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东文 《青年记者》2004,(5):22-24
记者: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到《中国经营报》工作的? 李佩钰:我是1986年来到《中国经营报》(当时叫《中国农村经营报》)工作,从这里开始了我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次职业经历,而这一职业一直伴随我至今,已经17年多了。记者:您是学什么专业的?新闻是您最开始的本行吗? 李佩钰: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纺  相似文献   

2.
我早就走出了《白鹿原》——陈忠实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晋瑜:陈老师您好,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您的写作经历吧. 陈忠实:我的写作经历可以分为两部分,没有发表作品以前和发表作品以后.1957年我初二的时候开始在作文本上写了几篇小说,纯粹是爱好,当然也有客观上的诱导.那时也搞教改,把语文课本分为文学和汉语两部分.汉语讲语法,文学课包括古今中外的名篇选段.我对现当代文学的作品中农村题材的作品很感兴趣,读赵树理的作品尤其感到亲切.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作品把我有限的农村生活的经历都印证了.  相似文献   

3.
记者:2005年,经历了"伪书"风波之后,经管书市场全面下滑,您为什么选择在那个时候入市?  相似文献   

4.
正谈当下:我的作品没有过时陈佩斯:冯小刚的喜剧电影我一部没看易立竞:现在好像电视上有一个节目叫《笑傲江湖》,好像这类型的节目也邀请过您做评委?陈佩斯:可能吧,但是没时间,那个时候我们正好给年轻人们排戏呢,我们的工作也都安排好了。我要是自己去参加这个秀那个秀,把这些孩子就闪到这儿了。我要把他们推上舞台,每周末演出两场,然后让他们自食其力,能自己养自己,这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韩淑举(以下简称韩):王老师:您好!谢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在采访您之前,我翻阅了有关您的资料,但是关于您的中小学阶段却资料很少。这一阶段是人生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您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王锦贵教授(以下简称王):我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西部农村。1953年在故乡鲁湾小学(1953-1959)学习。当时不止学校设施简陋,小学生甚至没  相似文献   

6.
张威  张焱 《新闻知识》2003,(8):50-52
对谈人:张威,南京大学新闻系教授、比较新闻学课程主讲人, 张焱:南京大学新闻系研究生 研究生:虽然学习了6年的新闻学,但对比较新闻学还比较陌生,直到上了您的选修课,才第一次系统地接触比较新闻学.  相似文献   

7.
张鹏 《记者摇篮》2006,(5):24-25
2000年元月,顶着一场罕见的大雪,我第一次来到辽宁电视台,面对这栋陌生大厦的时候,我唯一的念头是先进去暖和暖和。随着雪花在身后渐行渐远,七个年头悄然流逝,在我眼中,这栋大厦由繁复到简约,大厦里的人由陌生到熟识。光阴荏苒,这个季节桃花又开,《记者摇篮》的这个命题也突然让我刻在心里的些许印记渐渐清晰,藉着春风得以绽放。“记者要成长,必须打大仗、打硬仗”一位资深的记者同志对我讲这句话的时候,我还远没有像今天这样体会到其中朴实厚重的分量。2000年,恰逢辽宁国企三年改革脱困进入决战阶段,我来到国企报道组的时候“一穷二白”:大…  相似文献   

8.
您知道杨丽娟吗?对,就是那个因为疯狂追求刘德华导致父亲在香港投海自杀的女孩. 您知道陶菊英吗?如果不知道,我告诉您:她是杨丽娟的母亲.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人间     
1996年的整个夏季,我都在拆阅读者来信。每天的早晨和午后,都会有一摞一摞的信件压到我的面前,然后在临近下班的时候被我用筐子盛了扔进垃圾箱。我在那个时候刚刚结束了在一所师范大学的学习生活,这之前,我沉溺于那种叫做文学的东西,并以自己坚守的空灵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语言为旗帜,而生活于我由陌生疏远继而为我深恶痛绝了。  相似文献   

10.
今年清明上坟时 ,我对太婆讲的第一句话是 :“太婆 ,我给那个您叫‘正大’的节目组投稿了 ,我把您的故事告诉他们了。”太婆本是住在乡下浒墅关的 ,在她80岁生日那天 ,被接到城里住。从那时她才知道城里有电视 ,而她第一次看的节目就是《正大综艺》。那是周日下午4点的复播 ,她在看的时候将4点钟吃点心的时间也忘了 ,而且还不许别人同她讲话。以后的每周日下午4点钟 ,太婆总会用拐杖在地上敲敲 ,来引起我们的注意 ,然后轻轻地说 :“囡囡 ,帮我开开电视 ,我要看‘正大’了。”于是就又是一动不动地在电视前坐一个半小时。随着年岁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记者:您出生的时候(1958年)正好赶上3年自然灾害,对于那个时期还有什么印象?  相似文献   

12.
谭光辉:阿来先生,您曾经在阿坝的一个小山村做过教师,后来到马尔康工作,然后到了成都.从青年到壮年,您生活的区域有一个从边远山区到中心城市的过渡,我想这两个地区的环境会对您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否请您谈一谈对这两种不同环境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我1988年初入新闻圈时,正是中国新闻界公认的新闻繁荣时代.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新闻界开始"发力",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忽然"发现,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这么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它记录现实、干预生活、影响人们的认识和行动,进而影响整个时代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参考>:在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冯老您作为学界泰斗,请对出版界的读者谈一谈您的读书生活 冯其庸:我的生活就是读书.读书是自我造就、成才的唯一道路.  相似文献   

15.
陈娜:刘老师好,首先,能否请您谈谈您的家庭背景、早年的求学经历以及大学刚毕业时的经历?刘建明:尽管我在新中国长大,但我的人生有过煎熬的岁月。1942年我出生在辽宁营口市,四岁时母亲因病无钱医治去世。幼年丧母,贫穷、没有家庭欢乐,更没有父爱母爱和儿时的文化熏陶,使我从小养成孤独寡言的性格。直到解放后我才能吃饱饭,家里的日子稍有好转。苦难的童年总是在我心里抹不掉,我总想,不能让不幸再降临头上,于是立志改变人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您好!齐奇,很高兴采访您.我们知道,您是从记者一步步走到节目主持人岗位的,那么,您认为记者经历对您目前的主持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齐 奇:您好,很高兴和大家交流!我大学毕业后进入央视工作,一开始没有做成主持人,而是一名记者,没有出现在镜头前,当时还很遗憾.因为自己是科班出身,当主持人也是从小的梦想.(为什么是从小的梦想?因为小时候曾三次与摄像机的镜头失之交臂.上小学时喜欢文艺,学校里编排文艺节目我总是积极分子.有一年我代表学校参加文艺汇演,电视台也派来了记者采访,我兴奋极了,可没等我上场就看到人家采访结束了,工作人员都正在收拾东西呢.第二次是参加市里的小学生演讲比赛,要录我的时候摄像机电池没电了,当时我眼泪差点没掉下来.第三次是在毛主席纪念堂举办的"毛主席百年我十岁"的纪念活动,我代表北京少先队员发言.领导讲完话记者们又纷纷撤了.至今想起这些事来仍耿耿于怀.从那以后我就暗暗期盼:以后一定有机会对着镜头说个够!后来为了实现我的心愿,我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就读于播音系.现在作为央视 12 频道的主持人的我终于可以自信地站在镜头前,不用担心自己话没说完镜头就挪开了.现在每当我站在镜头前都仿佛看到那个因为错过了镜头而伤心失望的小姑娘.)  相似文献   

17.
我,在宜兴在那个魂牵梦绕的山水之间等您这里有湖,为您提供倒影;这里有庙,为您美丽祈祷;这里有山,为您独辟蹊径;这里有竹,为您抵御寒冷;这里有爱,为您平复心情。去年我们的美丽约定已经到了兑现的时刻,我和春天并排站在乾红早春的茶场;穿着绿色的盛装,等您来!等您在我最嫩的时刻亲吻我今年我依然比中国最早的春茶早15天等您刚一读到出自张默闻策划集团的唯美文案,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期待这一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万木扶疏的隆冬季节,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先生的来稿和“新年寄语”给编辑部带来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欣喜。去年此时,方汉老写来的“新年寄语”中谈到,在过去的一年里《新闻与写作》“给人的感觉是视野开阔了,内容充实了,质量提高了,可读性增强了。经常能够让读者眼前一亮,感到分外的惊喜。……《新闻与写作》是个老刊物,应该继续当好这一类刊物的排头兵。祝她在新的一年里,与时俱进,再上层楼。”方汉老的话如同鼓点让编辑部人人心潮起伏,方汉老的祝愿成为我们在2006年里不断进取的动力。今年的“寄语”,方汉老把对《新闻与写作》的期望,化作了对《新闻与写作》的读者——中国新闻界的祝愿。我们的眼前又浮现出电视“新闻联播”中,胡锦涛主席和满头白发的方汉老紧紧握手的动人场景。我们意识到:方汉老是站在中国新闻发展历史的高点,把时代的要求和党中央的愿望传达给我们的读者,传达给所有的新闻人。这是我刊的荣幸。也是对我刊的鞭策。催春的鼓点再一次敲响,谢谢您,方汉老!我们再次起程……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盛大的舞会上,实话先生见到一位风韵犹存的老女人,他走过去向她行礼,说:“您使我想起您年轻的时候。” 老女人微笑着说:“怎么样?” “很漂亮。” “难道我现在不漂亮吗?”老女人带着几分戏谑说。 实话先生非常认真地说:“是的,比起年轻的您,您的皮肤松驰,缺少光泽,还有皱纹。”  相似文献   

20.
记者:您曾经说过“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您能解释一下吗?李希光:教授新闻学和教授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做一个好的媒介从业人员,他应该具有的最基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我认为没有一个职业比记者更伟大,他是站在一个道德的最高地,记者没有自己的私利,他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的,代表老百姓和公众,因此要投入100%的激情。因此培养记者的老师首先也要有100%的激情的投入,这样他才能感染学生,给他们以激情。老师对自己的事业,记者对自己的工作都要投入激情。记者:你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最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