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根据75年前形成的不同天然次生林群落类型下更新调查,定性定量分析出目的树种天然更新是以立地条件主要因子而转移,天然次生林群落类型是立地条件综合反映,镶嵌在原始林内的天然次生林群落下目的树种红松、云杉、冷杉及伴生树种色木、椴树天然更新呈明显优势,是天然次生群落向顶极群落演替的关键指标。本文目的是为恢复森林生态系统,适地适树进行人工造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阔叶红松林内天然次生林4种群落演替动态分析表明,先锋树种白桦、山杨、柞树和落叶松在主林层中占据明显的优势,但红松、云杉、冷杉针叶树种以立地条件为主要因子而转移进行更替先锋树种,群落演替发展趋势必然形成该地区顶极生态群落。此项研究分析旨在为指导森林保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蒙古栎良种选育水平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栎广泛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和三江平原山地,是我省次生林占据面积最大树种,在生态系统和林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在种源试验,种子园建立及母树林改造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蒙古栎多层次多途径的良种选育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针对园林建设中苗木设计方面存在的追求"新、奇、大、密、贵"的奢华倾向,在"节约型园林"的视角下,本文提出了通过贯彻"树种乡土化,规格小型化,密度合理化,组合群落化,产地区域化,季节常态化"的树种设计原则,可以有效地降低园林建设中绿化部分的费用.  相似文献   

5.
以东北商品林中杨桦次生林为对象,针对经营密度不合理和生产力较低的现状,在森林立地分类与功能区划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标准地连续、定位观测与临时标准地调查点面结合的方法,通过林分密度控制试验和密度效应分析,确定0.7经营密度值为天然杨桦次生林优质高效经营的最适密度。该密度的林分能充分利用生境,林木生长势强,单位面积总产量较0.6和0.8经营密度值的林分分别提高5.55%和4.42%。  相似文献   

6.
高黎贡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乔木树种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黎贡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10个主要乔木树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木荷、硬斗石栎生态位宽度较大,川滇长尾槭、总状山矾的生态位宽度较小。生态位宽度越大,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越强,容易与其他树种产生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各树种对资源的共享趋势比较明显,群落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运用生态学定义和方法试图揭示种间的适应与竞争的关系,通过量化指标分析了不同树种的生态位宽度及重叠的差异性,探讨群落的生态位(及资源)是如何划分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六盘山的古森林及其历史启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盘山天然次生林区位于宁夏固原地区南端,东经106°09′~106°30′,北纬35°15~35°41′,岭脊海拔2600~2900米,高寒阴湿,年均气温5~6℃,年平均降雨60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60~70%,土壤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灰褐土,还有黑垆土等,植被覆盖好,富含有机质。这里的自然环境似应是山地针叶林生存繁衍的适宜地带。但近代的六盘山林区则悉以杨、桦、栎为优势的多代萌芽阔叶次生林,华山松仅少量孑遗,油松罕见。林区以外,除了少数天然残林迹地零星分布,已全部荒山化了。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近代旱化趋势显著,日益成为固原地区贫困的自然历史根源。六盘山乃至固原地区历史上的本来自然面貌是怎样的?近年来大面积植树造林已取得了成就,要不要持之以恒,尽快地还清生态历史欠帐,以及以什么水平在经济上参与  相似文献   

9.
结合林口林区次生林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林分类型,确定了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次生林改培理论依据与模式,山杨次生林带状皆伐、间伐改培模式,山杨萌生幼林林隙改培模式等三种次生林改培模式,对恢复高产稳产的针阔混交林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河口区海岸带植被的发生与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黄河口区海岸带植被的发生与演替动态。结果表明:(1)目前该区植被覆盖率为54.86%,高等植物164种,隶属42科,划分为6个一级类型,13个二级类型,28个植被群落;(2)岸带天然植被主要由滨海盐土植被和贝沙植被所组成,由于土壤盐份的差别,自然群落常组成不同的群落呈带状沿海分布;(3)海岸带植物群落可分原生演替系列群落和次生演替系列群落两大类;(4)海岸带植被的发生与发育主要与黄河携带泥沙填海造陆有关,又明显地与滨海盐土的发育过程是一致的;(5)植被的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是由土壤盐份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与减少而引起的,垦殖的得当与否亦是导致植被演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西部文峪河流域内现存省内面积最大,林相较为整齐的天然次生林,因此对于山西省西部乃至汾河中下游地区的水文变化、水资源利用及生态安全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收集整理文峪河流域内控制性水文站近40 a的降水和径流观测资料,运用水文统计方法分析了流域内降水随海拔分布的关系,降水和径流在年内和年际之间的变化,并对降水和径流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山杏(Prunussibirica)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重要树种,同时也是经济价值极高的木本植物。为了合理利用林口林区丰富的野生山杏资源,促进山杏产业链及其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围绕山杏经济林培育技术体系的构建,重点对天然山杏林改培,结合林业生产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林口林区山杨次生林改培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口林区地处完达山低山丘陵温带湿润针阔叶混交林区,几经破坏演变成目前的低产次生林,其中山杨次生林占有一定的面积,但原生植被和原生植被的环境条件,尚未完全丧失,根据"栽针留阔,栽针引阔和栽针选阔"动态经营体系理论及生态位的原则,采取带状皆伐、不同强度间伐和利用林隙等方法,对现有山杨次生林进行不同模式的改培措施,使之成为稳定高产的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4.
山东五莲山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山东五莲山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处于群落演替初期,生物多样性现状较好,但尚未达到稳定状态。该地区由于建制较晚,且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暴发过大规模的松毛虫毁林灾害,已引起或即将引起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变化,森林以次生林和次生人工林为主。按其生态功能五莲山可划分为原始生境带、自然环境带、林果边缘带和农俗村落带四部分,本文同时提出了分区分阶段和具有特色的开发保护方案,建议建立健全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体系,并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心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五莲山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建设应走可持续开发之路。  相似文献   

15.
羊草群落生物量对不同刈牧强度具有明显的反应,30%刈牧强度下,群落当年地上生物量有所增加,50%刈牧强度对地上部总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60%、70%和80%的刈牧强度下,群落生物量明显减少;从刈牧处理的时间看,6月份刈牧处理对群落植物影响很小,能够促进植物的再生生长,在连续刈牧处理下,刈牧强度越小,其影响作用越小,反之亦然;次年,群落地上生物量随着刈牧强度增大明显减少,30%刈牧强度小区比对照区减少39%,70%和80%的小区比对照区减少一半以上。连续两年刈牧处理使群落地上部生物量减少,30%、50%、60%、70%和80%的各小区其地下部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区减少3.7%、11.3%、16.3%、39.6%和44.8%。刈牧处理使枯枝落叶积累量下降,随着刈牧强度增大,枯枝落叶量明显减少,80%刈牧强度小区不足30%刈牧强度小区的一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松嫩草原野外条件下,采用人工刈牧的控制实验探讨了羊草(Leymus chinensis)地表照度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响应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羊草群落地表照度随着刈牧强度的增大显著增大,7-10月份群落中土壤温度的变化表现为地表温度依次高于地下5cm和地下10cm处土层的温度,土壤温度的大小是由羊草群落地表吸收太阳光热能的多少以及群落自身的保温和散热能力来决定的,当吸热过程占主导地位时,土壤温度升高;当散热过程占主导地位时,土壤温度下降。30%和50%刈牧强度对土壤水分含量影响不明显,刈牧强度继续增大,土壤水分含量减少,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对刈牧强度的反应更明显。随着刈牧强度增大,土壤容重、pH值、含盐量均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应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唐山山区植物群落的外貌、组成与结构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唐山山区自然植物群落主要有油松群落、油松-胡枝子群落、油松-绣线菊群落、油松-荆条群落、蒙古栎群落、辽东栎群落、麻栎群落、三裂绣线菊灌丛、荆条灌丛、小叶鼠李灌丛等10个类型,典型自然植被为松栎混交林。  相似文献   

18.
从目前伊春林区森林培育急需强耐阴性人工更新树种的实际出发,对伊春林区乡土树种冷杉的分布、生长、材质、抗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将冷杉树种纳入伊春林区人工更新树种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它能够解决目前该林区人工更新树种与地块环境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样方法对保山市隆阳区云南松天然纯林中入侵物种紫茎泽兰种群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群落中都有外来入侵物种紫茎泽兰的分布;紫茎泽兰种群在公路旁、人为活动大、土壤条件好和较阴的地方分布较多;海拔、坡度、坡向、水分等自然因素对紫茎泽兰种群的平均株高、株丛数和总株数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不同经营方式下蒙古栎次生林种群数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经营方式下的蒙古栎次生林生态系统主要建群种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不同经营模式对建群种种类影响不大;针阔混交模式下各建群种数量、密度、相对密度均要大于纯林模式下,针阔混交模式物种更新状况要好于纯林模式下;针阔混交模式下建群物种的频度和相对频度要大于纯林模式,说明针阔混交模式建群物种的分布更加平均,结构更加趋于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