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顺应论视角下,语言使用的语境分为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其中语言语境包含篇际制约、篇内衔接和线性结构三个因素。金融文本中的隐喻构成其文本语用风格,也是文本重要衔接词项,因此金融文本中英汉隐喻翻译的特点更多地体现在语言语境中的篇际制约与篇内衔接两方面。本人通过对现实中的案例分析发现,如果译者对这两方面顺应的意识程度较低,则会导致该领域的一些翻译问题。译者在从事金融文本的英汉隐喻翻译时,应该高度意识顺应金融文本的语言语境,使译文更显专业、流畅。  相似文献   

2.
吴萍 《海外英语》2015,(9):138-139
该文以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及葛浩文的英译本为语料,分析英译本的特征。通过文本细读,发现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体现了译者"翻译即重写"的翻译本质观。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及葛浩文的英译本为语料,分析英译本的特征。通过文本细读,发现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体现了译者“翻译即重写”的翻译本质观。  相似文献   

4.
杨萌萌 《现代语文》2009,(12):93-97
汉语古诗词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诗词是最具汉语言特色的文学文本形式,不仅凝练高雅,而且意义深远。因此,诗词翻译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准确地使原文意义再现。在翻译诗词的过程中,只有语言功能的对等、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相关同构体才能重现原文意义与风格。这样的同构形式便使得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与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达到了最大化的相似性。诗词翻译也就成功地传达了原文本的信息与意蕴。本文以苏轼词《江城子》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主要针对同构体在其文本翻译中的体现及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力求获得对同构传达意义的功能对等的深入阐释及其在诗词翻译中构建“同感”效果的重要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出版多部法律英译本,评估译本质量需要先确立一定的翻译原则。该文结合《商业银行法》三个英译本的不足之处,论述了法律翻译的精准和专业两个原则,以及二者对译作质量的影响。精准原则要求规范性法律文本的翻译应该在准确的基础上达到“精确”的高度,专业原则则要求译者精通语言、法律和相关领域几方面的知识。译者只有遵循精准与专业原则,才能保证法律译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语言文化差异必然导致翻译损失,翻译活动的特质性使译者有意无意进行相应补偿。为实现交际目的,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异常重要。该文以《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两位译者对于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手段,并探讨其背后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词汇的重复出现是语篇衔接的一个常见手段。通过《围城》中英文本对比分析后,发现英译本的译者在对此现象进行翻译时,主要使用了以下三种处理方式。首先,在词汇重复不多的情况下使用与原文相同的词汇衔接方法,或直接重复,或用指称照应代替重复的词语。其次,运用了语法衔接的手段处理了一些词汇重复的情况,这些手段包括替代、省略。最后,对于重复频率较高的词汇,将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相结合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8.
《河西学院学报》2019,(1):100-105
翻译经济原则与语言经济原则一脉相承。规定性翻译经济原则客观上受语言内部构成机制的制约,在翻译任何文本时都应该为所有译者共同遵循。描写性翻译经济原则是译者主观上作出的能动选择,以省略、名词化、动词化、级阶下移、原型词替代等为实现手段,并受制于翻译规范和文本类型,常体现于呼唤型文本而非表达型文本中。  相似文献   

9.
副文本是文本内外阈限的手段和常规,为译作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以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和切特斯曼交际伦理为理论依托,运用描述统计学收集文本:安乐哲与罗思文《论语》英译本,副文本和元文本来分析译者与作者、合译者、出版商、编辑、评论撰稿者以及读者间的交际伦理。通过分析,与副文本相关评论多达半数,读者选取译本时,不仅局限于译本语言,更多关注封面,副标题,简介,附录等,这得益于译者与合译者以及翻译过程中各方之间良好的交际伦理。  相似文献   

10.
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根据,对《围城》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按生态、语言、宗教、物质和社会五个方面进行了归类。通过分析《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文章认为为使目的语读者顺利理解原文内容,译者应选择顺应译语读者文化背景知识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词汇衔接是使语篇衔接的主要手段之一。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衔接方式上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了解了原文语篇中词汇衔接的关系,才能准确理解原文,从而确定译文的选词。译者不能照搬原文的词汇衔接方式,而应通过目的语的词汇衔接方式使译文语篇衔接、连贯。  相似文献   

12.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的两个重要因素,翻译是在语篇基础上,而不是在词和句的基础上实现。本文从语篇衔接和连贯的角度分析和比较了《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衔接与连贯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提高汉英翻译的质量,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译者在翻译时,必须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衔接和连贯。  相似文献   

13.
译者在进行中国经典作品外译时,应重视作品中传达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的转换翻译,文化负载词是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能够直接体现整部作品的翻译水平。本文针对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习俗文化等文化负载词,结合杨宪益、戴乃迭《祝福》英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以探讨文化翻译视域下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薛文慧 《海外英语》2014,(7):141-142
英汉对比研究时下的热点话题之一为英汉语篇的"衔接"。按照胡壮麟先生在语篇中的"衔接"分类,同构也被列为其中的一种,但此种衔接手段在中英文互译中不一定对应。该篇论文以李清照的词《诉衷情》及其英译本(茅于美)为语料,研究古诗词中的同构关系的英汉对比差异。  相似文献   

15.
法律语言是一种具有高度权威性和精确性的专门用途语言,有其独特的风格。长期以来,翻译界几乎都提倡用直译的策略去翻译法律文本,以忠实于原文。然而,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存在差异,一味地直译有时不仅不能使译文忠实于原文,还会使译文艰涩难懂,甚至出现谬误,因此,法律翻译中同样需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英译本证明了法律翻译创造性叛逆的客观存在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词汇衔接是使语篇衔接的主要手段之一。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衔接方式上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了解了原文语篇中词汇衔接的关系,才能准确理解原文,从而确定译文的选词。译者不能照搬原文的词汇衔接方式,而应通过目的语的词汇衔接方式使译文语篇衔接、连贯。  相似文献   

17.
以杨宪益夫妇《儒林外史》英译本The Scholars为语料,结合传播学理论,运用传播学模式探讨了译者对小说中出现的大量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处理和所采取的策略,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引起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思考,旨在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自建的《论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比较分析了《论语》十个英译本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研究发现,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语言文化背景,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苏慧廉和沃森对于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力求文章上下一致;理雅各、刘殿爵和利斯遵照原文形式;庞德偏向使用简单词汇;安乐哲的文化特色词翻译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道森、亨顿和韦利则偏好根据文化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对于《论语》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而言,译者如果能兼顾源语和目的语的特色及文化差异,采用简单词汇来直译,或对于难以直译的词汇,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樊慧敏 《海外英语》2012,(2):136-137
该文从生态翻译理论的角度,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据,分析译者应如何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实现金融文本的有效转换。从语言维看,译者译词须适应金融特点,行文适应金融文体特征;从文化维看,译者在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从交际维看,译者应注重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方面的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20.
在理雅各《大学》英译本中,注释占据了译本的大量篇幅。该译本在形式上与原文基本保持一致,大多是字对字、词对词的直译,对于原文中的中国特色词语和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译者主要通过注释的形式加以补充呈现。这些注释就是译文之外的副文本,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译者的翻译观,同时也能为读者清扫阅读障碍。本文从厚重翻译的视角出发,研读理雅各《大学》英译本中的副文本,总结其内容和特点,期望能为《大学》英译研究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