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兰敬 《现代情报》2008,28(1):28-31
隐性知识是创造新知识的重要源泉,是一个组织获取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的资源.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是促进知识创新、增值并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隐性知识的涵义、特征和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的本质与方式,深入探讨了提高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转移成效的策略:①建设图书馆组织文化,②构建灵活的组织结构,③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⑤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⑥开发知识共享方式,加速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牛桂卿 《现代情报》2012,32(6):83-86
分析隐性知识的内涵与层次,通过对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过程的组织空间环境的分析,找出阻碍知识转移与共享的障碍因素,应用组织内的五度空间组织环境克服知识共享障碍,并构建出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的组织机制管理体系,为图书馆的隐性知识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郭琼 《情报探索》2015,(3):107-109
阐述高校图书馆馆员隐性知识转移的涵义及必要性,分析高校图书馆馆员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认为其主要来自馆员意愿、能力及知识储备、隐性知识自身的隐晦性、隐性知识转移的自身技术、图书馆制度等方面。提出促进高校馆员隐性知识转移对策。  相似文献   

4.
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ITKT)是组织内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方式,直接关系到组织核心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依据知识特性和转移具体方式两个维度,将知识转移划分为正式显性知识转移、非正式显性知识转移、正式隐性知识转移和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4种类型,比较了它们的特征。分别从个体间、个体与团队间、个体与组织间、团队间、团队与组织间5个视角,分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两种情况,考察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机理,建立了过程模型,提出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5.
针对民办高校图书馆对隐性知识分享存在一系列管理缺陷,从制度创新、过程融合和环境因素3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了民办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分享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分析单一型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范围入手,根据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过程构建了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动力模型,并对其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进行探讨,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激发和利用这些动力的措施,为实现图书馆高效隐性知识转移,最终提高服务质量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建立图书馆知识库,创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独具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新型图书馆文化,缩短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5个方面,阐述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环境下知识新特征给图书馆数据质量、技术要求、信息获取和服务以及隐性知识保护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和新机遇.从自组织的内涵出发,阐释了大数据环境下知识的自组织机制的内在价值与现实意义,在自组织跨边界重叠关系下,构建一种自组织知识转移机制框架,研究契机为实现图书馆知识组织工作在既有优势和成果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大数据环境下跨边界的知识自组织研究和发展中去.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激励政策、重组知识、跨组织边界与自组织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过程,能最大提高内部和外部嵌入式知识的有效性,促进图书馆跨组织边界合作、知识交流、学习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的知识转移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转移.图书馆知识转移包括馆藏及虚拟资源的显性知识转移,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隐性知识转移.提出了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模型,并分别分析了两个层面的知识转移模式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以SECI模型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的特点,并从社会网络研究的角度出发,将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划分为内循环机制和外循环机制,并分别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李南  王晓蓉 《软科学》2013,27(2):113-117
在阐述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模型;就知识转移的主体与客体、师徒关系及企业环境等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问题提出了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师傅的知识发送能力、徒弟的知识接收能力、知识的隐性程度、师徒间的信任与知识势差、组织文化以及组织激励机制对徒弟内化程度和表出程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有限理性视角下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是组织提高自身隐性知识存量的主要途径之一。基于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发送、知识吸收、知识创新的三个阶段,分析了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的价值增值机制,认为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价值增值包括知识交流的直接价值和知识创新的间接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博弈的收益矩阵。基于知识主体的有限理性,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对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进行分析,研究了隐性知识共享博弈的进化稳定策略,探讨了知识共享成本、知识发送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以及知识主体间的知识势差等参数对进化稳定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调整相关参数的取值,可以使得隐性知识共享进化博弈实现最优进化稳定策略,从而促进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  相似文献   

13.
袁红军 《现代情报》2012,32(9):72-74,79
基于知识转移及图书馆知识转移内涵的分析,针对知识转移自始至终贯穿于信息咨询服务中不同服务方式,构建了其知识转移模式,指出通过咨询馆员隐性知识显性化及图书馆知识库,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实现读者的知识增值服务。  相似文献   

14.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隐性知识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艳军  邹香菊 《现代情报》2010,30(3):14-15,18
隐性知识是学科馆员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文章通过阐述学科馆员隐性知识的具体表现,并从隐性知识自身特性、个人和组织三方面分析学科馆员隐性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障碍,提出应从知识存储、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等知识环节来加强管理,促使学科馆员个人隐性知识向团队隐性知识转化,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梅新娅 《现代情报》2015,35(6):144-149
本研究采用知识活动量表来评估个体隐性知识和组织知识。这项研究不仅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探讨了知识型馆员的知识活动,而且从个体和组织层面上对来自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经验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个体和组织层面的量表显示出很高的可靠性和明显的心理可接受性。该量表可以揭示图书馆员无形工作的价值,也能表明高校图书馆里创造性组织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王本刚 《现代情报》2014,34(4):50-53,57
文章认为,默会知识论持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知识观,这体现在知识的连续统一性、过程性、主客观统一性和嵌入性等方面。波兰尼的默会认识的动态结构阐述由默会知识到明述知识转化的动态过程,野中郁次郎或许就是从这一点受到启发,从而提出关于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另外,文章分别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提出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的新模型。  相似文献   

17.
高鹏  安立仁 《科研管理》2015,36(11):131-138
隐性知识表征直接影响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隐性知识异于显性知识,其难以通过命题符号准确和完整的表征,但这无法否认其在人脑中的存在性。文章从认识论视角出发,通过个体隐性知识表征模型论证了隐性知识是人的知觉中关于事物之间联系与特定情境的整体心像。在信息论及隐性知识表征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隐性知识的传递模型,其由隐性知识源、隐性知识输出映射、隐性知识展示、镜像、信道、隐性知识感知、隐性知识输入映射和隐性知识宿八个部件构成,隐性知识传递通过这八个部件完成从隐性知识演示到隐性知识吸取的完整传递过程。隐性知识传递的目标是最小化隐性知识条件熵,最大化传递主体间的互隐性知识量。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挖掘与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松涛 《现代情报》2009,29(4):39-41
本文在解析隐性知识涵义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组织存储的基本策略;论述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及其措施,重点从管理手段、信息技术等角度入手,引入合理的激励机制、交流机制、信任机制,建立促进隐性知识流动、转化、创新、共享的高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