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请用"标志",免用"标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远 《编辑学报》2008,20(1):78-78
在图书、报纸、期刊、电视屏幕乃至不少标准、规范、文件中,频频可见"标识"一词,如"期刊出版标识""文章标识码""商品标识""标识方法""用连续的阿拉伯数字标识各个分册"等等,这些都是不规范的.很多人还把"标识"读成"biāoshi",这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我曾经写过一篇<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见本刊今年第二期),想来想去,另一种与此相关的现象--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也值得注意,于是作此文. 这里的新闻作品是广义的,包括消息报道、人物通讯、工作通讯、单位和企业经验介绍,乃至言论摘编、贺词口号等等.那么请问:这些东西怎么会"广告化"呢?  相似文献   

3.
孙辉  张一平 《新闻界》2006,(2):111-112
一般来说,广告是向消费者传达商品信息的一种手段。是把商品的特点、特性等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传达给消费者,目的是使消费者通过广告来认识和了解商品,产生购买欲望,从而引发购买行动。但是有时由于同类商品在性能和特点上非常相近,如果不使用许多专业术语进行详尽描述的话,很难使消费者感受到该商品的特别之处以及与其他同类商品之间的差别。而对广告而言,又经常会局限于时间和空间上的要求,要想把所有想传达的信息都体现在广告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两篇文字:一篇是<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另一篇是<评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先后刊于<中国记者>今年第二、三期上.文章一出,赞同的不少,可也颇有不同的声音,那就是"我们要吃饭".做广告的商家这么说,刊登广告的媒体也这么说.  相似文献   

5.
刘云 《今传媒》2007,(6):40-40
如今,报纸上、杂志上、书籍上、电视上、网络上,到处充满着策划.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策划. 去商场买一件衣服,你的头脑里会闪现电视里的广告画面,使你潇洒地花掉手中的金钱,这是商人的策划;随手翻看一本杂志,你会看到五花八门的栏目,这是文人的策划;看一个电视节目,你会看到煽情的电视剧、夸张的娱乐、荒唐的炒作等等,这就是媒体的策划.  相似文献   

6.
陈谦 《当代传播》2003,(1):68-69
已故广告大师奥格威在谈及广告创作心得时,曾将广告要"讲事实"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针对当时的状况,他指出:"只有少数的广告包含有为推销产品所需的足够的事实信息",其原因在于"撰稿人中有一种荒唐的传统看法,说消费者对事实不感兴趣".奥格威站在消费者立场上,认为"消费者不是低能儿,他们是你的妻女.  相似文献   

7.
在十年动乱期间,报纸上的商品广告销声匿迹。为什么?当权者认为,商品广告是资本主义的产物,社会主义报纸哪能好登资本主义东西!谁敢当出头椽子?不敢。“文革”中的笑话颇多,这也算一种吧。粉碎“四人帮”后,没人再说商品广告是资本主义东西了,但报纸上的商品广告仍然迟迟未出现。也许有一种“余悸”在作怪,怕扣上搞资本主义的帽子。此景不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犹如春风吹来,化冰融雪,万象更新,也给报纸广告宣传带来了转机。  相似文献   

8.
报纸广告设计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在报纸的版面上,由于其所包括内容众多,读者兴趣各异,同时又常常有几幅广告刊在一起,你所设计的广告能不能引起读者注意,这是报纸广告设计的关键所在。如果不能先声夺人,淹没在一般化中,那么你的广告能起多大作用就很难说了。要搞好广告设计实属不易。一般来说,报纸广告设计包括:广告策划,广告主题确定,广告语言与文字、广告设计与制作等等。作为广告设计人员除了必须了解广告策划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广告设计制作有关方面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9.
一位股评人士化名董平在媒体上大曝黑幕,声称许多股评家并没有什么独特的观点,而全靠"蒙":"如瞎子算命,蒙对了是我水平高,蒙错了是你运气不好."他说,在北美,专业证券分析员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假如你拿高科技股的问题去问一名石油业的证券分析员,他给你的回答只会是:"不知道!"而在我国,上至大学教授下至无业游民人人可以客串股评,而且我们的某些分析师还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千只股票了如指掌、百样问题张口即来的"全能"型选手.  相似文献   

10.
广告新说     
每日在广告的包围之中,耳濡目染,渐也悟得一点广告的好处和秘诀。《辞海》说:广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报道服务内容或文娱节目等的一种宣传方式”,一言以蔽之,广告这东西就是宣传自己。不过,宣传自己在中国民族文化传统里至少是不被推崇的。孔子当年游说于卫国,就被“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子路闲话了几句,惹得  相似文献   

11.
沙玉珍 《青年记者》2012,(23):69-70
广告以出售商品为主.在广告中宣传与强调商品的特点、比较优势等因素,是从广告诞生伊始就存在的.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广告业也慢慢地呈现出了一种新的趋势.如果仔细观察现在电视屏幕或网络上的广告就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广告将其商业目的慢慢掩藏,转而想要告诉消费者商品中包含的除却商品本身之外更有意义的东西,开始注重向消费者传达某种另外的理念,或是生活理念,或是情感理念.  相似文献   

12.
年前,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采访一位涉嫌参与制作虚假广告的演员,这位演员语出惊人:"既然是广告,就是告诉你有一个新的东西出来,选择权在您自已,因为您是花钱的,但是这些广告是不是真实的,有没有超出它的本身真正效果的言辞,可以说全世界的广告,都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因为要不夸张就不叫广告."  相似文献   

13.
说来也是文人一癖,老大的一把年纪,既不征婚,又无可能被人征,却极爱看报刊上的征婚广告。广告有广告语言的特点。比较起来,新闻语言在简单、明快、突出特色、引人注意上,不如广告。打开电视机,看完联播以后,看几个商品广告,总有耳目一新,“换了人间”的感觉。新闻是要吸引读者、要起宣传鼓动的作用的,但若撇开内容,只讲文字和语言,新闻和广告比,真的要“败下阵来”了。广告的作用,在于掏人家的腰包,如果不是说得极动听,谁肯把钱松手呢!征婚广告,多则上百字,少则几十字、十几字,  相似文献   

14.
广告创意是指根据广告主题构思广告的具体表现形式.著名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对广告有这样的认识:"除非你的广告源自一个大创意,否则将如夜航的船只,无人知晓".联合利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包装商品广告客户之一,在他们印制的UPGA(联合利华优良广告原则)的小册子里,列出了优良广告的十大原则,第一条就是:"广告要建立在一个大创意上".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见"奢华"这两个字。每一本时尚生活杂志,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有关奢华的故事,每一个商品广告,都试图让你感到它要卖的商品有多奢华。于是房子是奢华的,车子是奢华的,大衣是奢华的,手表是奢华的,皮鞋也是奢华的,就连内裤也可以很奢华,乃至于吃过的涮羊肉,也标榜自己的用料十分奢华。本来这种东西是可以见怪不怪的,正所谓奢华见惯亦平常。可是有一天,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时,听说一些广告专家在上海开会,研究“八五”期间的广告工作,议题之重要和丰富,自不待言。但不知可注意到了要坚持广告的可靠性、负责性问题? 广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报道服务内容等的一种宣传方式,在报刊、电台、电视台上刊登广告,以广招徕,更是主要的手段。因之现在广告日益多了,推销商品亟需要用它,人们要了解和购置东西,也  相似文献   

17.
被评为第18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的人民日报通讯<"珍邮""奇品"的骗局))(2007年7月17日刊发),有几句较长的引题:"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单位和个人打着国家邮政局或者中华全国集邮协会审批等旗号,在一些媒体轮番刊播珍贵邮品广告.  相似文献   

18.
有关广告对社会的巨大贡献,诸如推动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进步和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刺激了生产厂家之间的健康竞争,使消费者受益;广告还支持了大多数新闻媒介和艺术的发展等等,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只是被职业批评家们经常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不过职业批评家更关注的是,商品生产者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将商品演化为一种广告符号并以此操纵和控制消费者,广告则极尽其能事,诱导消费者渴望并购买一些本不该购买的东西,也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小幽默     
那你可以刷碗一天和同学出去吃饭,买单的时候想跟服务员开下玩笑。"哎呀,今天没带钱出来啊。""你可以刷卡。""可是我也没带卡出来的啊。""那你可以刷碗!"这是什么地方公交车站上一位老太婆拄着拐杖颤颤悠悠地上了一辆公共汽车,坐在靠近司机的第一排座位上。每到一站,她都会用拐杖戳司机的臀部,问问他这是哪一站。过了几站,汽车又靠站停了下来,老太婆又用拐杖戳戳司机的臀部,着急地问:"这是什么地方?"司机生气的答道:"这是屁股。"  相似文献   

20.
这些年,中国人到日本购物已成奇观,从马桶盖到电饭锅、保温杯、名牌包、化妆品、纸尿裤等等,无不被扫荡一空,仅今年春节,就有45万中国人在日本花了近60亿元人民币购物,可谓盛况空前,令世界人民侧目.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实际上,这些商品不是中国不能生产,而是国内的商品供给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当中国消费者手中的财富日益增长、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品牌和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个性化需求正在成为新一代消费的关键词.因此国人日本扫货的现象折射出来的其实是"供给跟不上需求""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即一方面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过剩,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