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雒宏军 《江苏教育》2007,(13):83-84
前几年,关于教育要不要惩罚的问题讨论的火热。以情动人、赏识教育等等。很长一段时间让我们对教育惩罚讳莫如深,但是学校的现实不容乐观.一是打骂之声不绝于耳,甚至纹脸刺字、致人伤残;二是一些学生肆意妄为、胆大包天.教师却慑于“体罚”的恶名不敢管理,不愿管理。后来,总算搞明白了,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和赏识教育。并不否认对学生的批评与合理的惩罚.  相似文献   

2.
冉乃彦 《河南教育》2005,(11):43-43
惩罚对于教育来说只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一也就是说承认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并不等于必须有惩罚才是完整的教育。当老师没有使用惩罚而取得教育成功时,难道还需要检讨自己的教育不完整吗?  相似文献   

3.
切勿只“惩”不“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是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光有惩罚没有警戒的教育更糟糕!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所真正需要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道:“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一位中国校长问新加坡的一位中学校长:“是否…  相似文献   

4.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没有惩罚体验 的学生是不健康的学生,如果我们确实致力于把学生 培养成适应社会同时也是个性发展的人的话。 在教育中,奖励或许是最贴近善的手段,但是,并 不存在与之相对的另一端。也就是说,我们绝对不要想 当然地把同样是作为手段的惩罚误解为是最接近恶 的。教育中大部分惩罚的出发点正是朝向善的。我们应 该努力的,不是空谈教育中应不应该有惩罚和实际中 是不是有惩罚,而是如何使奖励与惩罚作为教育手段 相互匹配得更好、更艺术,以及因为教育惩罚的合理 化、科学化而避免极端事件的反复出现。可以说学校 中,没有不曾惩罚过的教育者,也没有不曾受过惩罚的 受教育者。 问题之一是我们有必要好好学习如何惩罚,正如  相似文献   

5.
谈惩罚教育     
在现在的班级管理中。对于学生的教育,社会、学校大都提倡赏识教育,避免惩罚。杜绝体罚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谈罚色变,放弃惩罚,我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它将失去教育力度,使学生思想涣散,行为会随心所欲。应该明白我们所说的教育惩罚与体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等同。教育惩罚是纠正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手段,通过惩罚能引起畏惧和悔恨,从而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并通过意志而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体罚是一种有意识地造成学生身体的痛苦来制止和预防某些问题行为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苏凌 《师道》2004,(7):19-20
曾听过一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惩罚的教育不是教育。窃以为是很有道理的,教育需要激励与鼓舞,也需要适当的惩罚。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认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但当教师对学生实施的不只是必须的罚,而是体罚、心罚……罚出格  相似文献   

7.
在赏识教育备受推崇的今天,有人认为惩罚教育已没有必要了。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晓云却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孙云晓先生曾经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接受适当的惩罚和磨难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我们与其回避惩罚,不如正面探讨,让教育中的惩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和明确,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1.惩罚要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施惩罚的前提。对学生实施惩罚,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对”与“错”,以及惩罚的依据。要先有规矩,后有惩罚,千万不可随意而为。为此,班级要制定自己的班规。而班级“立法”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其实施惩罚和实施什么样的惩罚。…  相似文献   

9.
报刊撷英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论界不敢谈惩罚,第一线的教师也害怕说惩罚。大家总是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应该“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有些“教育专家”也常常“高屋建瓴”地教诲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要“说服教育”,要“正面教育”,要“感化”,应“宽容理解”……其实,一味如此是非常不当的。什么是教育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布鲁纳称之为负强化。教育惩罚大体可分为精神类与行为类。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后者如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可以…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赏识教育过度泛滥的时代,我们有必要反思我们教育政策的极端性。如果说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是一对矛盾体的话,我们需要重提惩罚教育,因为只有矛盾的双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才能达到和谐。我们说,惩罚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中如果没有惩罚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教育,不等同于“体罚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赏识教育备受推崇的今天,有人认为惩罚教育已不必要。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惩罚教育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惩罚教育不是体罚教育,有它本身的原则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恰当地发挥它的作用的话.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将更加完美,我们的教育手段也会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时下,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已成为多数教育者的共识。惩戒本身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适度惩戒蕴含着教育者良好的期待和深远的关爱。如何科学地实施惩罚教育,是问题的关键。为此,我们选登了4篇有关教育惩罚的文章,希望能引起一线老师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沈洪建 《班主任》2008,(5):39-40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老师去内蒙古一所学校讲学时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此话一出,引起轩然大波。不少教师惊讶不已,现在谁还敢批评、惩罚学生啊!  相似文献   

14.
惩罚与奖励一样作为教育管理的一种基本方式,往往是育人者手中经常用来规范孩子的‘法宝’:孩子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要惩罚、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某种要求要惩罚、孩子的言行不规范要惩罚……反正,惩罚就是育人者手中一张老面孔的“通行证”,但是这副面孔却过于呆板。过于冷酷,缺乏新意,没有一丝温情:要么抄作业,要么罚站,要么叫家长……可结果呢,孩子们的积极性并没有罚出来不说,逆反心理反而被‘惩罚。得格外分明。最近读到一则小故事,猛然悟出教育的惩罚原来也有自己的“体温计”。只有用好这支“温度计”,让惩罚充满暖意,富有情趣,才能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惩罚教  相似文献   

16.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惩罚不是体罚,我们可以让惩罚变得美丽。具体做法是:惩罚的前提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没有爱心的惩罚就是对学生的报复;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因材施罚;惩罚要及时,要有度;惩罚更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犯错的学生也是人,我们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要做好惩罚"善后"工作,及时与受惩罚学生进行心里沟通,反馈惩罚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2007,(12):45-47
教育惩罚(或者说教育惩戒)正在成为许多中小学校长、教师的一个禁忌,在强调激励、赏识的同时,对惩罚往往绝口不提——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没有人不使用某些惩罚的手段,甚至有人喊出了“教育,拒绝惩罚”的口号。  相似文献   

18.
美好的惩罚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碰到犯错误的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学生呢?具体分析了如何惩罚才是充满艺术和智慧的。  相似文献   

19.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结果。它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但是,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只要教师讲究惩罚策略,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惩罚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教育惩罚是一种促进学生改正错误的教育手段,通过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痛苦而发挥作用。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方法本身没有好坏,只是由于一些教育者没有充分理解其功能、目的及要求,较少考虑受惩罚学生的主观感受,忽视激发并利用学生的内在力量,而主要借助外在教育压力进行惩罚,因此在使用时造成了许多伤害问题。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根据惩罚的功能和要求,以及学生主观方面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以取得学生内在力量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