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清代广西的土司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土归流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历史趋势.圩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尺,笔者认为改土归流改变了广西圩市的主体的构成,使圩镇数量和开市率的增加,圩镇规模扩大,商业日益繁荣,圩市结构不断完善、类型增多.  相似文献   

2.
清代广西的土司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土归流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历史趋势。圩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尺,笔者认为改土归流改变了广西圩市的主体的构成,使圩镇数量和开市率的增加,圩镇规模扩大,商业日益繁荣,圩市结构不断完善、类型增多。  相似文献   

3.
广西近代圩镇的发展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时期,广西圩镇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心市镇不断增多、规模也不断扩大;二是农村圩集在数量、规模、职能和性质上都比前代有所发展变化。但是,广西近代圩镇大多为商业性圩镇,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性,它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交往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清代与民国时期,广西作为一个比较典型的移民社会,境内族群关系复杂,特别是由于人口压力与反动的民族歧视政策的存在,不同族群间时有冲突且交往不多。民族壁垒的形成、封闭的婚姻圈以及不同的祭祀圈发展,反映了清代到民国时期不利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族群交往体系。  相似文献   

5.
以赣南地区兴国县25个圩镇为例,采用空间关联维数和随机集聚维数分形模型,对客家圩镇的地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兴国县25个圩镇的交通距离的空间关联分维值(DS2=1.1536)和直线距离的空间关联分维值(DS1=1.2797)都比较接近1,圩镇的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特征,且有集中到某一地理线的趋势。牛鸦维数比为0.9015,说明兴国县圩镇间的交通道路网络较完备,整体通达情况较好;潋江、高兴和古龙岗等3个中心圩镇的随机集聚分维值都小于2,分形特征较明显,3个圩镇周边的圩镇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其中,潋江周边圩镇的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最明显,其次为古龙岗,高兴最不明显;客家圩镇的空间结构是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共同作用的结果,兴国客家圩镇的空间关联维数和随机集聚分维体现的分形特征客观上反映这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的事实。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即在制定圩镇发展规划时,可以借鉴分形思维,尊重自然和人文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清代民国时期,广西私盐活动频繁,从事私盐贩运的社会成员包括官员、盐商、军人、贫民、船户和盐枭等,他们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式涉足私盐的贩运。这在清代民国时期广西的社会经济造成一些消极影响的同时,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文章对清代民国广西私盐情况进行了概括,对贩私社会成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义学教育是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得到逐步发展,并且呈现出以官办为主、空间分布广泛、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存在阶段性波折、在特定的教育目的下有着特定的教学内容等特征。清代清水江流域义学教育的发展对清水江流域的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广西出版了 5 0 0多种报刊。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广西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人们对国内外大势的认识。在数量上折射了民国时期广西报刊业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在出版地上由中心城市向其他专区、县辐射 ,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报刊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对民国时期广西报刊的宏观考察分析 ,可知民国时期广西报刊业的发展与广西历史发展的线索基本一致 ,从诸多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广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9.
论发展地级城市高等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加大 ,因此 ,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高等教育就必须协调、均衡发展。在今后乃至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除了重视一流大学建设之外 ,要更加重视地级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地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的三个理论依据 :“回波效应”理论、国民财富理论、缩小知识差距理论 ;运用大量的数据分析了我国地级城市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缩小地区知识差距 ,加快地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广西报刊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广西出版了500多种报刊。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广西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人们对国内外大势的认识。在数量上折射了民国时期广西报刊业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在出版地上由中心城市向其他专区、县辐射,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化发展与报刊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对民国时期广西报刊的宏观考察分析,可知民国时期广西报刊业的发展与广西历史发展的线索基本一致,从诸多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广西社会政治、经济、化的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11.
马援崇拜的地理分布:以伏波庙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初期,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反汉,马援奉命率军南征,平定岭南六十余城,开辟道路,兴办水利,福泽深远,受到南征沿途各地民众的崇祀,形成特有的马援崇拜民俗事象。作为马援崇拜的主要载体,伏波庙的地理分布相当广泛,其北界可达湖南沅水、澧水流域,东至广东武水流域,南至广西南部沿海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的左右江流域,其中尤以湖南沅水流域和广西的桂江流域、西江流域以及沿海地区最为广泛,并呈现逐渐向边缘地区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大量的客家人从闽西、粤东北、赣南等地移民广西各地,广西成为中国内地接纳闽粤赣客家移民最多的省份。在清代以来的广西经济开发中,他们与广西各族人民一起,为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因而在民国时期的广西地方志书中留下了许多记载。农业方面,他们垦荒辟田,兴修水利,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方面,他们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在造纸业、制糖业和制靛业上,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商业方面,在"无东不成市"的商业格局和"西米东输"的贸易上,他们用其辛勤的汗水占有一席之地;矿业方面,客家人更是独领风骚,在广西矿业的投资者和矿工主要以客家人为主,他们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广西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1658年,清政府扫灭南明势力后,为开发贵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扫除割剧势力,建立和完善省内各级地方行政建制。2.实施改土归流,开辟苗疆六厅。3.垦荒辟田、兴修水利、开矿、开路浚河、发展交通促进城镇工商业发展。以上一系列措施对稳定西南边疆,发展贵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清至民国桂西地区社会经济变迁中的政府与民间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以前,桂西地区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清至民国时期,在移民运动的影响下,政府运用行政力量,进一步瓦解土司的社会基础,同时及时调解和处理农业生产中的“来土矛盾”,维护外来移民的利益,使其获得了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人在这里建立会馆、码头,本地民众积极捐款修建桥梁、公路,共同培育商品市场,从而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改变。民族经济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5.
晚清来华西方人对通商口岸城市社会经济表现出高度的关注。透过西人的视野,清晰可见步入晚清之世后口岸城市社会经济延续传统与发展更新的形态。作为福建省会城市的福州,在内河江域经济繁荣区、商贸网络与街市商品经济发展、城市手工业以及金融业等领域,显露出动态发展的迹象,反映了晚清口岸城市社会经济承续传统的同时不断迈向变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江西信江流域与浙江、福建二省相毗邻,是明清时期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同时也是江西省市镇分布最为稠密的地域之一。明清时期信江流域市镇的分布体现了如下特点:基本上以信江水系网络为支架,市镇的密集程度和繁荣程度与水陆交通尤其是水运的便利程度成正比,交通状况是影响本区域市镇分布及繁荣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广西本土人才萌生于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明清时期广西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成长,一批广西人才在全国斩露头角。但是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在地理分布上很不平衡,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从明代到清代,桂北的人才优势地位由于桂东人才的崛起而逐渐削弱,原先曾是人才空白地带的桂西也出产了大量人才,广西人才的分布呈现出由点的集聚向面上铺开的趋势。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分布的这一地理演变是广西政治、经济、教育格局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是北京古代休闲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城区和近郊是北京酒楼主要的分布区,以外城西区为最。其他三城区的数量相差不大,比起戏园、茶馆在全城的分布而言要显得略为平衡一些。北京酒楼主要分布于重要市场区、办公区内以及住宅区边缘的重要交通线上。它们一般布点在全城性或区域性的中心市场内以满足大量顾客的饮食需求;或为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区域而设立:或在城区的骨干交通线上沿人流量大的市场有问隔的布点。酒楼的分布明显体现了靠近消费人群的市场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清初以来,察哈尔地区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受到清政府的特别重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历届政府都十分注重对察哈尔地区加强控制,具体措施即是开垦一设治模式的推广和行政机构的逐步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