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时常写到物,我们既可以单纯地说明物、描写物,也可以在文章中借写物来喻人,刻画人物的高大形象,揭示人物的崇高品格。以物喻人,能使物人交汇,相映生辉。然而,在运用这种写作方法时,我们需要注意找出所写事物与人的相似点,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只有对相似点反复摹写,才能让二者一步步融合,文章意蕴得到自然升华。一、细致描绘,突出重点在以物喻人类的文章中,写物是手段,喻人是目的。不管是写花草树木,还是写其他静物、动物,关键是要挖掘物与人在形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的本能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良心是人自身反对自身的斗争,道德的产生意味着人自身的本能等感性力量得不剑发展。良心的存在与维持,依赖于外在的权威力餐的存在。弗洛伊德的超我是他律的内化这一道德模式的理想类型,是对此类道德模式的一种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3.
人与物具有原始的同一关系,但在现代技术本质的框架下,人与物自身被遮蔽,人与物的原始同一关系也被撕裂。这种撕裂导致的后果是人与物之间走向对立,随之带来的是严重的生态危机。为避免这种危机,我们重呼人与物的和谐相处,我们昭喻着人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4.
人与物具有原始的同一关系,但在现代技术本质的框架下,人与物自身被遮蔽,人与物的原始同一关系也被撕裂。这种撕裂导致的后果是人与物之间走向对立,随之带来的是严重的生态危机。为避免这种危机,我们重呼人与物的和谐相处,我们昭喻着人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5.
小草虽小,却不失生命的顽强,石缝、里,悬崖边,总会留下它快乐的足迹;松树虽大,却要承受风霜的洗礼,烈日下,暴雨中,不难看到它抗争的身影。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生命何其相似!作文时,换一种角度,以物喻人,人与物会交映生辉。下面,为同学们传授三种“以物喻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汤敏 《云南教育》2003,(11):8-9
数学活动有别于其他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一种特殊的人类情感必定伴随着数学活动出现,这就是“数学情感”。一般只要能引起人的心理体验,不管此活动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情感都可能存在于其中。因此,数学情感不仅能存在于数学活动的人与人之间,也能存在于人与物之间。数学情感对数学教学产生着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数学教学的组织管理这中,而且更多地存在于数学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一、必须重视教师的数学情感的养成数学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以教师、学生和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元素的有机集合体,而数学情感的作…  相似文献   

7.
人是作为道德教育主体而存在的。因此,品格的善性缔造与养成,人性之光辉映射的恰恰是道德教育的光临与在场。然而,人亦是道德教育的剧作者,在道德教育风采的展示过程中,人类始终处于道德教育发展的中心,发挥着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人的主体性之所以得以成就正在于人的道德教育自决性、道德教育自觉性和道德教育自为性。  相似文献   

8.
以物喻人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即通过联想对比,发掘人与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某一种事物比喻某一种人。这样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人的特性,使其更为灵动,也使人物的形象、气质或精神更为生动、鲜明,物、人交融,各得其所,相映成趣,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那么,以物喻人如何彰显人物个性呢?一、抓住事物特征  相似文献   

9.
小草虽小,却不失生命的顽强,石缝里,悬崖边,总会留下它快乐的足迹;松树虽大,却要承受风霜的洗礼,烈日下,暴雨中,不难看到它抗争的身影。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生命何其相似!作文时,换一种角度,以物喻人,人与物会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一种民主性、他律性和程序性的治理方式.这种治理方式基于感性人易于滥用权利的人性假设,主张以体现"绝对理性"或"人类理性"的法律来约束感性人的任意.人并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截然二分,此时此地是感性的存在,彼时彼地是理性的存在,任何时候都人都是感性和理性的对立统一体.因而单纯的法治必然存在一定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汉字“美”为中国人设置了一个审美参照系,“美”的产生与发展,说明了美存在于人的自觉行为之中,美的价值在于个体生命在族类生命中的延续。对此,存在着语言学和化人类学的双重阐释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就人的生命形式而言,人是社会化的物质存在。人离不开自然,但人又不能囿于自然的本能要求。从人的生命意义上说,人的存在及其价值体现于人的创造性活动之中。然而,随着人类创造能力的提高,人类逐步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尴尬境地。对人类中心论形成的生态基础的分析告诫人类:人的行为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才有可能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人类创造工具为满足自身所需,这是亘古不变的工具制造的终极目标。脱离这个目标的工具制造,必是毫无意义地。追忆人类的工具发展史,人与工具之间的互动关系演化,给今日之智能交互终端设备带来了扁平化设计风格特点。扁平化设计风格根植于极简化风格设计思维、遵循于优化原则、汲养于人因工学,是因人类需求所生;也必因人类精神物质需求变化所变、所灭。  相似文献   

14.
交往实践和生产实践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行为,交往实践是主体通过客体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教育世界是人的世界,教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而不是人对物的改造,更不是物与物之间的机械互动。因此,教育不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生产实践,而是主体间双向建构的交往实践。  相似文献   

15.
从机体哲学角度来看,人工物的发明、生产和演化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机体特性,这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将自身的机体特性不断赋予自然物的结果。人工物与人类的生理机体有相互冲突的一面,又有相互适应以至相互嵌入的一面。人工物的机体特性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有深刻的影响。从机体哲学角度分析人工物的机体特性,有助于协调人工物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消除人工物发展中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职业规范是人类职业活动必需遵循的标准和准则,是与人的劳动、职业行为有关的行为规范。职业规范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对其意识、生活技能、行为、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等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人的社会行为,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和稳定。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教育俨然已经成为人的生活方式之一。人不止是一种存在,而是生活着,教育赋予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于人的一生,包括人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从船山哲学本体视域观之,由太和所生发的宇宙万物之间是和谐的。由于人有超越人类基本欲望之外的过度欲望,导致人世间的和谐之序被打破,人欲失其和。船山认为和者于物不逆,因此如何达到和谐,最关键的是如何矫治人世间因满足人之欲望而产生的不和谐问题,船山认为以礼调适并矫治能有效解决僭礼行为而造成的矛盾与冲突。因为礼能节人之欲,以礼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矛盾与冲突,和谐可至。  相似文献   

19.
伦理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社会结构和观念文化也步入了一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教育观念也在社会转型期里发生着质的嬗变,成人教育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这要求成人教育管理进行根本的改革,在成人教育管理中引入伦理纬度是历史与现实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律表征着现实生活中客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二者相互同构关系;韵则更多地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附属于人的物的关系;神表征着人与其生活世界的关系。侗族刺绣中的精美图案、绚丽色彩、巧妙构图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也体现了和律、韵、神的浑然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