一目了然.这个"评报栏"已办了18个月了.该报自强化内部审读工作后,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报纸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更新观念,推动社会进步,报纸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倘若报纸上刊登的报道文章宣传的是旧观念、旧思想,其社会效果则是适得其反了。一九八六年八月二十五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地位发表了《广州市受三次冲击更有生气》的述评新闻。尔后,在人民日报社内部引来冲击波,评报栏上贴出了十分尖锐的批评意见:“不该给旧观念  相似文献   

7.
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是位笔耕半个世纪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从1982年1月以来,经常早晨6点多钟到报社,取来一张刚出版的沈阳日报,利用早饭前后的时间把报纸评完,将评报意见贴在评报栏上。8点钟上班时,编辑、记者们来到报社,第一眼看到的,不只是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还有黑枷那亲切、中肯的评语。他差不多天天如此,即使因病住  相似文献   

8.
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是位笔耕半个世纪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从1982年1月以来,经常早晨6点多钟到报社,取来一张刚出版的沈阳日报,利用早饭前后的时间把报纸评完,将评报意见贴在评报栏上。8点钟上班时,编辑,记者们来到报社,第一眼看到的,不只是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还有黑枷那亲切、中肯的评语。他差不多天天如此,即使因病住  相似文献   

9.
观点摘编     
功能转型:传统媒体的出路羊城晚报报业集团黄斌在《新闻战线》2012年第11期刊文,认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根本挑战,不是海量、迅速、便捷和广泛,而是媒体的公共功能。报纸网络化和移动化,实际上是报纸阅读方式的变化,只有重塑公共功能才是报纸的根本性转型。对于具备公共功能的报纸来说,通过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扩大传播进而增强其固有的公共功能。而通过数字化实现的公共功能增强,又反过来促进传统媒体网络受众的增加。这是一个双向循环的增量过程。然而,对不具备公  相似文献   

10.
湖北日报今年推出的《读者与编者》专版,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许多读者积极参与这项读报评报活动。该报开办这个专版,目的就是让广大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工作,把报纸办得更好。这个专版开设有《请你挑刺》、《我为省报献一计》、《评报栏》、《栏目介绍》等栏目,敢于让读者“揭短亮丑”,献计献策,无形中架起了编者与读者紧密联系的桥梁,缩短了编者与读者的距离。这种欢迎读者评说的做法,值得办报的同行借鉴。报纸办得好不好,读者最有发言权。读者的正当需求就是报社编辑的追求。报纸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从2004年公共新闻的概念引入国内以来,学界和业界对公共新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就没有停止过。到目前为止,国内大多数人都把公共新闻当成民生新闻的发展来对待。近两年来,国内主要媒体尤其是地市报纸都把社区当成民生新闻最重要的新闻来源地来对待。社区新闻是民生新闻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公共新闻的理念,同时也是地市报纸在同上一级媒体竞争时的法宝。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新闻评论的勃兴,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在报纸的时评版上指点江山,建言立论,公共知识分子在报纸上的集体登场已成为中国传媒发展过程中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 什么是公共知识分子?对于这一问题,学界有多种不同的回答,笔者倾向于北大学者朱苏力的界定:"越出其专业领域经常在公共媒体或论坛上就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分析和评论的知识分子,或是由于在特定时期自己专业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而把自己专业的知识予以大众化的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关注的知识分子。" 我国当前在报纸上发言的公共知识分子主要有两类:  相似文献   

13.
现在社会提倡“大法制”的概念,报纸在做法制新闻报道中,不仅仅是做公检法司的新闻,所有与公民权利相关的新闻,体现法律保护的新闻,都在报纸的报道范围之内。因此,从立法、执法到守法,从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到公共危机事件处置等,都是报纸的报道题材。报纸作为法制新闻的体现者,其稿件质量的好坏与编辑记者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想要让法制新闻好看,有卖点,就必须做到以专业性制胜,以传播性取赢。  相似文献   

14.
周文 《新闻窗》2014,(4):39-40
目前,众多网民对报纸传统大众媒体报道的有效反馈,无疑让公共议题进一步扩散,受众的持续参与也引发话语权的转移。公共议题的扩散,指的是公共议题在传播过程中在原有事件基础上不断发散的现象,实际反映的是公共关注焦点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对媒介产品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媒介产品应归依为公共产品的范畴。具体到各种媒体 ,广播电视是纯公共产品 ,而报纸、杂志、卫星电视、有线电视是准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产品的媒介由于自身的特性 ,具有极强的外部效应 ,这就是政府对媒介产品严格管制的经济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赵瑞华 《新闻界》2004,(5):42-43
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是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干涉。”在启蒙运动和18世纪民主革命时期,公共领域出现在那些个体能够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争辩的地方。公共领域也是对国家和现存社会的批判能够流通的地方。18世纪民主公共领域的机构和空间包括报纸、杂志、非国家拥有和控制的出版社、人们阅读报纸和进行辩论的咖啡馆、观念和批判得以产生的文学沙龙、以及进行公众演说和辩论的公共集会等等。  相似文献   

17.
有两位读者在评报栏前边看边对话; 甲:“编辑记者的文学水平够高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差错?”乙:“谁吃饭不掉几个饭粒?编辑、记者也是人不是神,一点差错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对话有贬也有谅解,但确实值得办报人深思。“吃饭掉饭粒”“吃馍掉馍花”,跟“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是一个意思,这是对“差错”的一种开脱和自谅,这种差错难免论也是影响报纸编校质量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8.
杨希  张湾 《新闻世界》2012,(7):199-200
"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看来,代表的是一种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而报刊可以说是"公共领域最典型的机制"。本文主要是以黎烈文时期的《申报》副刊《自由谈》为例,探讨近代中国报纸副刊公共领域构建的时代背景、构建过程以及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近代公共领域的扩张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报纸媒体角度考察对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报纸媒体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大公报》通过对阅报社、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天津普通体育社这三个社会团体活动的参与,对近代社会的民智启蒙和救亡等时代主题的宣传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婷 《新闻世界》2012,(7):201-202
被称作"民国第一写手"的报人、作家张恨水先生,在其从事新闻业的三十年中,不论是主编副刊还是在报纸上连载小说,业绩都被业界视为典范。站在今天的角度,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重新审视张的工作,会发现张在那个时代试图通过报纸的副刊来建构一个知识分子的公共话语空间,其小说里也处处体现着公共空间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