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共和总统到洪宪皇帝──袁世凯洪宪复辟的历史透视纪能文洪宪复辟是近代中国民主发展史上的一场悲剧地是袁世凯一生中最大的闹剧。在做了4年的民主共和总统之后,他竟然从“即改为君主也未必有以加此”①的位子迫不及待地爬到炉火上去,登上了洪宪皇帝的宝座,以至身败...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人在屈辱中不断求索,寻找治国之道。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相继失败之后,革命呼声空前高涨.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国民之心,但民主共和在与中国传统封建秩序接触之后,发生了诸多碰撞,经过多次反复和曲折,民主共和制度最终顽强地在中国生根,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追逐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自鸦片战争后面临着救亡和变革两大任务,伴之而起的在知识界中也有两大思潮。一部近代史证明,中国知识分子是最先觉悟的成分,尤其在五四时期,他们充分地显示了自己的智慧和能量。“五四”兼有的爱国、文化两大运动的特征,就是救亡和变革两大思潮交汇的结果。救亡和变革,相反相成,而以变革为其关键,因为不变革无以救亡。如何变革?一切志士仁人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探索。先是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后是学习它们的制度改革:立宪或共和;然后才进到更高的层次:思想启蒙运动。随着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打破了王朝循环的路径锁定,把中国政制强行拉出了帝制轨道,引入宪政共和之路,但是未能有效地确立或完成现代宪制的路径塑造,在近代中国确立起民主共和。原因在于以同盟会为主体的政制创新行动集团属于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弱势行动集团,其行动资源的阙乏、组织结构的溃散、意识形态的薄弱,决定了它无法在专制积淀深厚的近代中国创建现代宪制、巩固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5.
民国何似?删繁就简,用几个关键词或可尽其意。一日“多事之秋”,文争武斗,各路英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二日“内忧外患”,外患最大莫过日寇入侵,内忧先是南北对峙,继而国共党争;三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张之洞话说晚清的,移说民国更确,1912年10月1013民国成立,宣告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帝制终结,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诞生。然而民主共和的理念与制度,在那充满着“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几乎从来没有实质性地实施过,更不用说到1949年,民国从名到实都在大陆上消亡了。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本土主义思潮起源于殖民地时期,贯穿整个美国历史,延续至今。在本土主义思潮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宗教、文化、种族和意识形态等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不仅充当了美国人界定“他者”的依据,也成为美国人构建自我认同的工具。美国人一方面推崇“平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重视对共和主义国家的公民参与,另一方面又以不合标准为由,将外来移民拒之门外或对其实行强制同化,呈现出一种自相矛盾的局面。这也注定了本土主义思潮将在美国长期存在,不会轻易消失。  相似文献   

7.
李达作为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思想家之一,他早期曾相信过“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继而坚信只有“革命”才能“救国”。并坚持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同一切伪社会主义尤其是第二国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作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并因此确立了自己早期社会主义观的六条标准,为中国走上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做过杰出的贡献,他的为捍卫社会主义原则的“黑旋风”精神,永远值得怀念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李达作为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思想家之一,他早期曾相信过“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继而坚信只有“革命”才能“救国”。并坚持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同一切伪社会主义尤其是第二国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作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并因此确立了自己早期社会主义观的六条标准,为中国走上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做过杰出的贡献,他的为捍卫社会主义原则的“黑旋风”精神,永远值得怀念和学习。  相似文献   

9.
<正> 我们同某些西方大国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斗争,并不是要不要民主,而是要什么样的民主问题,斗争的实质是走什么道路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针对少数人打着“要民主”的幌子闹事强调指出:“我们在宣传民主的时候,一定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①“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民主”。②  相似文献   

10.
《学子》2003,(2):64-64
国民党元老李烈钧将军,早年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担任过以孙中山为首的广东军政府和大元帅府的总参谋长。他戎马一生,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实现民主共和,促进南北统一,作出过重要贡献。辛亥革命后,大野心家袁世凯软硬兼施,窃取了胜利果实。不久,这位利令智昏的独夫民贼便与中山先生的主张背道而驰,迫不及待地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复辟帝制的丑剧。为了实现“皇帝梦”,老奸巨猾的袁世凯以金钱为诱饵,拉拢各方“诸侯”。在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时过百年,中国仍处在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当前,如何处理日益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实现国家的民主共和?如何处理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认同问题,构建多民族共存共荣的现代国家?如何保持民族国家在现代性和全球化大潮中在意识上的统一性和在国家权力上的统一性都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就辛亥革命的诸多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产生了一系列优秀成果。现仅围绕近年来学界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与少数民族的几个问题的讨论进行综述,以期明确几个问题:首先,当前学界对于辛亥革命时期“共和”、“五族共和”的界定;其次,当前学界研究辛亥革命时期民族问题的主要视角是什么?第三,研究视角如何创新?  相似文献   

12.
1915——1916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的事件。这一事件,再次显示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强大力量,鼓舞了人们建造理想中华的斗争意志,促进“五四”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加快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在这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李大钊正在日本留学。正如人们所知道的,他组织过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既在国家统一的政治理念、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与特区人事制度上体现了主权国家的构建逻辑,又在承认和保护港澳人民的群体权利、双重身份权利与具体制度设计上体现了民主共和国的构建逻辑。,作为“设防型”的制度设计和张力构造,“一国两制”既是一个内在而矛盾的共同体,又是一种复合型的民主共和制;既要积极借助“一国”的共和制度平台,提升港澳居民对主权国家的认同,又要有效利用“两制”的民主制度平台,让港澳居民共享民主共和成果。这是适当缩小“一国两制”内在张力的有效方法,从而使“一国两制”所体现的主权国家与民主共和国相对均衡构建,“一国两制”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4.
共和宪政之于民主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务,采用多数票决定制。共和强调要尊重“每个人”的人权和自由,反对“多数专制”,更注重保护少数。宪政的目标在于限制国家权力,防止民主体制下的滥用权力。民主应当是共和的,且必须受到宪政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作为近代民主政治体制的民主共和制.有不少同学感觉难以理解,我在这简单地从历史学习的角度.和大家谈一谈这一概念。共和,本意是“人民的公共事务”,共和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为公,国家权力是公有物,国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业,公民通过选举产生相关权力机关或人员来代表公民管理国家。由此进一步形成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制。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曾极力鼓吹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在中国建立美式共和政体,后又转而主张“开明专制”。原因有三:康有为、黄遵宪等师友之劝诫;赴美国考察共和政体的优劣,对照中国国情,从思想上认识到美式共和不适合中国;在理论上对德国政治学家伯伦知理等人的理论进行了探索,动摇了革命共和观念。粱启超的主张虽变,但在追求民主宪政的目的上并没有实质性变化。以“流质多变”、“保皇”、“倒退”等相责,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7.
许欣  韩立君 《教师》2012,(14):118-118
熊月之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一书中明确指出:“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正如以上所述,认为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影响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的观点已很普遍,也有许多其他文著持有相同的观点,但历史并不只有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持续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在形式上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这一时期,为了维护这种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当时中国政体的设计可谓煞费苦心。但不管是总统制,还是责任内阁制,都因设计上的不足,不能引导中国走向富强。  相似文献   

19.
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一种社会思潮,本已由来已久.然而近期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则一反常态改名为“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并把“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值得深思之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来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并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党的最终目标,所以,我们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新泛起,是十分关注的.必须指出,这股思潮也不可能不对我国产生一定的影响.实际上,我国长期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极少数人提出的“全盘西  相似文献   

20.
【单元导读】《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民族危机更加深重。在这种形势下,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亚洲第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斗争还在继续,但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人人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坚持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为中国革命进人新阶段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