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 ,是作家峻青于 1962年写的一篇有关“雪”的散文。其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诗意浓郁、情景交融。教学这篇课文时 ,如何紧扣语言文字的训练 ,渗透美育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笔者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作法。一、初读全文、感知“整体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教师在开篇释题后 ,应及时设疑导读 ,通过读懂课文 ,让学生形成对“第一场雪”的整体印象 ,让学生感知“第一场雪”中的整体美———下雪前 ,天气骤然变冷 ;下雪中 ,雪花纷纷扬扬 ;下雪后 ,世界变得粉妆玉砌。学生通过初读全文 ,知道这是一篇结构完美的文章。有了整…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现行语文教材都是文选式教材,课文主要由一篇篇经精心挑选过的文章组成的。这些文章往往在语言、内容、结构及思想等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从而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那么,语文教学何不用“美”来吸引学生,何不用“美”来构筑美好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步入文中之景,文中之情,文中之理,吮吸美的精华,领悟文章中的闪光点,进而纯洁道德情感,净化心…  相似文献   

3.
师生之间的信息是依靠言语交流来实现的。教师传播的知识能否被学生理解,关键在于他使用的语言能否把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财富,并形成实践能力。作为音乐教师,应重视美的教学,积极创设美的氛围,用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美、追求美。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生活中,美无所不在。要让学生认识美,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教给认识美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本里“畅游”,到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去猎取美,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认识自然美。课文中的自然美是作家用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勾画出来的,带有典型化的特点。如:“亭亭净植”的莲;“傲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真正展现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感觉到语文是一个美丽的花园。一、深情诵读,体验美在阅读和讲授课文时,我们自己首先应该受到感染,该亢奋时,昂然动情;该悲壮时,慷慨淋漓;该委婉时,和风细雨,丝丝缕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拨动学生内心“美感的琴弦”,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美,不只是教师读,还得让学生读起来。教师是审美指导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  相似文献   

6.
一、语文课上“捡贝壳”——给学生一只语言自我积累的小背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其语言融思想美、规范美和艺术美于一体,堪称语言之典范。语文课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文中规范性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文质兼美的范文。它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还要诱导学生学会欣赏文中蕴含的美 ,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1、欣赏语言美许多课文语言凝炼 ,文采飞扬 ,看似平常的字眼 ,细细玩味 ,令人拍案叫绝 ,有非此莫属之感。在教学中可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 ,抓住传神之笔 ,让学生品词玩句 ,反复体会感受 ,把握课文的意境美 ,体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感染 ,提高欣赏语言文字美的能力 ,为写作中的遣词造句积累材料。2、欣赏文中的自…  相似文献   

8.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极富表现力.教学这篇课文重点不能放在对文体写作方面的探索,而应该从欣赏美的角度来体验桥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那份和谐美.本教学案例依据“交流预习”、“研读共赏”、“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四个板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画面美和语言美,进而拓展到生活中的“桥之美”.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优美的儿童科普诗。课文通过云和动物、植物的变化 ,揭示了自然界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教学时 ,既要引学生入境 ,理解诗的景色美 ;又要带学生入情 ,感受诗的意境美 ;更要导学生入理 ,感悟诗的构思美。根据课文特点 ,可按“画、诵、写”三步实施教学。一、画文课始 ,利用课件、动画显示大自然的生动画面 ,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美丽 ,激发学习的兴趣。揭题 ,学生自读课文 ,并完成两个学习任务 :一是遇到不懂的问题想一想 ,再共同讨论解决。二是围绕课后问题 :“课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语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让学…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已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可是,语文课一强调训练,往往容易形成机械操作,教师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懂得语言的字面意思,忽视启发学生去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情味,课上得干巴巴的,使学生索然无味。 “以情动人”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是以“语言”来达“情感”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还要注意启发学生体味语言表情达意的效果,感受体现于一定语言形式之中的语言的特有的情味。“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和词典是不够的。”(叶圣陶语)要让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学得生动活泼,语文课一定要重视启发学生感受语言的情味。感受语言的情味,可以从如下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1.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走遍干山万水”这一专题,编选了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从人文感悟的维度看,三首古诗词、三篇散文及“语文园地”有机组成了五彩斑斓的画卷,  相似文献   

12.
武爱芳 《新疆教育》2011,(12):73-74
[摘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和个性是新时代学生的特征。而图画这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使语文教学变得“趣”了、“美”了、“活”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去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课文语言,及时进行语言训练,让课文中静止的画面有灵动的生命,让语文教学焕发艺术的光彩!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旨在凭借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提供给学生积累、规范、陶治言语的范式。教学层面存在的形式训练即语言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实践,借助供其参照模仿的足够数量充分典型的课文“例子”,让写作贯串于整个语文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新编教材第一册,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的画面设计,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受到了审美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将学生引入课文中美的意境中。 一、指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形象美 《蒲公英的种子》全文表现了一种美的意境。我精心设计导语,带领学生“入境”。教师问:“‘我’是谁?”学生回答“‘我’是蒲公英的种子。”教师进一步引导:“蒲公英的种子在跟我们说话呢!说什么?你们听!”——教师范读课文。这个环节活泼、自然,教师绘声绘色,学生情绪饱满。 “一朵毛茸茸的小花”是“我”的形象,她是那么可  相似文献   

15.
案例背景 综观选人教材的课文,或多或少都是从“爱祖国”“爱自然”“爱人生”等方面来熏陶感染学生,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用一个字去概括,无外乎是一个“爱”字。“课文无非是例子”,千学万学让学生学会“爱”。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小会“爱”。多年的母语学习沉淀到学生内心深处的这份“爱”却变了味。如何让学生学会“爱”?  相似文献   

16.
许多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教师可以让学生研习文本,让学生从课文学本领,先仿后创,由扶到放。把课文当作“例子”“范本”来教,发挥课文的导写功能。课文中词汇、句子、内容,学生可以活学活用;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都可以作为学生习作时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一、“个性飞扬”是美新课程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飞扬”,是自信、智慧的涌动,是主体能动性的张扬。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舞台呢?《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笔者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于文字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时,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该怎样指导学生朗读呢?“倾听孩子的声音”,脑海中飞…  相似文献   

18.
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把课文读通、读熟、读懂,其实这是一切语言学习的基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懂”。因为,“读懂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保证读的时间,加强读的训练,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课文,激发读的兴趣,教给读的方法,丰富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  相似文献   

19.
面对教学文本,于“教什么”而言,许多老师是胸有丘壑的,但于“怎么教”而言,许多老师的做法则是各取所好。虽然教无定法,但最优秀的一定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课文语言魅力,能给予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的。代保民老师执教的《猫》尝试着尽量多地让学生用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敢于放飞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20.
张冬 《文教资料》2010,(2):57-58
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的心走进课文、贴近作者,让学生通过朗读产生共鸣。他在教育实践中,默默地引导学生找到那把“钥匙”,一遍遍地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和音韵美。通过诵读.学生能加深对意象和语言的感受,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同时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让学生一起体验和领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