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就业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中所经历的重大转折,是完成社会化的重要事件,近年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冲突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社会学的社会化理论为视角,在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做概括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社会化的影响因素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技巧、方法和途径,以期帮助大学生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适应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对政策有效性的感知应成为评价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效的一个重要参数。因为不同性别、生源地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群体在对拓宽就业渠道的政策、完善就业市场体系的政策以及其他配套政策实效的感知上都存在着一些显著性的差异。在拓宽就业渠道和相关配套政策中,男生比女生、农村比城镇的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认为西部和基层就业政策对就业有帮助。在政府完善就业劳动力市场体系的政策中,家庭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缺乏的毕业生认为"整顿就业市场秩序"和"建立就业网"对他们就业的帮助更大。  相似文献   

3.
"基层"已成为未来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重要的空间。为了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和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原因,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本文以洛阳大学生为例,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观"进行了实证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四力助推",即: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基层岗位的吸引力、高校教育的匹配力和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4.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尤其能够实现"人职匹配",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在讨论人职匹配理论运用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毕业生"人职难以匹配"的具体原因,并从学校及学生两方面积极探索了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人职匹配",提高就业质量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劳动力市场参与者中最具竞争优势的群体,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体现在政策的"普适性",除非大学生具有"特殊性"所涵盖的某些弱势特征.但是,整个劳动力市场过程并不总是像最终的统计数据那样完美,其中经历着很大的波动,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福利损失,从而使大学生就业也成为一种"特殊性"政策领域.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劳动力市场参与者中最具竞争优势的群体,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体现在政策的"普适性",除非大学生具有"特殊性"所涵盖的某些弱势特征.但是,整个劳动力市场过程并不总是像最终的统计数据那样完美,其中经历着很大的波动,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福利损失,从而使大学生就业也成为一种"特殊性"政策领域.  相似文献   

7.
蒋承  李笑秋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2):47-56,188,189
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和缓解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极为重视,出台了大量政策,然而关于这些政策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组织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基于“个体—环境—行为”三元交互理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感知行为进行讨论.研究发现:大学生个人特征在对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上有显著影响,但最终影响基层就业意愿的关键性因素是家庭和学校等环境变量,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了解程度显著地影响到其对基层就业政策的认可程度.本文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下一步应加强基层就业宣传工作以及关注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8.
高前前  贾慧敏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8-109,113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国家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而实施的一项导向性政策。1995年至2010年,政策经过了萌芽、试点、推广普及和政策完善四个阶段。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大学生"村官"没有树立扎根农村的思想;在生活和情感方面没有与村民充分融合;专业知识背景与农村的实际需求不对应;借调问题突出等。针对问题,要从大学生"村官"自身,完善制度和做好宣传工作等方面加强大学生"村官"建设。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笔者在分析了"供给说"、"需求说"、"政策说"和"次贷说"等解释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后,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最重要的措施是约束和规范政府自身行为,使其承诺可信度大大提高,这样民营中小企业才能发展壮大,进而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0.
解读大学生"就业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本文从政策、社会、学校、个人、家庭等方面分析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提出现阶段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措施进一步扩大规范就业买方市场,改善大学生就业卖方市场.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个体差异性及学校教育管理的缺失等,导致了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敌意和行为习惯的冲突等方面的人际交往问题,高校学生寝室管理模式的健全、寝室文化的建构及相应的心理辅导是解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宏观经济政策与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一些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垄断性行业收入畸高,刺激了大学生的攀比心态;收入的地区差异偏大,加速了大学生向主要劳动力市场集聚就业;中小企业在经济刺激政策中受益不多,导致"无就业增长";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结构性失业等。促进大学生就业,就要厘清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确立"就业优先"的战略目标;调整收入分配差距,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控房价,完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全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新疆农牧区也存在大学生就业的难题。由于经济、社会等各种原因造成了返乡哈萨克族大学生就业难,从而造成一定数量的人才由农牧区流向城市;同时,在哈萨克斯坦"回归"移民政策吸引之下,也流向了国外。因此,返乡哈萨克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会影响当地社会稳定与发展,也可能成为跨界民族问题的潜在诱因,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沈建新 《林区教学》2012,(12):124-125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因为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学生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全社会对这个话题都十分敏感。同时,很多大学生"被就业"的现象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鉴于此,对大学生"被就业"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即高校就业工作存在的行政化倾向、改革就业率统计考评手段,以及加强对政府和学校的监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同时并存,意味着大学生就业适配性问题的日益突出。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就业适配性问题的主要表现,从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制度和大学生就业能力三方面寻找适配性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以期能找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适配性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以上三个方面提出加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适配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煤企定向"政策和"学分互认"政策是一项使国家、企业、学生、学校都受益的好政策。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政策下的大学生入学摸底考试成绩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说明了政策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学习效果的影响,由此提出了制定政策应该考虑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造成就业难的原因包括大学毕业生自身认识不到位、学校就业教育不足、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毕业生存有偏见等。为解决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端正心态、提高就业竞争力;学校应改革教学内容,尝试校企业合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用人单位应努力创造公平公开的就业环境,合理签订劳动合同;社会相关部门应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信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和加拿大都基于经济背景确立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政策,并随着现实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分别形成了以"奖助并举"与"贷助打包"为主要特征的资助政策体系,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推动两国少数民族的发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奖助并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政策,但我国也应积极借鉴加拿大资助体系的法制化与"打包"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和强化应用贷学金资助项目。  相似文献   

19.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是实施人才战略的系统工程。其系统要素政府、高校、学生、单位和市场五个角色相互作用形成了大学生就业"大联动"机制,其目标责任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推动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其实现途径之一就是系统要素都要建立内部的大学生就业"小联动"机制,即政府要建立"发展经济、政策保障、治理就业"的联动机制,高校要建立"特色招生、精心培养、服务就业"的联动机制,学生要建立"奋发学习、个性成才、理智就业"的联动机制,单位要建立"联合培养、创新发展、推动就业"的联动机制,市场要建立"完善体制、优化配置、指导就业"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曹菊案作为"中国就业性别歧视第一案"的和解结案,是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和实践的重大成功,但违背大学生就业公平权的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诸如大学生个人、用人单位、学校、法制等多个方面。这些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严重侵害了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公平权。因此,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反性别歧视对策的研究显得具有特别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