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构建新的动态课堂。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我们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育理念也需随之更换。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再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我们实施新课标的要求.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自主、合作学习,创建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4.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五载,笔者深知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  相似文献   

7.
一、创建良好的探究氛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学为中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着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  相似文献   

9.
徐杨 《教育现代化》2005,(11):67-67
《化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是中学化学学科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老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理念下,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它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它还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新课程目标。为了适应这些要求,我们教师要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0.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我们诠释的教学新理念。新课程观要求教师调整自我,改变“填鸭”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主动走进课程,在教材固有的教育魅力中去经历他们成长所必须的“心灵的履历”。  相似文献   

11.
<正>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被广大教师乐于采用的一种新颖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怎样让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小学生喜欢它,并学好它呢?一、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照《纲要》中的要求,互动式教学正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那么,在互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定位呢?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中小学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顺应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但是整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掌握教学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我们的教师转变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践行新课程理念,从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更要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5.
许求 《教师》2013,(7):23-2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求"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此  相似文献   

16.
雷英 《现代语文》2010,(6):16-17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刊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理念写进语文新课程标准,意味着我国语文教学方法论的一次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17.
陈格 《成才之路》2011,(19):86-87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好些年了,经过各级培训、实施,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广大师生的教学与生活之中。它对广大师生思想观念的冲去和教育理念、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教育教学评价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课程强调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师生交往、平等参与、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支配者,因而也就导致了教师行为功能的重大改变,要求教师学会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具有民主的意识,突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率先垂范为学生做好学习和求知的榜样,由知识型向研究型、经验型向专家型、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相似文献   

19.
李世宏 《考试周刊》2013,(4):123-124
<正>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从事历史教学多年,以前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阐述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提出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