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是德国法学的独特创造。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出现适应了德国普通法时期的现实需要,为了继续保留住物权行为无因性的适用空间,无因性开始了相对化,绝对的无因性被打破,使得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在现在的德国,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同时在立法中规定,但是这两项不同的制度就同一项交易指向不同性质的法律行为,使得无因性在德国的法制环境中有了生存的空间。物权行为无因性在我国则没有适用的余地,因为我国不承认物权行为,我国奉行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排除了物权行为的适用,善意取得与公示公信制度完全可以保护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2.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是德国法学的独特创造。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出现适应了德国普通法时期的现实需要,为了继续保留住物权行为无因性的适用空间,无因性开始了相对化,绝对的无因性被打破,使得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在现在的德国,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同时在立法中规定,但是这两项不同的制度就同一项交易指向不同性质的法律行为,使得无因性在德国的法制环境中有了生存的空间。物权行为无因性在我国则没有适用的余地,因为我国不承认物权行为,我国奉行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排除了物权行为的适用,善意取得与公示公信制度完全可以保护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3.
试论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保护交易安全上,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已成为学者们争议的焦点之一。通过对“优越论”观点的冷静分析发现,这两者制度在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中有着不同的价值定位。在采取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原则固然可以与善意取得制度成为互补关系;但在我国采取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不管在形式合理性还是在实质合理性上,善意取得制度均比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原则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朱小平  徐成立 《时代教育》2007,(6Z):140-141
第三人保护问题是物权法中的重要范畴,其中涉及的规则主要有善意取得制度、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以及公示公信原则等。在三者的取舍和相互协调方面,笔者主张抛弃德国法中的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以公示公信原则为核心,以完善后的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为补充构建中国物权法中的第三人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5.
论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与善意取得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法法典化进程中很重要的立法是物权法 ,物权法中极重要的一项制度就是物权行为。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是否应该采纳是制定物权法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拟就学者反对物权行为无因性 ,主张由善意取得制度代替的理论予以反驳 ,从而得出物权行为无因性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法法典化进程中很重要的立法是物权法,物权法中极重要的一项制度就是物权行为。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是否应该采纳是制定物权法不中回避的问题。本文拟就学者反对物权行为无因性,主张由善意取得制度代替的理论予以反驳,从而得出物权行为无因笥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追溯物权行为理论起源,梳理物权变动理论模式及应考虑的因素,得出的结论是应建立以物权无因性理论为基础,以公示公信制度为原则,以善意取得制度为补充的确认物权变动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8.
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是物权与债权二元划分的支撑。物权变动的"双重要件"要求物权合意与公示行为得同时具备,方可产生物权变动的效果。物权行为的成立和生效可参照民法总则关于法律行为的规定,但适用规则中亦存有诸多重大的差别,特别表现在无效的物权行为、可撤销的物权行为和效力待定的物权行为中。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分离原则逻辑推导的必然结果,由于无因性的本身存有的缺陷,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小范围的突破。整个物权行为理论在具体案例中应用的价值与善意取得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无权处分涉及到原所有权人、无权处分人以及第三人的三方法律关系,特别是在原所有权人与第三人的利益之间,法律应该站在哪一边,如何协调他们的矛盾与冲突,是法律应予以关注的焦点。善意取得制度在理论上存在矛盾,在审判实践中常陷于两难困惑。在对因无权处分所涉及的第三人进行保护之时,我国物权立法宜采用以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为基础以善意取得原则为补充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物权行为中的意思表示虽受制于法律的规定和债权行为中的约定,但仍是与债权行为中的意思表示具有不同性质和内容的独立的意思表示,故而物权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够也不应该单纯人逻辑上由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当然推出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本文主张从意思自治的角度考察,当事人有效的物以合意应受到尊重,物权行为效力不受债权行为无效或被撤销的影响。同时,物权行为的有因或无因也是法律价值判断、当事人利益衡量之立法技术的结果,进而主张采购无因性理论,并将其作为善意取得制度及物权从公示时起发生变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下的教育公共品供给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共品供给的总量不足、形式单一和使用低效以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教育公共服务的不均等是我国当前教育公共品供给的突出问题。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这些问题都是政府垄断公共品供给体制的必然产物,由于政府是由个人组成的集团,因而不可避免地放逐自身对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的追求,从而导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政府失灵"。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动摇教育公共品供给不均等的基础,构建教育和谐发展的新秩序。这些措施包括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公共教育行政体制和多方参与的教育决策机制以及教育督导的社会化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公共管理制度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创新。当代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多中心的治理结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是一个多元主体系统,其中,非政府组织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很不成熟,还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加强管理,增强其能力,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务接待有其合理性,是滋生公务腐败的温床,是社会分配不公、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来源。在公务接待会计制度改革中推行公务卡,对防止公务接待中的腐败问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根本解决公务接待中存在的问题,核心是进行财政制度改革,公务活动信息必须公开,接受人民监督。  相似文献   

14.
公共财政体制转型及其法治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带来财政职能的调整和转换。我国的财政机制必须相应地从原有的“国家财政”转变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类型。公共财政直接引起我国政府经济行为的变革,必将推进财政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文章阐述了公共财政体制转型的意义、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及其运行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了实现公共财政法治化的具体对策与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的理论诉求。中国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需要深入研究农村公共财政。农村税费改革的推动和深入,为研究农村公共财政提供了契机。农村公共财政是为满足农村公共需求,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目的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或财政运行机制。财政体制变迁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中国农村财政体制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并呈现不同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公共危机就是指社会遭遇严重天灾、疫情或出现大规模混乱、暴动、武装冲突、战争等,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遭受直接威胁的非正常状态。目前,各国政府面临着各种公共危机强烈冲击。就我国而言,防范公共危机,必须做到:树立全民公共危机意识,建立危机预警监测机制;建立和完善政治与法治支持机制等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公共图书馆服务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一项利民的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在楚雄州才刚起步,在楚雄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中,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经费投入体制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完善图书馆公共服务人才管理机制,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发展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看作一个整体的共生系统,对于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发展有重要意义。城乡公共服务共生系统构成要素有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共生系统的动力是达到理想共生状态的演进规律以及系统内各个要素的共同作用力;共生系统的阻力包括共生单元兼容性差、共生界面交流不畅通、共生环境不完善。为了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系统中各个要素有机结合发展,构成一个相互依存、彼此激励、共同进化的系统,应该要构建共生系统的形成机制,即利益兼容机制、界面融合机制、环境诱导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公示公信原则为物权法的一项重要且基本的原则,依物权变动的便捷性要求,登记不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唯一公示方法,而其他公示方法与登记具有同样的公信力,但为了保证物权变动的安全,则应赋予登记以最强的公信力;善意取得制度是对公信原则的贯彻,其本质并不要求其只适用于动产交易,在不动产交易中也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以实现不动产交易的“动”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公立高校教育股份制体制创新的关键是要明晰运作中的产权及建立现代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并以图的形式加以说明。笔者对沈阳师范大学部分二级学院实行教育股份制的实例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公立高校教育股份制,并提出了我国部分公立高校实行教育股份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