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播学的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应有一种社会责任,即要对社会负责,公众的信任是对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的肯定。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就是大众传媒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公信力是大众传媒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重要因素,公信力同时也是大众传媒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2.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众传媒要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与大众对于传媒的文化信仰相关.在具体的传媒运作中,大众传媒通过控制、选择、策划、营销实现自身的社会影响,而大众对于传媒内容的理性评判又表现出明显的有限性,这正是大众传媒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需要.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众传媒应是一个人文关怀者、社会前瞻者、文化生成者与建构者.  相似文献   

3.
一、泛娱乐化时代媒介社会责任的缺失 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主要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大众传媒所执行的社会功能.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提出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的是H·拉斯韦尔,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三个方面①.1959年,赖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提供娱乐"的功能②.后来,又有学者提出了第五个功能——教育大众③.因此说,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应该承担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教育大众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杨晓强 《新闻世界》2012,(10):69-70
承担社会责任是大众传媒与生俱来的使命。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传媒社会责任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为对传媒社会责任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本文从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特征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审美文化功能愈发重要的今天,美育更是无所不在.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育的社会性、自发性及愉悦性,都更为明确地彰显出来.今日的大众传媒以非常明显的态势担负了社会美育的功能,同时,还远比传统的社会美育更为集中,更为抢眼,也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充分认识大众传媒所负载的美育功能,发挥其塑造"完整的人"的积极作用,是当代美学的重要任务.大众传媒中的艺术因素是真正使人们对其青睐的核心原因所在,能否真正开发人们的审美感觉,培养人们的审美趣味,正确引领时代审美风尚,大众传媒担负着主要责任.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意识,即大众传媒应该担负社会美育的责任,给人们健康美好的审美享受是大众传媒不可推卸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已经延展和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质上,大众传媒都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  相似文献   

7.
高超 《编辑之友》2016,(1):41-45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正在成为人们认知外部环境和构建价值体系的主要依据,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愈发重大.媒体的社会责任并不是静态的,它与媒介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文章考察了媒介生态中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要素,它们与媒体社会责任担当之间相互博弈与作用,这将直接决定媒体社会责任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梁岩 《现代传播》2005,(6):118-119
社会责任理论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理论,它是传统自由主义理论的演变。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媒要履行社会责任,要对社会和公众负责,而当其不能履行这一责任的时候,其它社会机构可以加以干预,必要时,政府也可以借助法规等手段对其进行干预。自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之后,国际传播界对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问题便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社会责任原则也成为各国传播界都认可的一项基本行为规范。《新京报》和《今日美国》的言论版承载着媒介的社会责任。下面对二者的具体操作层面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其中的异同,从而促进我国报纸…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社会责任包括责任主体、责任客体、履责方式、履责内容四大结构要素;这四个方面顺次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大众传媒的特殊性对这四大构成要素提出了具体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中国民俗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关注中国民俗文化,围绕大众传媒对民俗文化建构的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在分析大众传媒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提及到其存在的缺失与问题,从而提出民俗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策略与启示,发挥大众媒体的传播优势,采取合适的表现手法,强化媒体责任,提高专业素养,在批判继承中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媒介批评的角度看,“走转改”是对近年来媒体特别是电视的低俗化、过度娱乐化、贵族化的一次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几年前,上海电视台一个研讨会的邀请函中的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科印象:在大众传媒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正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放眼传媒,绯闻八卦充斥版面,偷拍恶搞乌烟瘴气,恶意炒作屡见不鲜,虚假新闻时有所闻.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大众传媒应该坚守怎样的道义立场?大众传媒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操守?大众传媒应该肩负怎样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风险对现代社会的日益渗透,促成有效的科技风险沟通成为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科技风险属性与新闻运作规律之间存在冲突,导致在科技风险沟通的过程中,大众传媒新闻报道陷入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闻真实性与科学准确性之间的差距,二是科学风险的不确定性与戏剧性报道,三是消息来源的多元性与平衡报道.面对这种困境,大众传媒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应对,一是提高报道能力,二是以“公众理解科学”作为指导理念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们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大众传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信息化的时代就是大众传媒的时代。而所谓大众传媒,就是信息传播的载体。眼下的大众传媒像是一张无形的巨网,笼罩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无远弗届的笼罩。影响甚至改变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这种影响有良性的一面.也有不良的一面.本文侧重于批判当前大众传媒中的低俗和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呼吁大众传媒努力承担起社会良知代言人的使命及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4.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矛盾集中显现,社会群体事件发生频繁,社会争议不断涌现.这不仅使大众传媒拥有大量丰富而鲜活的报道内容,同时也使大众传媒承担起比以往更艰巨的辨伪存真的责任.一方面,大量的突发事件需要媒体及时报道和深入关注,另一方面,传媒又要承担起正确舆论导向的职业使命.  相似文献   

15.
对于大众传媒而言,透过这次海啸事件,无疑应当对自身功能作出深刻反思:在如海啸这样的突发性公共安全危机中,大众传媒究竟应当承担起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发挥什么样的社会功能?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当民众面临海啸这样的危机事件时,往往会通过对大众传媒所营造的意见环境的观察,同时结合自身所处的态势作出相应的行动。因此,大众传媒在公共安全危机中应当发挥社会舆论的"调控"作用。这次海啸事件无疑对大众传媒提供了这样的警示:构建公共安全危机中的舆论调控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正是由于电视媒体的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我们不得不强调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正确认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增强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于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发表自己的浅见,内容涉及到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以及强化措施等等,目的是引起社会的关注,提升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李清波 《传媒》2014,(6):73-74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本文探究了大众传媒的四项教育功能,即承载社会责任,传播精神文化;坚守科学精神,塑造传媒公信;雅化教育内容,发挥导向作用;"隐化"教育方法,提升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虽然大众传媒参与社会救助由来已久且一直在社会上客观存在,并且随着大众传媒种类日渐增多和社会功能的多样化,在人类对大众传媒高度依赖的信息化的今天,尤其在充满诸多复杂多样风险(或称为风险社会)的转型时期的现实社会,大众传媒参与社会救助则变得更为重要和紧迫,然而从现有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来看,虽然大众传媒在实践中一直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参与社会救助,但相关理论的研究依然没有得到重视与拓展,对大众传媒参与社会救助的问题还没有系统的专门研究,即使有零散的研究也往往仅停留在大众传媒的灾难新闻报道的经验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郭萍 《传媒》2016,(24):77-78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是国家特色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需要传承和弘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成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文化传播形式,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播的使命和责任.大众传媒在传播传统文化时,需要在保证质量、扬长避短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宣传艺术,达到雅俗共赏的宣传效果;也应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形象,塑造视觉效应,使其更加广泛和高效地传播,让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大众传媒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角色观念和女性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时大众传媒领域的性别偏见和歧视加以揭示和批评,主要就大众传媒对传统男性统治的"权力"关系体系的再现,以及大众传媒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对女性价值的物化进行分析,笔者以为应当减少大众传媒对传统性别歧视的建构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