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自策划新闻,从字面涵义看,大概可以理解为媒体主动策划的新闻."故意"和"下意识"的"自策划假新闻"一旦败露,对媒体公信力的损害,显然比一般的假新闻要大得多.尽管如此,在日常新闻实践中,自策划新闻还是越来越多.媒体在经历一次次自策划新闻的"洗礼"后,逐渐"尝到了甜头",这也成为制造"坏新闻"的温床.  相似文献   

2.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10,(18):26-27
对来源不明新闻、自策划假新闻、被策划假新闻、软稿新闻、断章取义新闻、不科学新闻、侵害性新闻、偷懒新闻等类别的坏新闻,媒体人怎么看待?是否曾创作或编发过这些坏新闻?所在媒体刊发和处理坏新闻的情况怎样?读者怎么看待坏新闻?在阅读时能否识别出坏新闻?本刊分别针对媒体人和读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相似文献   

3.
范非 《新闻采编》2009,(2):13-14
策划新闻是当今媒体颇为时髦的一个词汇。对之,有些业内人士持反对态度,理由是:策划新闻违背了新闻规律,"新闻始终不是策划出来的";还有人认为策划新闻等同于捏造新闻、炮制假新闻。对以上观点,笔者不以为然。依本人之  相似文献   

4.
刘飞锋 《青年记者》2010,(18):11-12
假新闻虽是新闻界深恶痛绝的公害,却屡打不绝,除了个人主观造假或故意放纵造假外,新闻媒体屡被忽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样的新闻可称为"被策划假新闻"。揪出"狐狸尾巴",媒体才不会被忽悠。"被策划假新闻"的"狐狸尾巴"有很多,最常见、最典型的有以下六种。  相似文献   

5.
刘文学 《新闻前哨》2010,(11):93-95
市场化媒体中现在共存着新闻策划和商业策划两种性质不同的策划,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策划的目的也各异。对两者的辩证关系进行正确认识和处理,对防止假新闻,促进新闻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媒体的毒瘤,而今一些假新闻不仅泛滥于地方媒体,也开始出现于国家级权威媒体,致使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痛打假新闻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透析假新闻的成因,阐释治理假新闻的对策,使大家识别假新闻,痛打假新闻,消灭假新闻。  相似文献   

7.
对来源不明新闻、自策划假新闻、被策划假新闻、软稿新闻、断章取义新闻、不科学新闻、侵害性新闻、偷懒新闻等类别的坏新闻,媒体人怎么看待?是否曾创作或编发过这些坏新闻?所在媒体刊发和处理坏新闻的情况怎样?读者怎么看待坏新闻?在阅读时能否识别出坏新闻?本刊分别针对媒体人和读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相似文献   

8.
2002年十大假新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去年本刊评选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迅即为国内外无数媒体所转载。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毫无兴奋可言,却感到自责和愧疚,因为在我们的理念中,新闻和造假本是水火不容。原打算“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是,2002年的传媒依然生产了为数不少的假新闻,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初衷,再作冯妇。比较而言,今年的假新闻有几大特点:一是数量多,几乎涉及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因此,今年我们的“评假”活动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即在每个新闻类别中评选出一条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二是完全造假的少,更多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人莫辨真假;三是假新闻的背景复杂,有些假新闻甚至是由一些利益集团直接参与编造。就在本刊付印之际传来消息,一些媒体炒得火热的所谓“三亚有望成为公开品尝虎肉的城市”,纯属无稽之谈,有关主管部门认为,这可能只是一条“经过策划的假新闻”,可见新闻打假之难,更可见对新闻打假决不能有丝毫懈怠;四是上当受骗的多,如转载国外“造假专业户”制造的假新闻。当然,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传媒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公开向读者致歉。如《家庭》《北京晚报》《扬子晚报》《华商报》等。同时,对造假者开始动真格,如《家庭》杂志解聘编辑,《华商报》开除记者……为了让新闻造假者遗臭万年,  相似文献   

9.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媒体的毒瘤,而今一些假新闻不仅泛滥于地方媒体,也开始出现于国家级权威媒体,致使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痛打假新闻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透析假新闻的成因,阐释治理假新闻的对策,使大家识别假新闻,痛打假新闻,消灭假新闻。  相似文献   

10.
以策划提高新闻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彤 《记者摇篮》2009,(2):21-21
在新闻领域,一些观点认为,策划是对新闻的扭曲,甚至是造新闻、假新闻。但是,此策划非彼策划。策划不是策划新闻,而是对新闻在写作上、处理上、包装上的策划,其目的是使新闻的传播性增强,让真正好的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以提高,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好的策划甚至可以使新闻传播的质量有惊人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实践中,我就碰到了一次假新闻,所幸自己没有上当,但让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多位同行却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二传手”,数家媒体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传话筒”——  相似文献   

12.
王轶群 《新闻传播》2010,(3):116-116
"新闻策划"成了一面双刃剑,策划得当,不但能充分调动媒体从业人员的能动性,还能充分挖掘新闻价值,扩大传播效果。但策划不当就很有可能会产生外延扩大、记者越位等现象,一旦走向歧途即会违背公共利益、违背新闻道德、违背新闻规律、违背客观事实,完全背离新闻策划的本意。正因为新闻策划在新闻实践中,经常被异化、滥化成新闻炒作,所以更加要实施新闻策划的过程中切实贯彻新闻真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人们虔诚地相信官方媒体,以为来自主流权威媒体的信息就是天籁之音不可亵渎。但是,陆续发生的若干假新闻事件,极大地考问着主流权威媒体的公信力。一是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假新闻;另一是“后妈虐童事件”,江西电视台首报后,报纸和网络都参与报道传播,结果却被证实乃人为捏造策划的结果。这些虚假新闻严重败坏了国家声誉,  相似文献   

14.
邓涛  陈航 《传媒》2003,(1):21-22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新闻的整体和新闻的各个部分,包括各个环节各个要素,都应准确无误。如今,随着传媒业竞争日益加剧,有意无意地误传、炒作假新闻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成了某些媒体应对竞争的“杀手锏”。假新闻严重败坏了新闻职业道德及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必然会出现新鲜事物,新的媒介技术,也在影响着网络环境,尤其是假新闻的出现对网络环境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影响。在2018年,也是假新闻比较猖獗的一年,假新闻也出现了以下特点:社交媒体在虚假新闻生产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专业媒体忽视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真实缺乏核实、假新闻更加博人眼球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辟谣难。假新闻最直接的危害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新闻真实必须是新闻工作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于如何应对假新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新闻工作者要注重核实新闻真实性、人工智能解决识别假新闻困境。  相似文献   

16.
"金庸被去世事件"显然应该成为自媒体繁荣图景下所有媒体的必读案例.2010年底<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和值班编辑因官方微博传播金庸去世假新闻而引咎辞职,这是近年来新闻媒体对传播虚假新闻追责最迅速、最严厉的一次,亦为微博假新闻问责第一案.  相似文献   

17.
"新闻策划"是当今媒体颇为时髦的一个词汇,它自出现之日起便备受争议。推崇者将其作为在媒体竞争日益加剧的态势下,避免新闻同质化,变新闻资源共享为独享的制胜法宝。反对者则认为,新闻不需要策划,新闻的本源是客观真实,不能通过新闻传媒的主观策划,实行主题先行,自导自演,"制造"新闻。新闻  相似文献   

18.
坏新闻     
不真实、不清晰、不科学、不适当的新闻,可称之为坏新闻。如今虽已不是假大空的时代,但坏新闻仍然不断滋生且多种多样,比如来源不明新闻、自策划假新闻、被策划假新闻、软稿新闻、断章取义新闻……  相似文献   

19.
在媒体日益发达和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虚假新闻时有发生。尽管新闻打假呼声日高,但假新闻仍屡禁不止,其中网络假新闻的比率不断攀升。2009年的十大假新闻评选中,由网络率先刊载的假新闻竟有3篇之多。网络假新闻数量的增多,极大地破坏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受众的利益。因此,摸清网络环境中虚假新闻的形态特征、生成原因,坚决治理网络虚假新闻,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人们发现新闻的面貌己然改变,新闻与文学、新闻与娱乐、新闻与各类资讯的界限日渐模糊,今天的虚假新闻花样繁多,比过去更凶猛也更具迷惑性,自2001年《新闻记者》发起评选“十大假新闻”以来,已在全国形成很大的影响。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是个再老不过的话题,笔者对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不完全统计,学者总结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媒体成因,媒体市场化进程中过分强调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新闻失实,媒体因扩张人员剧增使得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媒体因管理不严导致假新闻出笼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