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飘萍是著名的记者、报人、新闻教育家,他在新闻采访中最大的特点是常常拿到独家、内幕新闻.他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指出:"盖外交记者活动之第一关键在于交际."  相似文献   

2.
一、采访的奥妙“机警与敏捷乃记者必备之资格。”这是著名新闻工作者邵飘萍的论断。记者在短时间内涉猎某一领域,采访到深入浅出的新闻,在外行看来是行家,在内行看来很有“旁观者清”的意味。其中究竟有  相似文献   

3.
邵飘萍:新闻专业主义理想的追寻与失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飘萍受业之初即深受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思想影响,大力提倡无党无派独立客观的新闻理想,但在当时各种政治势力和思想派别的复杂角力中,他又以明显的进步主义倾向深深卷入其中。由于自由与进步的矛盾一直是被遮蔽的话语,对邵飘萍这两个方面的各自表述,分别指向对其专业思想和道德人格的肯定,而其专业理想与时代实践的矛盾却被遮蔽。  相似文献   

4.
1923年9月,我国近代著名记者、爱国报人邵飘萍撰写的、由昭明印刷局印刷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是我国新闻职业形成的重要时期,邵飘萍是新闻职业形成的代表和先驱.他的职业意识表现在四个方面:新闻道德的职业化、新闻内容的职业化、新闻业务的职业化和新闻教育的职业化.  相似文献   

6.
邵飘萍是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记者、报刊事业家、新闻理论家和教育家,他"以新闻记者终其身"为坚定信念,为进步的新闻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心血乃至生命.他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被称为中国采访学的奠基之作,该书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详细地介绍了许多新闻采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琪 《青年记者》2010,(8):29-30
邵飘萍是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记者、报刊事业家、新闻理论家和教育家,他"以新闻记者终其身"为坚定信念,为进步的新闻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心血乃至生命。  相似文献   

8.
邵飘萍是一个集新闻记、新闻学和新闻教育家三种角色于一身的新闻奇才。1918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邵飘萍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讲新闻采访课。同时,他还在北京平民大学、北京政法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他撰写了中国最早的新闻学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当时在北大聆听邵飘萍讲课的  相似文献   

9.
邵飘萍是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名显赫的记者、报人,是反帝反军阀的英勇新闻战士。他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占据一席地位,因此,对介绍他的生平以及新闻实践的文章中的遗误之处,进行考证与补遗,使研究工作在史料确凿的基础上进行,是十分必要的。一、邵飘萍的“北京新闻编译社”何年创办?是北京第一家通讯社吗? 1924年3月,邵飘萍在《东方杂志》21卷6号上发表的文章《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中写道:“乃于民国七年创办新闻编译社于北京,是为我国人北京有通信社之始。”而在同年6月出版的《新闻学总论》一书中,邵飘萍又否认前说,讲新闻编译社创办于“五年七月”,是“为华人自办通信社之创始  相似文献   

10.
正邵飘萍是中国报界先驱,曾被毛泽东称为"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全才。他曾任编辑、记者、社长、讲师,《汉民日报》《时报》《时事新报》的主笔,他的文章辛辣、一针见血,使北洋军阀闻风丧胆,而冯玉祥将军则称赞他:"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邵飘萍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是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创办者之一。1918年10月,他与留学日本的同学潘公弼一起创办《京报》,自任  相似文献   

11.
记者向被采访者提问,是新闻采访全过程的中心环节。我国著名记者邵飘萍总结他的采访经验时说:“欲达多得事实之目的,必能先发有效之质问。”(《实际应用新闻学》) 少儿新闻专题节目的采访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儿童感知事物要经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具体、直观的特点。记者在采访前和采访中,如果能对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提出符合他们认知特  相似文献   

12.
董秦 《新闻知识》2001,(10):9-10
从晚报社会新闻演变的历史角度看,晚报社会新闻可分为批评性、歌颂性和生成性三类。历史地看,第一类的社会新闻诞生最早。代表作有40年代重庆新民报晚刊揭露的洋狗事件。此类社会新闻诚如邵飘萍所言,“对于社会中发生之事件加以深刻之观察,而发现其隐秘,以攻破社会之黑暗。……故欲知一国社会程度之高下,观其报纸所载社会新闻之意向,即可洞察其大概。”第二类歌颂性社会新闻大量诞生在建国后,名篇有新民晚报记者吴承惠采写的《他又走上了正路》等。建国后,我们给社会新闻所下的定义无不集中在这第二类。如丁世义:“社会新闻是以…  相似文献   

13.
浙江一向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在1886年,在这片土地上又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一生追求新闻事业,追求民主自由,追求大众梦想,他就是邵飘萍。"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 ——邵飘萍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名振青。自幼聪颖的他,14岁便考中秀才,19岁考入浙江高等学堂读书。在这期间,邵飘萍第一次接触到了新闻事业,开始给上海《申报》写通讯。1908年毕业后,回到他成长的地方——金华任中学教师。同时继续担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教书育人曾是邵飘萍的理想,但是随着他对新闻事业的了解,他发现从事新闻工作,做一个为大众鼓与呼的记者才是自己最向往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尽管邵飘萍没提过"新闻专业主义"这个词,但从他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一直都在追寻新闻专业主义理想,并坚定不移的践行着。具体表现在重视新闻材料,以新闻为本位、报刊是社会的耳目、重视记者地位、重视新闻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王蓁 《新闻世界》2014,(7):237-238
邵飘萍自谓"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他的新闻思想与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本文利用新闻专业主义视角对邵飘萍的新闻思想与实践进行分析,阐明其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刘靖锋  李艾 《新闻传播》2023,(5):115-117
邵飘萍是近代史著名的报人,他对新闻记者的精神与体格的修养有独特的见解。新闻记者作为社会之公人,那么记者在行使报道中,不仅仅需要具备必备的知识与经验,同时也需要加强体格修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邵飘萍认为记者从事的新闻采访、报道工作,睡眠、饮食以及脑筋都会受到影响,休息时间较少。所以,他认为新闻记者应该充分加强体格修养,开展多方面的运动方式,并调整休息时间,保持头脑冷静与休息。邵飘萍提出的新闻记者体格修养,对提高新闻记者身体素质,履行记者的职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来的先驱——邵飘萍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11月中旬在他的家乡浙江省金华市举行。 邵瓢萍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由中国记协、浙江省记协和金华市记协共同发起,中共金华市委、市政府主办。 邵飘萍生于1886年,1921年始在杭州主编《汉民日报》,不久任上海《申报》驻京记者,后在京创办《京报》。邵飘萍思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学会里,我认识了一些同学……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这是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的毛泽东同志对以"铁肩辣手"著称的名记者邵飘萍的回忆。后来证明,邵当时是中共地下党员、烈士,而不是自由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不了解邵已入党。 邵飘萍为革命献身,为革命开拓报业,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9.
无孔不入的新闻触角一九一七年三月,引起国内震动的中德断交的决定,在官方未公布以前,首先探知这一消息的,是我国二十年代声名显赫的记者邵飘萍(1884—1926)。事件发生前的一天,邵飘萍正在国务院秘书办公室“闲坐”,忽然听到隔壁国务总理段祺瑞办公处有人打电话通知美国公使,说段祺瑞下午三点将赴美国使馆会晤公使。国务总理的外事活动,一般不是什么奇特的事件,由于邵飘萍平时对政治时局了如指掌,这个电话便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传播环境下,公众和媒体对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上很多新闻记者都曾经根据自身的新闻实践,谈论过媒体素养问题。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认为记者要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邵飘萍曾经要求记者“口齿捷、主意捷、手段捷、行动捷”。胡乔木曾经说:“报刊是人们生活的教科书,而新闻记者是人们聘请的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