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科技生产力流动与新兴产业成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技生产力流动与新兴产业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入手,研究科技生产力流动与新兴产业成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转移和扩散是科技生产力流动推进新兴产业成长的基本形式,政府在科技生产力流动与新兴产业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科技生产力流动改变了科技要素的经济功能,新兴产业在科技生产力流动下呈现出新的成长特点;科技生产力流动促进区域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新兴产业的成长加快了科技生产力的流动速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科技生产力流动网络模型,从科技生产力流动网络的构成、流动方向、流动力、流动介质、流动形式等方面.揭示科技生产力网络流动的机理,认为,科技生产力流动网络是非等势网络、具有非等质聚集系数等特点,科技生产力呈双向动态网络化流动,形成梯次布局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以全国、广东省、中山市1995 - 2007年的数据描述三级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变化情况,并用菲德模型检测各级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级政府规模变化轨迹并非简单的扩大或缩小,而是呈运动变化势;省、市地方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不显著,中央政府显著;各级政府部门的边际生产力低于非政府部门的边际生产力;各级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外溢效应,其中市级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收敛性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建立RD边际生产力的测量模型基础上,探讨了中国30省市1999-2010年间RD边际生产力对区域经济收敛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RD边际生产力对区域经济收敛存在显著的驱动效应,并且RD边际生产力驱动区域经济收敛存在1期滞后。研究还发现东部RD投入过量,西部RD投入不足,中部RD投入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中国与美国的区域科技投入的差异情况.首先分析了中美科技投入的集中度,中国科技投入的集中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然后分析中美人均科技投入增长的Kemel密度函数变化情况,发现中国各省域单元的科技投入增长一直呈多峰状分布,而美国则是由单峰状向多峰状发展.利用中国各省市1990年至2005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回归方程,并且计算出各地区经济增长对科技投入的边际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6.
<正>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是,并不是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只有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使科技与经济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一)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科技工作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指引下,全面实施“科教兴鲁”战略,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进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误差与遗漏的经济事实放松国际收支分析经典范式的隐含假定,采用综合账户差额的反面表述法,分析综合账户差额、地下资本流动、外汇储备变化、误差与遗漏的结构,认为地下资本流动是连接外汇储备和误差与遗漏的纽带,提出地下资本流动影响外汇储备变化的直接机制与间接机制,误差与遗漏正是通过间接机制影响账面外汇储备变化,估计间接机制的规模并对账面外汇储备变化和外汇市场缺口进行调整.地下资本流动、外汇储备变化、误差与遗漏之间的理论联系与逻辑表达式,为分析外汇储备变化的测量误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及空间外溢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的重要前提。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1996—2013年数据,采用截面加权法和似不相关法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该作用受空间外溢影响而削弱,同时创新呈现显著的外溢效应,农村人力资本能有效调节区域内外科研机构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2)东部地区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中、西部地区偏小,但外溢效应略高于中、西部地区,表明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出现边际生产率递减趋势,东部更具备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空间外溢的条件;另外,东、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调节效应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反映了农村人力资本呈边际报酬递增的规律,以及东、中部地区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和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匮乏。该结论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就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本质含义的意义、科技与经济相互作用、科技进步的主要特征、发展趋势和方向等十个方面,深化认识,升华思想,确立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龙头观”、动  相似文献   

10.
程毅敏 《软科学》1992,(3):31-34
<正>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个关键环节,从目前情况看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发达国家如美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70%以上,而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左右。我国科技本来比发达国家落后,而在科技与经济之间又有一个巨大的落差,如何发掘这个落差的潜能,使现有的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加快我国经济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晓峰 《科研管理》1996,17(6):8-12
从我国统计工作科学水平渐次提高的过程考察,统计实践活动是科技进步能够较好发挥作用的领域,并逐步体现为一种由科技进步带动统计生产力变革的发展类型。作者在这里提出了统计科技进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系统性观点,阐述了统计工作技术创新发展的观点。同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思想,探讨了统计生产力和统计科技进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的源泉。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超常动力,更是全面建谗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要努力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白碧君 《情报杂志》1991,10(3):26-30
科技兴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尽快将科技成果这一潜在形式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转化过程中,农业期刊发挥着特殊作用。期刊一方面在扩大交流中诱发萌生新的科学生长点,起着催生、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促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起着搭桥牵线和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此外,通过期刊进行科学普及,激发了广大农民对科技渴求的欲望,提高了对科技吸收的能力,最终增加了对科技需求的拉力,从而促使科技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总被引:168,自引:18,他引:168  
该文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变化和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动态进行了深入分析,初步回答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源、驱动力系统内部分力与合力的关系,以及驱动力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普遍存在的非线性反馈关系等问题,为土地利用变化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肖平  成云 《未来与发展》2007,28(9):54-57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影响下,我国正大力实施以教育为主要阵地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并针对我国教育的落后状况制定了旨在全面提高我国人口整体素质发展战略。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从业人口中高学历层次指标进行预测。鉴于此,本文特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之数量目标进行探究,力求通过国际同时期从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和同GDP总量时从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进行比较,又通过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模板对从业人口数量的需求的探讨,提出人事数量配置以有效劳动力数量需求为依据;并认为用绝对数来衡量教育发展成效更优于比率,让市场以效率和效益优先进行人员配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数量目标预测。  相似文献   

16.
施金南 《科技通报》1994,10(6):394-397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高校科技活动蓬勃发展,成果累累,高校在推广科技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必须看到,高校的科技体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特别是作为科技研究出发点和归宿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障碍和问题,需要在改革中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施金南 《科技通报》1994,10(3):191-194
浙江工业大学科技工作结合本省工农业发展需要和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技术转让、校办科技企业等形式,将科研工作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促使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先后与省内外600多家企业建立了科技协作和联系,协作项目达500多项.在横向科技协作中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工程创新:聚焦创新活动的主战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程是直接生产力,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和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主战场.工程创新的过程是不断突破壁垒和躲避陷阱的过程.工程中不但包括技术要素而且包括非技术要素,必须从"全要素"和"全过程"的观点认识和把握工程活动.文中剖析了那种认为工程仅仅是单纯的"科学应用"的观点和认为工程知识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派生性知识的观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活动以"可重复性"为基本特征,其社会评价规范是只承认"首创性".而工程活动却以"唯一性"和"当时当地性"为基本特征,这就使创新必然成为工程活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要素替代、技术进步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建设用地大量投入,然而在耕地红线和用地规划的约束下,近年来我国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对此,本文针对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的内在原因进行研究,采用要素边际利用量和技术进步率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要素替代、技术进步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关系,探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①资本边际利用量对建设用地边际利用量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②技术进步与建设用地边际利用量减少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升是由要素之间的替代作用所致,它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主要驱动力,技术进步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一结论对我国政府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方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