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习用语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本文从英语习用语的概念入手,介绍了英语习用语的起源、特性及翻译方法。习用语是文化的表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富含各种修辞,习用语本身也是一种修辞并且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习用语的意义不是简单的单词直译,一些习用语的语言不符合语法逻辑,不能按常理来理解它。就翻译方法而言,虽然直译法总是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但是意译和直译意译相融法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习用语的翻译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20,(1):93-100
以三音节"否定义"口语习用语为切入点,对口语系列教材《汉语口语》(第三版)中的口语习用语进行调查发现:该套教材中一些口语习用语的中英文注释不准确、出现顺序不合理以及练习形式略显单一。教材编写应注重口语习用语编排的科学性;教师课堂教学需注意口语习用语知识点的归纳和分类,加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教学;留学生对口语习用语的学习与操练要并重,在日常生活中要敢于积极使用口语习用语。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的"习用语"和英语中的"idioms"概念相当,但是每一个习用语所包含的指称意义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却有很大差异。通过选取英汉语言中的一些习用语进行对比,从而比较其所蕴含的指称意义及文化意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惯用语"和"习用语"混称现象明显,二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存在着交集。口语习用语与惯用语的区别和联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典型口语习用语和惯用语的区别和联系,来明确二者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5.
我们读唐宋元明的诗词曲或白话小说,常常碰见一些当时的口语或习用语,如“兀的”、“遮莫”、“早是”、“其高”、“酩子里”、“既不沙”、“弟子孩儿”、“不伏烧埋”等等,很难理解。这种情况,在读《尚书》、《楚辞》时也会碰见。可是《尚书》、《楚辞》中的口语习用语经过历代训诂学家的研究,基本上算是弄懂了,而诗词曲、元明白话小说中的口语习用语,自来没有专书  相似文献   

6.
民俗语言是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明清平话小说选》[1]中记录了一些民俗语言的史料,通过分析小说的民俗语言特色,来对小说语言背后的民俗进行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7.
口语习用语"整个一个X"格式中,"整个"和"一个"分别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之后由于语音、语法和修辞上的原因,"整个一个"又完成了跨层结构的调整而凝固为一体,最后经历了重新分析和主观化,在一系列动态机制的作用下,该格式终于固化成现代汉语常用的口语习用语。  相似文献   

8.
在投影作图教学中 ,教师要就地取材 ,自制教具 ,弥补设备之不足 ,并编写具体易记的学习用语 ,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语言模式的生成必然受到思维模式的控制和支配,语言行为和语言形式重现着人类历史的社会文化图像。从不同民族的习用语中,可以窥探其独特的造词心理和文化传统。为汉语惯用语探源,不是为了个体考证惯用语的来龙去脉,而是从整体上把握惯用语生成的心理机制和文化背景,从而从根本上解释汉语词汇系统中为什么会产生大量为汉族人所喜闻乐说的惯用语。  相似文献   

10.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较其它语言而言,具有很多优点.其中之一是习用语表达直观而寓意深刻,在英语中起到润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端午节与吴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午节源于纪念春秋时期昊国军事家伍子胥,和源于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在吴楚地区流传了两千多年,而且两地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端午习俗。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地区会有如此相同的传说与习俗,而且能绵延不断的流传两千多年呢?这与吴楚地区的文化生态小生境和文化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齐鲁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称霸是春秋史上的大事,对齐鲁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故以齐桓称霸为界,把春秋时期分为齐桓称霸前、齐桓称霸时、齐桓称霸后三个时期,来分别论述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在此三个时期中,齐鲁关系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齐桓称霸前,由和到战;齐桓称霸时,齐主鲁从;齐桓称霸后,时斗时和。  相似文献   

13.
秦的发展过程总共经历了三次文化转型。第一次是西周到春秋早期,史官文化取代巫术文化;第二次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晚期,法文化取代史官文化;第三次是秦统一前夕到秦帝国时期,帝制国家文化取代法文化。秦的三次文化转型体现了其思想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体现了其文化内容的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14.
秦诗指春秋时代的秦人之诗,包括传世已久的《秦风》十诗和出于地下的石鼓文以及秦公大墓石磬铭文等韵文,其总体气象激越而苍凉,笔致沉静而灵动。在秦人不断"周化"的过程中,秦诗获得了发生的契机,并随着秦人总体文化水平提高而不断发展,至春秋中后期其文学水准和价值达到顶峰。具有显著礼乐特质的春秋秦文化是秦诗发生的基本文化语境,持久的文化接触和华夏民族认同则是其生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5.
对近30年来有关《孙子兵法》是战争之法还是和平之法的争论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将孙子置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置于中国农耕文化的土壤之中进行考察,认为孙子的核心文化精神乃是和谐竞争,并进一步指出,这一核心文化精神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而将研究的焦点置于竞争与和谐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矛盾之上,正是《孙子兵法》有别于其他兵书并高于其他兵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春秋战国文化具有以人为本、浓厚的地域色彩、强烈的政治意识、执着的精神追求、空前的学术自由气氛等五大时代特色 ,对我国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的外交,由于环境背景的不同,在战略策略的运用上,比春秋时期的外交壮观得多。无论规模,还是声势,均远远超过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外交与军事策略交替使用,并行不二;而在战国时期则变为以军事为主,外交为辅,与春秋时期大相径庭。此时,人们对于"周礼""仁义""道德"等态度日趋让位于实用主义的"功利"思想。春秋时期的"仁义道德"外交已经变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战国时期的"功利"外交,它的外交辞令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纵横家们博古通今,熟稔各诸侯国的政治事务,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善于抓住诸侯国君的心理,并据此而发挥其雄辩之才,口若悬河,极富煽动性和蛊惑性。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虽然总体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一些做法,但已经有了改变,开始向功利性转变,重饰词、贵激扬、尚铺张。  相似文献   

18.
礼贯穿于春秋时期战争的整个过程中。其内容主要包括战争过程中的祭祀、占卜、“致师”、“献捷”、“饮至”等制度化环节,某些战争规则以及战争参与者礼仪性的措辞和举止。春秋时期战争中的礼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在部分保留西周的形式和精神的条件下逐渐衰落。礼在当时之所以呈现这种特殊的面貌,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在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社会各阶层力量的重组推动了贵族社会的瓦解,作为贵族宗族组织重要维系的礼制亦随之衰落;但同时,瓦解中的旧秩序和旧意识形态仍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奄一定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19.
唐代以前扬州城市的人文学内蕴,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阐释:一是美学维度上,自春秋时期建造邗城至唐代唐城,一方面,扬州"江海扬波"的自然地理特征,积淀了扬州城市独特的美学内涵:就对象化角度而言,体现在汉魏六朝诗赋对广陵潮赞颂的雄奇之美;就主体化角度而言,体现在唐诗对江水流逝中自我个体生命存在觉醒意识的哲思之美;另一方面,屡遭劫难的广陵城也在诗赋中呈现出悲怆之美.二是伦理维度上,扬州在中国古代都市文明史中,是一个极富道德价值判断争议性的文化符号.一方面,扬州凸显了言商重利的社会风尚,形成了与传统伦理教义中重农抑商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系.另一方面,追求功利奢华、羡慕富商、注重情色感官享受,在扬州均被赋予了正面的道德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先后有两个齐桓公,不能把他们混为一人,两人在齐国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有卓越的贡献。齐桓公姜小白在春秋时期强盛了齐国,首霸中原,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田午在战国时期创办了稷下学宫,为齐国招纳了大量人才,为齐威王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并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局面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