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出现成为文坛热潮,首先,底层写作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变化紧密相关,其次,底层写作也是文学观念、实践自身发展的合理走向。文章着重分析底层写作出场的文学语境,追寻底层写作与新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论文分析了近来底层写作两种倾向:“美学脱身术”和“苦难叠加”,认为这两种倾向都并不能真正表述底层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那儿》在“底层写作”中的独特性及其现实、思想背景,并将其与“左翼文学”的传统相联系,认为“左翼文学”在历史实践中虽有诸多失误,却是当下理论与创作界值得重视、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底层问题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当代作家的关注。描写底层、反映底层人们的生活与追求、揭示底层存在的问题等的底层写作成为当前文学的重要主题。在众多的底层写作中,新生代女作家魏微的写作则显示了独特的意蕴。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底层写作现象逐渐成为文坛的热点问题.对于底层写作所呈现出来的立场和精神,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分歧.文章试图以儒家人文精神为出发点,结合当代底层文学的创作实际,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中去寻找底层写作的理论和价值观根源,对底层写作现象做一个理论透视.  相似文献   

5.
“底层文学”的作品在学术界的质疑声中大量涌现,仔细解读这些作品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底层文学”的作家们在创作中走入了误区。诸如作品中底层生存环境与现实的偏离、情节的“失真”和人物的“空壳化”等。  相似文献   

6.
底层写作是对底层弱势群体艰辛生存状态的记述,体现了文学的人道主义关怀。近年来,"底层写作"成为一种新的文艺思潮。然而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其处境异常尴尬,文本惨烈的悲剧描述已很难打动读者。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着重分析社会方面和作品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随着"底层"概念的引入和《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发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的生存和发展危机日益严重的现实开始越来越为知识分子所关注,底层意识和底层写作开始凸显。而这时我们的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和创作却还在倡导所谓的"性别解放",进行"身体写作"。文章认为,当前的国情需要的是女性主义对底层和底层女性的生存发展的关注,关注底层现实命运应是女性主义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底层写作"的出现开拓了文学的领域,带给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新的天地,然而底层文学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和素养,本文试图对底层文学写作"惊悚式苦难叠加的叙事陷阱"和"苦难之外的主题缺席"两个方面的流弊进行反思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底层文学”的相关研究在过去近十年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跟风而上的研究热潮却陷入困境,比如边界模糊,样本以偏概全,观点重复,阐释大于创作等。另外,如何表达底层生存、作品文本价值的评价、“底层文学”接受者研究等三个方面的研究仍需深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底层文学"的写作及论争如火如荼,"底层"这个词频繁出现于公众视野。本文从底层文学出现的原因,底层文学的研究现状,底层文学出现的意义和局限,以及底层文学面临的出路等方面进行阐释,试图重拾人们一度冷却的底层审美热情。  相似文献   

11.
文学创造是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来实现其价值功能的。“底层叙事”作为书写当下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生存境况的新兴文学范式,其情感评价体现出“尚苦”、“尚恶”和“尚苦”更“尚善”的倾向,而前者还是更普遍的倾向。这两种倾向融进了作家的审美价值倾向,呈示着不同的意义,对接受者必然产生不同的精神引导,并且影响着“底层叙事”价值的实现。情感评价成为认识“底层叙事”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2.
作家在"底层文学"中塑造"底层形象"时,常以代言人的身份自居,表述底层时往往有很强的主观性,将底层人物想象为具有极大苦难而必然走向堕落或者为了道德的完善而带有悲剧色彩的形象.这却掩盖了底层的真实情形,与底层文学的初衷相背,成为"底层形象"抒写的一个怪圈.  相似文献   

13.
"底层写作"是21世纪初崛起的一股文学创作潮流,它把关注的对象限定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特别是进城的农民工,通过描写他们进城前后以及在城市中的遭遇,对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批判与指控,深刻地揭示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正在加大的无情现实,对底层民众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底层写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品格,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残酷的真实,彰显出一种苦难美,对于我国当下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底层写作"特别是其典型代表"打工诗歌"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打工诗歌"是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具有研究价值。文本试图对当下批评界对"底层写作"特别是"打工诗歌"的研究作一个综述与评介,总结"打工诗歌"研究现状及"打工诗歌"的创作特征,确认"打工诗歌"在当代文学中所处的文学地位与彰显出来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底层文学”创作是新世纪以来文学界的一个重要现象.“底层文学”创作也面临着一些困境,这主要体现在三点:过度的苦难叙事、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及对故事的过分追求.“底层文学”创作困境的形成有着复杂的成因,要改变这种创作困境,应该从世界文学创作的宝贵经验中吸取精神资源和营养.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这就是底层文学的崛起。底层文学无论是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还是在叙述视角的采用方面,抑或是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塑造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性。底层文学就是新世纪的先锋文学,其文学性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底层文学"的兴起,其在中国文化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内一些知名的大型文学期刊也对"底层文学"的关注度随之提高,这对"底层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底层文学"在我国已有1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随之不断增多。本文基于底层文学和症候式分析法,对底层文学的现状进行描述,从"底层文学"精神价值和超越现实生活的精神境界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症候式分析。  相似文献   

18.
当下底层写作呈现为以下生态:一是以贾平凹、迟子健、刘庆邦等为代表的领军人物对底层的言说;二是以周崇贤、刘伟章、张传明等为代表的打工作家对底层的诉说;三是在市场经济语境中,底层写作沦为一种消费符号.当下底层写作的局限性表现为代言的叙事方式、二元对立的叙述图景和道德缺位的叙述缺限.当下底层批评道德缺位,且呈现出病象特征,构建健康的底层批评是构建健康的底层写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的是两个相互承接的角度:第一,"底层文学"的合法性.和"否认'底层问题'文学的虚构和美学化"的观点相比,那些关于"底层问题具有文学表述必要性"的论述有其独到之处,这些论述包括底层的自我表述缺乏历史理性的总体观念、雅俗问题、文学必要的社会效用等等.第二,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规定背后具有深刻的话语意图,人们要从中寻求风格的历史延续性,但"现实主义"到底是人们对"底层文学" 风格的总结还是一种必要的"建构"?文学的题材和文学的社会功能能否规定文学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王树军将其创作的河床凿在坚实的现实大地上。他的短篇小说多以由乡村进入城市者的生活为题材,表现底层人的生存苦难是其写作的重点。然而其笔墨又不局限于对苦难的书写,而是在苦难的叙述中挖掘人性的闪光点。底层文学常见的平面化倾向因此而得到了突破,底层人物形象也以其鲜活的质感而具有了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