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课程倡导: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但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如何使“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出亮丽的风景呢?现笔者结合《长方体的认识》中面、棱、顶点的两个不同的教学片断来谈点想法。片段一描述:(师生共同切土豆,建立概念。)师:(示范切第一刀)请同桌合作垂直地切一刀,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生1:切一刀后出现了一个平平的面。(板书:面)生2:摸一摸有粘呼呼的水。(生窃语:那是土豆的汁水)师示范切第二刀,生也模仿着切一刀。师:摸一摸,又发现了什么?生3:又出现了一个面。生4:我还发现了一个角。生5:嗨,我还发现了一条边。师:这…  相似文献   

2.
一、捡萝卜这是一年级数学课。老师把“萝卜”“白菜”(纸做教具)贴在黑板上。忽然,“啪”的一声,一个“萝卜”掉在地上。一个学生连忙跑到黑板下捡起“萝卜”,双手向老师递去。老师白了这个学生一眼,一脸严肃地说:“上课不要随便下位!”  相似文献   

3.
圆锥和圆柱是立体几何部分。立体几何关键问题就是进行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而小学生很难做到这一点。为此,我根据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及数量、图形的变换特点,归纳了复习要点,供教师们参考。一、关于“削”的问题(即将一种物体削成另一物体)。1、把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必须抓住两点:①圆柱的底就是圆锥的底;②圆柱的高就是圆锥的高,才能得到最大的圆锥。例如,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 h,把它削成最大的圆锥体。问:A.圆锥的体积是多少?(V 锥=1/3πr~2h)B.圆柱削去的体积是多少?(V 削=V 柱-V 锥=πr~2h-1/3πr~2h=2/3πr~2h)C。削去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V 柱-V 锥/V 柱=2/3)2、把正方体削成最大的圆柱体或圆椎体,必须抓住两点:①正方体的棱长就是圆柱或圆锥的底面直径;②正方体的棱长也是圆柱或圆锥的高。例如,一个棱长为 a 的正方体削成最大的圆柱体。问:A.圆  相似文献   

4.
削芒果     
今天,我看见妈妈从冰箱里拿出两个芒果,就吵着要吃,让妈妈帮我削xiāo皮。可妈妈说:“你长大了,应该自己削皮了。”我只好自己削皮。一开始,芒果滑huá溜liū溜的,我削了半天也没削去一点点儿。我很生气,就用刀狠hěn狠地向芒果刺cì去。哎呀!不好!我把芒果的肉捅tǒng掉diào了一大块。不过,开了个口子,我就可以小心翼yì翼地慢慢削了。还别说,这一次我削得很成功,一点肉也没削去,皮削得又长又薄báo。削着削着,我突tū然发现了一个秘密:我横着削皮时可以削去一大块,竖着削皮时只能削去细细的一小条。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原来削芒果也会削…  相似文献   

5.
一、捡萝卜。这是一年级数学课。老师把:“萝卜”、“白菜”(纸做教具)贴在黑板上。忽然,“啪”的一声,一个“萝卜”掉在地上。一个学生连忙跑到黑板下捡起“萝卜”,双手向老师递去。老师白了这个学生一眼,一脸严肃地说:“上课不要随便下位!”  相似文献   

6.
论及“吃”,我没有丰富的阅历可与美食家相媲〔pì〕美。而我在众多美味佳肴〔yáo〕之中却偏爱苦瓜,对它还真情有独钟呢,这儿有一个小故事。一次上外婆家,桌上摆了一盆卵圆形的瓜,外婆笑着说:“这是苦瓜,多吃点,很可口的。”我一看,削去了皮的苦瓜呈淡绿色,像碧玉翡翠般一棱一棱的,显得水灵灵的。可我一听这名字就厌恶:“不吃,不吃。”妈妈在一旁劝说:“苦瓜是清火之物,是上等的蔬菜呢。”说罢便夹起一块塞进我嘴里。“苦!”我忙不迭地将它吐了出来。自这件事后,我对苦瓜是敬而远之,尤其对那“清火之物”、“上等”的说法不敢苟同。可苦瓜…  相似文献   

7.
<正>在《认识长方体》一课的教学中,多年来我们的常规教法是把准备好的长方体盒子拿来让学生观察面、棱和顶点的关系,而这回我打破了以往的常规设计,在课堂中亲自用白萝卜切出一个长方体,边切边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形成过程。课结束时,学生们蜂拥而上,把白萝卜这个"教具"抢着吃了。我及时采访了几个同学:一个同学说:"萝卜真甜";另一个同学说:"这个萝卜和家里吃的萝卜意义不一样";还有一个同学说:"这是一节‘好吃’的数学课"。  相似文献   

8.
“小白兔拔了5根萝卜,小灰兔拔了14根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多拔了几根萝卜?”这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的内容。比较两个量的多少,通常我们称它为“比较减”。“比较减”是减法中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教学中老师经常使“妙招”:圈重点字“比”,记住比多比少都用减法,大数-小数=相差数。在教学中,我也如此,但不少学生还会出错。午间休息时,我安排班里的几个小老师辅导,过了一会儿,罗同学来到我身边:“老师,这个题目我会做了。”我迫不及待地让她说给我听。她一边指着图(如图1)一边说:“小灰兔比小白兔多拔了几根萝卜?就要先‘一一配对’,把小灰兔的萝卜派出5根和小白兔的萝卜‘一一配对’,派走配对的萝卜就是少了的,要减去,14-5=9,9就是剩下没有配对的萝卜数,也就是小灰兔比小白多拔的萝卜。”  相似文献   

9.
萝卜灯     
中午,女儿从幼儿园回来,抱回一个紫白相间的圆萝卜。一边把萝卜举给我,一边又兴奋又着急地对我说:“妈妈,下午你一定要跟我去幼儿园,带上刀和勺儿。” “一定要去?” “对!你看,这个萝卜上要挖洞,要这样切下一块,然后盖上,穿上绳子,很多事情呀!” “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你不帮我,我怎么办?”她急得要跳起来的样子,我觉得很好玩。说:“为什么要我帮你,人家小朋友怎么做的?” “人家的妈妈上午就来帮了,都快做好了,我没有妈妈帮,不会做。” “你们老师怎么搞的,怎么把妈  相似文献   

10.
一、谈话引入,导出课题(课上,靳老师用简短、清晰、富有条理的话语向同学们做了自我介绍,然后请同学们讲讲听清楚了几个意思。)师:现在请一位同学说,靳老师刚才这段话说了几点意思。(一位同学概括了靳老师话的意思后,末尾还加上了自己对靳老师的印象——“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等。)师:最后这几句话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我们谈话之后你的感受!(板书:感受)请大家读这个词。(生齐读)师:什么是感受?生:感受是内心活动,是人心里面的情感活动。师:我们去感知周围的情况,感觉到它就叫——感之于外。生(:齐读)感之于外。(师板书:感之于外)师:看…  相似文献   

11.
红灯亮“为什么两个人比一个人重要?”三个小伙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可是不一会就吵起来了。明明要看奥特曼,聪聪和强强却都要看机器猫。明明说:“这是在我家,要听我的。”正说着,妈妈出来了,问清了缘由之后,对明明说:“明明,他们俩是小客人,而且他们两个人都要看机器猫,2比1,你应该让给他们。”明明一脸的不高兴:“为什么两个人比一个人重要?我要看奥特曼!”“拔萝卜”老师正在教“拔萝卜”的儿歌,解释过歌词之后,老师说:“萝卜需要小朋友齐心协力才能拔起来。”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自己就能拔起来,不需要其他人。”另一个孩子坐…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 ,笔者有幸被邀请参加一所学校搞的公开教学活动。活动中 ,听了几节语文课 ,都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 ,倒是一位叫刘敏的老师所设计的板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刘老师上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她设计的板书如下 :可以说这是一则设计得很“完美”的板书。说它完美 ,是因为这则板书具有以下三点“美”的特征 :1 别致的形态美。一是对称。纵、横两条直线把“图形”平均分成四块 ,使它既有上下之对称 ,又有左右之对称 ,还有斜角之对称。二是浑圆。板书主体由4个“圆”构成 ,且是大圆套小圆 ,形成了有序的“靶面”。三是“衬托”。圆外添加…  相似文献   

13.
削土豆比赛     
作文课上,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5个土豆和一个土豆挠子,说:“咱们来个削土豆比赛。”比赛开始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削起了土豆。最逗人的是付添龙削的土豆,简直就是青蛙盘腿,我笑得嘴都合不上了。他还做了一个“假山”,上面粗,底下细,中间还有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课上,老师正在板书,一学生用笔在桌上敲打起来。“英语课是不需要伴奏的。”老师的幽默逗笑了同学,敲击声悄然隐去,捣蛋的学生做了个鬼脸。这一举动也被老师看到,于是他边模仿边开口说:“make a face(做鬼脸)。就是这样。”同学们意外地学了个新词组,而且没有人再搞小动作了。日前记者  相似文献   

15.
第一课时(一)师: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必须”两个字用红笔写出)师:谁来读?(生读课题)你有什么发现?生:课文题目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的话。题目中有一个双引号。师:你有一个重要的发现。生:“必须”两个字是用红笔写的。师:猜猜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生:是为了强调一个人说话的语气。师:对。这是一个人说的话,一般在“说”的后边加上冒号。(板书:)这是谁说的话?(爸爸)(板书:爸爸)师:爸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放声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看看课文后的生字表,画画带有生字的词。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努力。评:自然…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板书是一个很重要环节。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和板书。有人说黑板是老师的“责任田”,形象地道出了板书的重要性。好的板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还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同时,板书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一个教师方方面面的能力: 首先,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出一个教师的书写能力。有的青年老师认为,只要有水平,写字的好坏  相似文献   

17.
上一次我们说到,因为憨憨上的作文班挺有意思,跟屁虫、丁点儿也报名读作文班了。这一次,老头老师(憨憨就这样称呼指导老师的)一上课就说:“我们这堂课边看图边写作文。”跟屁虫嗤了一下鼻子,老师斜了他一眼,继续说:“什么是看图作文呢?用文字把画上的内容写出来,让人看懂,明白画的意思是什么,就是看图作文。”说完,老师拿出一幅画挂在黑板上。画的最上面有一个大大的“家”字,下面是一头老牛,老牛的背上蹲着一只猴子,在猴子的前面站着一只小鸟。跟屁虫连忙说好玩,丁点儿甜甜地笑着,憨憨却两眼发直。老师见了马上指了一下画上那个大大的“家”字,问憨憨:“这个字你认识吧?”“当然认识,念jiɑ(家)。”跟屁虫在一旁直撇嘴,心里想:这还用问?“既然是家,那么,老水牛、猴子、小鸟他们就是———”还没等憨憨回答,跟屁虫就抢着说:“是一家人。”大家都觉得奇怪,怎么跟屁虫的胆子这样大?憨憨白了跟屁虫一眼。“好,那大家再看它们都是谁呀?”老师偏偏问也是第一天来的、胆子像小猫的佳欣———丁点儿。丁点儿站起来,像蚊子似的一字一句地说:“一个是妈妈,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孩子。”“你怎么看出来的?”“看那上面的样子啊!”丁点儿一坐下,老师又问上了:“猴子、小...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8单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魔术袋,你们想知道这里面装的究竟是什么吗? (生想) 师:现在就请几位同学为大家揭开谜底。 (请4名同学上讲台) 师:请你们在袋里随便摸出一个物体,并说出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说对的话,同学们就为他鼓掌。 (4位同学分别摸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这4种形状的物体,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它们的立体图。) 师:今天,我们上一节“认识物体”的数学课。 (板书:认识物体)  相似文献   

19.
愉快课堂     
今天下午的第二课堂活动,语文老师来和我们“同乐”。“同乐”的内容十分搞笑,大家笑声不断,真是轻松极了!下面是其中的一些片断。老师说:“我先让大家猜一个谜语,看谁最快猜出来。”“什么谜语?”“老师快说吧!”同学们都很焦急。老师说道:“狼来了。猜一种水果,这是一个谐音谜语,要从谐音上思考。”同学们议论纷纷,但很久也没有人想出来。忽然,张超大叫起来:“老师,我知道,我知道!是杨梅!”老师问张超:“你凭什么说是杨梅呢?”张超回答说:“因为狼来了,羊就会被吃掉。羊被吃掉了,不就是杨梅(羊没)了?”“聪明,聪明!”老师大赞张超,然后又…  相似文献   

20.
日前,有机会听几位青年语文老师的赛课。其中,有两位青年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板书采用了“贴”的形式,即预先把有关板书内容写在长方形的黑硬纸板上,随着课堂教学步骤的进行,再将这一块块长方形硬纸板按一定的布局“贴”在黑板上。这种“贴”板书的形式,笔者实在不敢恭维。 板书,顾名思义,就是要现场板演书写,它在课堂教学中至少起到两种作用:一是老师的板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