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戚继光的文化交游活动为视角,对戚继光的文化身份进行了解读,并藉此对晚明时期“武臣好文”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探讨。指出戚继光的文化交游活动是晚明社会“武臣好文”现象的典型代表,为晚明社会的多元文化增加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论晚明"异端"思想的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 ,社会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然而 ,学术界的关注极为有限。晚明“异端”思想的社会化 ,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典型范例。以泰州学派及其后学为主干的晚明“异端”思想家们 ,建构了一个反传统的思想体系 ,这个思想体系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化潜质 ,切合长期囿于思想禁锢的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 ,极易为社会大众认同、接受。与此同时 ,泰州学派及其后学进行着广泛的社会活动 ,无不亲身向社会传播其独特的思想观念 ,并通过其个人的人格魅力 ,通过对于文艺思潮的影响 ,通过对于商人、士大夫等的感召 ,影响晚明大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影响整个晚明社会。在晚明 ,哲学引领社会生活得到了充分的演示  相似文献   

3.
明嘉靖、万历以来,文学上出现了大规模汇辑当代名臣奏疏和经世“论”、“议”的“经世文”汇编风气,这些作品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收录事关军国民生的奏疏和文章,反映了明代后期文学重当代,追求实用的特点,与晚明实学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手”,其词以“自然”“真切”:和“哀感顽艳”名世。其创作观念继晚明“公安三袁”的“性灵说”和叶燮的“诗是心声”说之后倡导“主情”,以为“诗乃心声,性情之事也”,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对晚明“三案”经过的分析,认为“三案”的发生与明代朝廷的皇权之争有着直接的关系:“三案”是皇族内部争夺皇权的表现,又是争夺皇权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晚明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琴赋》中提出了“琴者心也”的观点,这一命题对晚明及其后的琴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反叛。然而,深层挖掘“琴者心也”之“心”的思想内涵并梳理历代琴论,可以发现,李贽此说并非空谷之音。“琴者心也”是顺着主流琴乐思想之外的注重古琴自身艺术特性的琴乐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思想并非离经叛道,而是一种对僵化的琴论的内在批判,以引导琴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8年春季发生了三个网络事件——“张殊凡事件”、“艳照门事件”、“西媒辱华事件”。在此三个事件当中,网民以强有力的群体行为推动了事件的发展,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同时也将如何规范网民群体行为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8.
新闻宣传的“三贴近”是时代的要求。无结果式新闻是指对正在发生而还没有结果的事件、即将发生的事件以及发生到一定阶段但是还没有一个或众多的主体给予结论的事件所进行的报道,无结果式新闻是时代的需要,是新闻宣传“三贴近”的体现,它有着连续报道、第列报道和组合报道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9.
作为晚清早期驻外使节,许景澄有着丰富的外交活动和独特的外交思想。以“帕米尔交涉”、“三国干涉还辽”这两起对外交涉事件为视角,审视许景澄的“以夷制夷”思想及实践,从中探究晚清外交家办理外交的艰难与困惑,进而了解当时他们为维护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与努力。  相似文献   

10.
杨梅 《考试周刊》2009,(40):23-24
作为“异端”的李贽,受心学思想影响,高扬“真”之大旗,以一己之身,向整个社会发出挑战,倡导存“真心”、做“真人”。他将心学思想运用到文学领域,是晚明文学从“良知”向“性灵”演变中的关键点。在李贽的创作观中,“真”是核心:他强调自然为文,表达作者的真性情,在这一点上,与当时处处充斥着假的文坛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11.
“两拍”描写了晚明商业活动的诸多方面,揭示了从商的进步商业观,充满着浓郁的重商风气,展示了商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2.
“两拍”描写了晚明商业活动的诸多方面,揭示了从商者的进步商业观,充满着浓郁的重商风气,展示了商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3.
根据说合性质与特征,本文将“三言”“二拍”的媒妁形象概括为成人之美型、唯命是听型、为利是图型和官府权为月老型。由于都处于中晚明这一“世界”变化,他们中既有对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传统伦理文化的继承,又有对道德文化的越界,无不传承着特定的婚姻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一、合成记忆法有些汉字.比如“明”、“解”等属于合成字。“日”即太阳.是白天光明的来源;“月”即月亮,是黑夜光明的来源,所以“明”就由“日”和“月”两个字合成而来。古时候人们宰牛是将“刀”放在“牛”的“角”  相似文献   

15.
最近,幼儿教师体罚、虐待幼儿成为社会焦点话题。“虐童”事件频繁发生之后,社会舆论共同指向幼师资质,认为幼儿教师“无证(教师资格证)上岗”是引发此类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然而,“虐童”事件背后所隐含的是成人对儿童基本权利的剥夺和人格尊严的践踏,是“成人本位”儿童观的极端体现。屡屡发生的“虐童”事件所带来的反思是深刻的,它需要全社会对“成人本位”的儿童观做进一步的反思和再启蒙,需要积极向上的幼儿园教师文化对其职业实践进行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概率内容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能够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合理的统计预测分析。但是,由于是首次将“概率”的教学内容“下放”到了小学阶段,不少一线教师“慌了手脚”,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使得“概率”教学呈现出苍白无力的尴尬困境。笔者在某市一次骨干教师评选中,观摩了几位参赛老师执教的“可能性”与“游戏的公平性”,在听课过程中就曾多次与概率教学的尴尬相遇。  相似文献   

17.
在晚明小品高潮中,出现了大量的传记作品。这类传记作品的兴盛,有其文学内部的原因。首先,它继承了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其次,随着晚明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的变化,这些传记作品中又出现了新的因素。晚明传记文在内容选择和艺术追求上都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在内容上,传主多为普通人物,多记传主的日常琐事;在艺术上则体现出适合市民需要的审美趣味。两者的结合,使晚明传记具有全新的艺术品格,折射出晚明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从宋儒到晚明先锋派文人再到清初具有反思精神的思想家,人们之于理欲观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清人不仅纠正了宋儒“理欲对立”的错误,同时也批判了晚明士人在欲望上的过度放纵;既不赞成明人的“弃理从欲”,同时也反对宋儒的“存理灭欲”,而是主张在“以理节情”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理、欲调和.克服“唯理”或“唯欲”的偏激而更趋向“理欲兼顾”的中庸, “理欲之辨”也由此被逐渐导向了富有理性精神的合理化方向.  相似文献   

19.
1979年上海一个小学生提出的“大光明下不光明”和1989年发生在深圳的“蛇口风波”,是新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史上的两个典型“事件”。从这两个典型事件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思想政治工作所具有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20.
僧尼形象是“三言二拍”众多人物形象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僧尼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正僧尼、邪僧尼和高僧。这些僧尼形象体现了晚明的社会思潮、因果观念和女性观念的多层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