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诗人、学者的闻一多,最早是一位画家。 1912年.闻一多入读清华学校。他曾“以图画冠全级”,发起并成立了“美术社”,同时还担任《清华年报》《清华学报》的图画编辑,成为学校美术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中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南京、武汉相继沦陷于日寇之后 ,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合并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湖南长沙市 (校址南岳 )又呆不住了。政府决定远迁昆明改名西南联合大学。赴昆明的师生分两路行进 ,一路公费从香港转越南海防、河内 ,再坐滇缅铁路火车到昆明 ,教师、女生和有经费的男生从这一路走 ;另一路则组织步行团 ,由男生和自愿参加的教师组成 ,共有二百多人 ;途经湘、黔、滇三省到达昆明 ,全长 35 0 0华里 ,步行的路程近30 0 0里。在这徒步跋涉的行列中就有闻一多 :这位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战士。这次步行对于他…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在昆明时,因为生活困难,在昆华中学兼课,教两个班语文。除了上课以外,每两周要改一百多本作文。他的学生范宁当时是清华研究院的研究生,见他实在忙不过来,就为他分担了一个班的修改作文工作。闻一多每次对范宁批改的作文总要检查一遍,才发给同学。有一次,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评议时事政治,骂国民党。范宁在作文后批道:“少发牢骚多读书。”闻一多看到后,就说:“你这个批语不妥。”范宁说自己对这个同学的情况不了解,闻一多就告诉他,这个同学很进步,很好,应当鼓励。于是涂去范宁写的批语,另行再写。(详见北京出版社《文史资料选编》第四辑第175页:范宁《忆一多师二三事》)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上午十时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作的。地点是在云南昆明云南大学至公堂的大会场。(现鲁迅纪念馆)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早岁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自幼沉静好学,学有根底。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担任文书,所作诗文,表现了他独特的政治敏感和深沉的爱国爱民的思想。一九二一年,在应届毕业出洋留美时,他参加了同情教师“索薪”的罢考运动,被学校开除学籍。后来,学校又以写“悔过书”可不予处分为诱饵,令写“悔过书”。有一些人写了“悔过书”但他认为无过可悔,拒不悔过,表现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学校终于给了他“留级一年,推迟出洋”的处分。一九二二年七月出国留美学美术。在美国他写了许多爱国诗文。一九二三年,印行了诗集《红烛》,这时他在文学方面的主导思想,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关心国内时事,同情人民所遭天灾人祸的疾苦,痛恨军阀的专横混战。一九二五年七月,闻一多留美回国,历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青岛大学、北平艺专和清华大学任教,并曾一度参加北伐战争。在文学方面,出版了诗集《死水》,参加了“新月社”。但是,他和一般的“新月派”诗人不同,他的诗富有现实感,富有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应该认识认识祖国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北京、天津即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北京、清华、南开三大学合并,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文学院设在南岳。闻一多先生是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我是文学院教育系的学生(当时因为各系学生少,就把哲学系、心理学  相似文献   

6.
“现代第一诗人”——这是诗人闻一多对于诗人郭沫若的称道和评价。(见《闻一多全集》,庚集七十四页)这原是闻一多先生就郭沫若同志的早期诗作说的;但终其一生来看,郭沫若同志也正是中国现代第一诗人。郭沫若同志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的创造和成就是多方面的,但首先是、而且终生是杰出的诗人。正如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的标题醒目而凝炼。闻一多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教授,同时又是一名英勇无畏的伟大战士。四三年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反动与腐败,他积极参加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战结束后,他坚决反对国民党勾结美帝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四六年七月十五日在昆明被国民党匪邦暗杀。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还说“我们应当  相似文献   

8.
我是“文革”前的中专毕业生。当年我曾为没能上大学哭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和我一起工作的许多同志相继上了大学,而我却由于工作需要和家务拖累不能去。1983年,我爱人参加了党政干部基础科自学考试,我发现这种教育形式既不需要脱产,学多学少又由自己决定,对我很合适,于是我下决心走自学成才之路。第一次打开《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9.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早期叫做清华学堂,是一所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办起的留美预备学校,建于一九一一年。因校址设在清华园,故命名为“清华学堂”。当时学校设高等科和中等科,学生在校共学习八年,“沿用美国高等初等各科教习,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相当于美国中学到大学一、二年级程度。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但校中一切照旧。一九二五年,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旧制高等科和中等科停止招生。一九二八年国民党政府接管后,改称“国立清华大学”。次年旧制全部结束。从一九一一年建校到一九二九年,共毕业留美预备生一千九百七十六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先在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临时大学”,随即又迁云南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结束,清华大学于一九四六年秋回到北平。一九四八年十二月,清华园获得解放,投入了人民的怀抱。  相似文献   

10.
杨振宁 《科技文萃》2001,(4):154-155
编者按:台湾《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先生和夫人前年捐赠巨款给南京、东南两大学,成立华英基金会。去年十月底基金会在南京开会。杨振宁教授在宴会上作了演讲。 余夫人、蒋校长、顾校长、各位贵宾: 内人杜致礼和我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此盛会。我们刚刚从昆明旅游回来。昆明是我们少年时候居住过的地方,半个世纪以后,旧地重游,发现一切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良多。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清华、北大、南开三大学搬到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三七年底南京失守,三大学又西迁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之初,冯友兰教授写了一首校歌。他一生很得意此校歌歌词,晚年时候写《三松堂自序》时还将歌词录了进去。  相似文献   

11.
有位教师上了初一年段的《第一次真好》一课,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广泛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思想。我认为,其成功的原因在于这节课的问题设计得很好。教学片段:……师:“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生:“第一次真好”,“好”在……师:你们有没有“第一次真好”的体验?(让学生自由发言)生:第一次坐飞机,又紧张,又高兴!生:第一次为妈妈买菜。师:你当时有什么感受?生:当家还真不容易!生:第一次接触英语,感觉很有趣。生:第一次下水游泳,很紧张。师:紧张之后呢?生:感觉很新…  相似文献   

12.
初四册所选《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昆明追悼李公朴先生大会上的讲演记录稿。闻一多和李公朴,都是民主革命时期的进步人士。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先生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昆明街头。7月12日凌晨五点钟,闻一多先生便站在李公朴先生的遗体旁,流着泪,一字一顿地说:“我们要复仇!”于是,便成立了李公朴先生治丧委员会。7月15日下午,在云南大学至公堂,由闻一多亲自主持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会上,李夫人陈述李公朴先生的殉难经过。这时,会场里一些歪戴帽子、架着黑色眼镜  相似文献   

13.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里的诗句。《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 5年写成的。他以深厚、炽热、焦灼的感情,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帝国主义侵占的中国七块领土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比作与祖国母亲失散的七个儿子。在诗中,闻一多先生以七个儿子的口吻,连续七次深情地呼唤:“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七子之歌》的创作闻一多先生1899年出生于湖北,1912年成为北京清华学堂第二届学生,192 2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的几年里,闻一多既目睹了资本主义的文明,…  相似文献   

14.
于漪课堂《最后一次的讲演》教学片段师:(板书)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是闻一多《红烛诗序》中的几句诗.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从一名新月派的诗人,成为研究旧经典的学者,最后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走了一条爱国知识分子为国作贡献的道路.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发动内战,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将“脂膏”流向人间.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死时仅48岁,真是“千古文章未尽才”.  相似文献   

15.
谢冰莹(1906-2000)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原名谢鸣岗,字凤宝,湖南新化人。1921年,在长沙读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写出成名作《从军日记》。是北方“左联”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与抗战宣传工作,创作了许  相似文献   

16.
臧克家 ,山东诸城人。诗人。1923年入山东第一师范 ,开始接触新文艺。喜欢读新诗 ,经常吟诵郭沫若、冰心、冯至等诗人的作品 ,“也读泰戈尔的诗和日本的俳句。”(《我与新诗》)1930年入青岛大学中文系 ,又读了闻一多和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尤其是读闻一多的《死水》 ,“改变了我在中学时代对新诗形式问题的看法。”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诗创造》、《文汇月刊》。1949年后 ,先后任华北大学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诗刊》主编等。一生“爱读书 ,爱买书” ,与书为邻 ,与古人为友。认为读书于创作十分…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睁开眼睛,第一次站起来,第一次张嘴说话,第一次迈进校园,第一次走上舞台,第一次……在我许多的第一次中,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第一次参加歌唱比赛。记得那是一个烟雨蒙蒙的夜晚,我照常来到小铜鼓合唱团练习。合唱练习结束后,同学们都走了,合唱团的辅导员林老师把我留下来,对我说:“最近有一个‘童心向党’歌唱比赛,有一个报名的同学生病了,不能参加,所以就空出了一个名额,我想让你参加,可以吗?”我疑惑地问:“我,能行吗?”“你一定可以的!”说完话林老师摆好姿势,用钢琴弹了《劳动最光荣》让我跟唱。没想到…  相似文献   

18.
在闻一多的家族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闻家实际上是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的后代 ,为了避免元初对文氏家族的迫害 ,他们的始祖文良辅携家逃到湖北浠水 ,并改姓氏为“闻”。这个悲凉的传说被写入《闻氏宗谱》已有700多年了 ,它不仅为这个后来培养出诗人闻一多的大家族增添了几分英雄气概和神秘色彩 ,而且也引起了史学家和闻一多研究者们长久而浓厚的兴趣。这个问题 ,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 ,但终因资料不足 ,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在近年来的闻一多研究中…  相似文献   

19.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犯我国,华北、华东的大片国土很快沦陷。是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拟定设立临时大学,其计划纲要草案中的第一条规定:“政府为使抗战期中战区内优良师资不至无处效力,各校学生不至失学,并为非常时期训练各种专门人才以应国家需要起见,特选定适当地点,筹设临时大学若干所。”据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奉命迁往湖南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这三校数学系的师生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理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的前夜,不满二十岁的闻一多,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饭厅门前,贴了一张呼吁书,上面抄写了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词。这一举动,象一把火,点燃起清华园里激愤的群情。许多年过去了,闻一多的同窗们回忆起来,总不能忘怀。人们从洋溢着书生意气的呼吁书上,看到了闻一多真诚的爱国的诗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